由于Duplexer的封装结构特性,会使其成电容性,因此在WCDMA的电路中,常看到Duplexer输出端,会摆放一颗落地电感,来抵消其封装所造成的电容性,以加强其S11的收敛度,亦即Duplexer的输出端,看出去需为一个电感性负载。
但若未摆放该落地电感,或其落地电感离Duplexer输出端太远,则会因为走线与GND间的寄生效应,导致Duplexer的输出端,看出去为一个电容性负载,这会使其S11的收敛度变差,因此需特别注意。
当然原则上,PA输出调试要根据厂家给的Load-pull,去作ACLR,输出功率,耗电流的取舍,但一般方便起见,多半都会调在50奥姆,因为50奥姆在各方面的性能,虽不是最好,但也不至于差到哪去,除非要特别针对某个特性去做优化。
而除非PA输出端有加Isolator,否则从输出端,一路到RF Switch,都算是Load-pull的一部分,因此以如下图的做法,会先量测PA输出端,一直到RF Switch的Load-pull。
若发现Load-pull不收敛,则会先调校PA输出端的Matching,再调校Duplexer输出端的Matching。
但因为Duplexer输出端的Matching,同时也会影响接收端的灵敏度,若之前已先调校好接收端的Matching,此时又去动到Duplexer输出端的Matching,则有可能使接收端的灵敏度变差,必须再作微调,以得到最佳灵敏度。
但这么一来,Load-pull又有所变动,如此这样反复调适,有可能会没完没了,因此比较快的做法是反过来,亦即先做Duplexer输出端Matching,确保其S11跟S22,都收敛在50奥姆附近,之后不论要调校发射端或接收端的Matching,这段都不要再更动。
最后再来调适PA的输出Matching,确保从PA输出到Connector,都在50奥姆附近。
值得注意的是,当Connector端接上RF Cable时,其Connector与后面天线弹片间是Open的,此即为最佳的Reference Plane,故理论上可直接将Connector接上RF Cable,然而Connector可能会有来料问题,亦即会有leakage,如下图。
若Connector有leakage,此时当Connector端接上RF Cable时,其Connector后方并无Reference Plane,亦即后方组件也会影响量测到的Load-pull,换句话说,此时量到的阻抗是不准的。因此为避免该情况,建议将Connector拔掉,以确保阻抗量测的正确性。
由前述可知,从PA输出Matching,一路到Connector,都是PA Load-pull的一部分,换言之,其Matching对于收敛也有影响,因此若要进一步加强收敛度,可利用T型π型的Matching。
虽说T型/π型的Matching阻抗收敛效果,比L型来得好,但不是说非用不可。如果用L型的Matching,其阻抗已收敛到50奥姆附近,那当然没必要多增加一颗组件去做T型/π型的Matching。其次,如果L型的Matching,比T型/π型更接近50奥姆,但整个频带的阻抗却不是很收敛,可利用下述公式:
在保有L型Matching的50奥姆同时,还能进一步让阻抗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