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不但要“谋生”还要“谋心”】

易中天主谈自己的读书经验,“为什么非要强调读书有用呢?你越说有用,别人越不读,后来发现真的没用,就会说你忽悠他。如果明知没用,还来读,那是真的爱书。”易中天将书本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谋生”的实用类图书,一种是用来“谋心”的非实用类图书。易中天认为,真正爱书,就应该看这后一种图书,因为这些书“看起来没用,其实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这些书虽不能立刻化为生产力,但其对读者的影响却是悠久而深远的,“养生之道首在养心,养心之法莫如读书。”
也就是说,看电磁场与电磁波,在某种层面上,是一种精神追求,因为工程师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可以跳过繁琐的数学计算,直接面对和解决工程问题。但是,谋心谋得好,一样可以成为生产力。充分的数学论证和严密的理论逻辑推导。首先保证我们的工程结论不会偏离实际结果太远,其次通过理论论证我们的工程结论的时候,会得到一种理论结合实际的快感。同时,当我们摸索出实际规律,而与理论计算有出入的时候,往往就是问题的突破点。或者能够发现更多的未知问题。
【理科生也应该学一些人文知识】
借用龙应台的几段话:
文学——使你“看见”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
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认识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
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他的作品对我们这一代人是禁书。没有读过鲁迅的请举一下手?
(约有一半人举手)
鲁迅的短篇《药》写的是一户人家的孩子生了痨病。民间的迷信是,馒头沾了鲜血给孩子吃,他的病就会好。或者说《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唠唠叨叨的近乎疯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给狼叼走了。
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
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疯子。
而在《药》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看人砍头的父亲或母亲,就等着要把那个馒头泡在血里,来养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大的知识份仔,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
在《药》里头,你不仅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看见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
在《祝福》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
文学,使你“看见”。
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
哲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处境,当然是一个迷宫,充满了迷惘和彷徨,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出路何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价值颠倒混乱,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历史的迷宫里,每一条路都不知最后通向哪里。
就我个人认知而言,哲学就是,我在绿色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晚上降临,星星出来了,我从迷宫里抬头望上看,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哲学,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如果你认识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惑,哲学就是你望着星空所发出来的天问。
史学——给你的认知增加坐标系
发现了历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么过来的,我的兴趣不再是直接的批评,而在于:你给我一个东西、一个事件、一个现象,我希望知道这个事件在更大的座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它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在我不知道这个横的跟纵的座标之前,对不起,我不敢对这个事情批判。
了解这一点之后,对于这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你发现,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从小就认为所谓西方文化就是开放的、民主的、讲究个人价值反抗权威的文化,都说西方是自由主义的文化。用自己的脑子去研究一下欧洲史以后,你就大吃一惊:哪有这回事啊?西方文艺复兴之前是一回事,文艺复兴之后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前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后又是一回事。
然后你也相信过,什么叫中国,什么叫中国国情,就是专制,两千年的专制。你用自己的脑子研究一下中国历史就发现,咦,这也是一个半真半假的陈述。
中国是专制的吗?朱元璋之前的中国跟朱元璋之后的中国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国,跟雍正乾隆之后的中国又不是一回事的,那么你说“中国两千年专制”指的是那一段呢?这样的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有什么意义呢?自己进入历史之后,你纳闷:为什么这个社会给了你那么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诉你他们是半真半假的东西?
【了解更多的技术、获得更多的创造力】
做软件的不妨了解一些硬件、做硬件的也不妨去尝试软件。
不用很精通,如果能够适当上手。还是有很大启发的。
这样的综合性人才,不但在跨学科问题上可以大显身手,加速问题的解决。你看问题的格局更大,和思维框架会更全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手段也会多。同时,能够看到的机会点更多,得到的乐趣也会更多。
1.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做技术的人,之所以能做下能板凳,可能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目标完成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成就感吧。硬件的人会软件,软件的人会硬件,自己一下子可以做一个完整的东西,成就感还是非同凡响的。
2.多知识的结构效率大于单一知识运行效率。
我们光从软件的角度来说,软件解决成本低,忽略了在这种情况下,硬件成本;反之亦然。
软硬件结合,能从技术角度角度寻找到全局成本最低点。项目中,软件可以用IO口模拟出一些接口,SPI主、I2C主、I2C从、UART从、UART主。有时候,单片机没有这些接口,又不能及时换方案的前提下,软件可以降低硬件开发成本;对于一些模拟信号的滤波,经过ADC变成数字信号。既可以采用模拟滤波器滤波,也可以采用数字滤波器滤波。两者可以结合结合,硬件不用更多的器件,软件也不用更高的计算量。不然,上算力更高的芯片,带来的改动不是一点点。软硬工程师都很伤。
3.创造力的提升。
软件领域,有很多牛人,很多人都是一个人单挑一个行业。比如说那个Linux的发明人;比如说那个C、JAVA的发明人。还有写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书的作者。都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
每个程序员心中,都有着这样的梦想,做出更大的成就!
硬件工程师何尝不是?
但是啥芯片都是别人的,自己用分离器件搭个放大电路,控制电路,好像越来越难。硬件工程师做得只是连连看,软件工程做得只是敲敲键。
年纪越来越大,梦想是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
我们站在的时代,是一个基础知识丰富的时代,虽然有颠覆一个行业的机会,成本却越来越高。
就像中国现在进行的革命互联网+,这+,加得是啥?是把互联网的思路和传统行业结合,降低门槛成本,缩短流程,全民参与呗。
从另外个角度观察,多个行业互相交融贯通,行业间相互融合,自然会出现不同的思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说自动化行业里的一些东西,如嵌入式的图像识别产品。是一个集计算机软件、硬件、模式识别、图像处理、工业自动化的交叉学科。需要跨界的人才能发现,感受到。
这是在单一的领域、单一的知识结构无法感受到的,软件和硬件的学习,主要在于理解软件硬件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了解行业的各种背景。多重结合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力自然成倍提升。境界自然变大。
玩多了跨界,使得自己不再固步自封,对新事物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对人对事都是有提升的。
来源:硬件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