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之后,两人的公司从风投处获得了2300万美元融资,用于真正实现“去线”化。
问题是,这家公司大概永远都兑现不了自己的诺言了。
在一篇博文中,前uBeam工程师副总裁Paul Reynolds对公司进行了大力批评。他于2015年10月离开uBeam,并且没有签署“非贬低”协议。
另两名工程师也对Paul的言论给予了认同。
这些工程师表示,公司对媒体和投资人一直吹嘘过高,其实他们的技术和他们自己所说的还有好几年的距离,现在就要打造出这样一款产品,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uBeam 是什么?用超声波充电
简单来说,uBeam 是一款用超声波为电子设备充电的产品,这个想法的发明者是美国一位名叫梅瑞狄斯·佩里 (Meredith Perry) 的年轻女孩,她也是 uBeam 公司的创始人。今年 25 岁的佩里并没有电子工程学背景,她的大学专业是太空生物学。据介绍,因为笔记本没办法充电,使她产生了设计一款无线充电设备的想法,所用到的所有知识都来自 Google 和维基百科,总共只花了几天时间就完成了原型产品。
佩里设计的 uBeam 设备能够发出超声波,带动一个“压电式换能器”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 中“压电晶体” (piezocrystal) 的振动,产生电流。有科技媒体认为,这款产品仍有很广泛的用途。换能器可以同时连接多款设备,用户就不用准备多块插线板,也不用面对一大堆杂乱无章的线缆,除了在家庭中使用外,更大的市场是机场、书店和咖啡厅等不能部署太多插座的场合。
编造故事
2011年,Perry第一次带着uBeam登上了科技大会。她的想法惊艳了全场,之后她和联合创始人Dweck就开始踏上了研发之路。然而,两人的联合创始人关系很快破裂,甚至双方开始起诉对方。理由是德怀克认为自己才是 uBeam 的发明者——换句话说——德怀克认为自己才是 uBeam 的创始人。团队内讧也就算了,无非是利益分配的问题,产品研发不顺利才是致命伤。
到2014年,perry从Andreessen Horowitz和Founder's Fund等投资人处筹集到了小笔的种子轮资金,并开始和新CTO Marc Berte,Reynolds以及其他工程师一道,开始了研发工作。他们一路高歌猛进,很快拿到了A轮融资,当时的投资人之一,Upfront Ventures的合伙人Mark Suster还曾撰文道,Berte和MIT的工程师团队是他看上这家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两年后,uBeam曾经的工程师已经走得没剩几个了,其中有些工程师甚至没兑现股票就两手空空地走了。“我不知道在我之后走得人有没有行使他们的股票期权,”Reynold说。“有些人在他们的股票期权还剩2-4周之前就离开了。”
不久前,uBeam的CFO Monica Hushen也辞职离开了,而距离她上任仅仅才过了一年。
摇摇欲坠的技术
在科技媒体和投资人被这家公司的牛皮惊地两眼直发光时,怀疑家们早就质疑起了uBeam的技术。2014 年末,围绕 uBeam 的质疑开始多了起来,甚至有观点认为,用超声波给手机充电的uBeam,其实是个漂亮的公关活动。争议的焦点有这么几个:
一、uBeam 的做法是否符合物理定律;二、超声波充电是否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三、uBeam 至今没有进行实物公开演示,为什么?第一点,用声波给手机充电,这在物理上是可能的吗?已经有文章进行了论述,答案是肯定的:你将超声波积淀到一个设备上,该设备能将运动的空气分子的动能转化成电能。在能量传输的意义上,这是可能的。第二点,超声波充电对生物体的负面影响,同样一篇文章则尖锐地指出:人类暴露在高能能量下,生物组织就会发生病变,这些能量也包括声波,这也是为什么旨在保护大众健康的联邦机构设定了最大辐射值。
uBeam 使用超声波频谱是 20-120kHz 的范围,强度是 155 dB SIL。暴露在 27kHz 和 0.3W 每平方厘米或者 154.7dB SIL 的声音之下,人类的角质形成细胞就会受到机械应力的损伤。角质形成细胞是人类皮肤里类型最丰富的细胞,生产重要的结构蛋白角蛋白。一旦被超声波损伤,那么内部的非结构蛋白也会受到影响。此外,MHz 超声波换能器会影响人体细胞,比如充当临时的男性避孕药,因为它能对精子产生暂时的影响。
uBeam表示,他们的科技支持手机在20-30英尺外使用时保持充电状态,放在口袋里也没妨碍。“也就是说,你可以拿着手机在房间里随意走动,就算是放在口袋或钱包里也没关系,照样充电,”曾几何时,《纽约时报》是这样报道的。
但是真正的充电距离呢?uBeam表示是4米,也就是12英尺左右。并且,它只能在设备处于外置的环境下才能够作用——而不是放在口袋里也可以。
uBeam从未在任何一本会受同行评议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
Reynolds表示,按照公司所说的充电距离,这根本就是乱扯。
Reynolds在博文中写道:
按照uBeam所说的距离,频率和分贝水平,其产品的超声波很快就会扭曲,散发大量的热量。在那样的水平下,空气中会充满超声波,继而推动超声波产生能量,但是这种能量非常小。其他行业领导者之前就质疑过这家公司,他们表示,无图无真相,他们只有亲眼见到了才会相信。
“我简要看过他们的技术,从理论上来说,无线能量传输确实是可行的,能否真正实取决于很多细节,包括接收技术等等,但是这些我是没法看到的,”Babar Hadimioglu博士在去年11月这样说过。
uBeam曾表示他们将于2015年推出成型的产品,但不久前他们又改口说要推迟到2016年晚些时候,但是到了现在这一步,大家已经不相信他们的话了。
在一份声明中,Perry写道:“我们正夜以继日地攻关,开发无线充电技术。我们明白,所有的新产品在真正上市之前,免不了有争议、有质疑,但我们希望大家最终能看我们的产品说话。我们非常期待出货的那一天,也希望到时候大家能够给予我们公正的评价。”
牛皮吹太大是要破的
说到底,uBeam的工程师和CEO Perry之间之所以有这样多的矛盾,终究还是因为他们里外形象不一致的问题。
自从登台展示其产品之后,Perry成了媒体的香饽饽,还发表过一次TED演讲。更有甚者,One Fortune曾为其撰文,发问她会不会是下一个埃隆·马斯克。
在我们采访到的人中,无一不说Perry对自己的发明充满激情,十分努力地想把它做好。公司的前工程师也形容她非常有才华,做事兢兢业业。
但是其中一些人说,Perry的问题就在于,她给媒体呈现出的形象有些夸大了。一名前工程师表示,他不知道Perry是故意这样做的,还是单纯的不知道他们的技术存在哪些局限。
然而,外界风声并没有阻挡Perry继续在媒体面前“凹造型”。两个月前,Perry在洛杉矶的Upfront峰会上表示,他们公司有望通过超声波传输数据,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可供展示的产品模型。
“我这双眼看透太多了”
一位匿名的uBeam前工程师透露,公司内部的破裂其实和Theranos有些类似。目前,传闻中与uBeam达成合作的咖啡店、医院、餐馆我们是一个都没见到。有人说,Perry和Holmes一样,把自己公司的愿景想得太好,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然而,就连她自己的工程师们都对此产生了怀疑。
“我对公司的未来感觉很迷茫,因此我离开了,”Reynolds说。
离职6个月后,Reynolds开通了自己的博客。
“我这双眼看透太多了,没人真正来审核这项技术,另外还有太多人在这项技术上撒钱。人们不在内部,所以不知道公司的糟糕情况,我们的整个系统都是腐烂的,”Reynolds说道。
本文原载于Tumblr。
我本人把研究超声波当营生,也会研究特定波段会对某群细胞发生何种影响。我的合伙人写了一篇有关uBeam拿到1000万美元融资的文章,始料不及的是,这篇文章在Twitter,Tumblr,Y Combinator的Hacker News上广为传播,最后还上了Business Insider。一个小小的社会性评论能有如此广泛的影响,真是让人惊讶。
令人沮丧的是,讨论结果分裂成了两个阵营。
不过我不在任何一边。为什么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让我们深入讨论一下,把这两部分分开说说。
Meredith Perry有权尝试任何她想尝试的东西。
我坚信,如果一个人预感某件事有可能做成,那他就应该尝试一下。即使别人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别人已经把这事做了一遍又一遍,他依然有权利再亲力亲为地尝试一次。
为什么呢?
因为在学校里,教师教化学的方式就和1950年一样,人们认为技术课不如数学课值钱。我们学习了十几年,就是为了给其他人工作,当一个大系统里的小齿轮,我们被灌输任何事都有标准答案,我们学习是为了参加考试,而非为了学习本身,错误是个坏事情。我并不是说那些喜欢在大公司工作的人就一定比我们这些创业的差;我是说对那些有强烈渴望要自己动手的人来说,学校是个噩梦。
顺着类似的思路,我非常讨厌那种思维套路,即用Perry的教育程度来衡量她是否有资格做uBeam。不管她的简历上是怎么写的,我们谁都不知道她上学那会儿是怎么利用自己的时间的。你自己可以为考试而学习,或者为求知而学习,说实话,真正的学习似乎更多地发生在教室之外。我不知道她曾做过什么,如何应对压力,如何对她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做出反应,或者她的团队是什么样子的。我不关心她的GPA;我更关心她是不是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身边是不是围绕着与她互补的人,还是她不断需要自我确证,为了泯灭不安全感,而与那些让她自己有优越感的人在一起?
我们都不知道问题的答案,除了(希望如此)uBeam的投资人。
她需要搞清楚自己所需要的物理参数。
让我们一次性地解决这个问题;用声波给手机充电,这在物理上是可能的吗?
是。
这是一个能量传输的过程;你将超声波积淀到一个设备上,该设备能将运动的空气分子的动能转化成电能。在能量传输的意义上,这是可能的。没人可以否认。
在我开始严肃的科学论证前,我必须给大家demo一下。它曾在Hacker News上被人拆解评测过,不过说得并不清楚。Perry提到的唯一参数是电压。电功率(P),单位通常是瓦特(W),等于电压(V)乘以电流(I)。如果没有测量电流,就没办法理解传输了多少能量,而瓦特是测量电量的基本方式。根据我们高中的物理知识,瓦特是焦耳每秒,焦耳则是将一库伦的电荷通过1伏电压需要的能量。为了精确理解能量输出是多少,我们需要知道每秒有多少库伦的电荷通过。你的iPhone标准充电器输出是5W。它的电压呢?因为我不能把它和我用的设备相比,所以这就是没有意义的。
要是你将生物体应用到这个等式时会发生什么呢?比如用户和他们的宠物?这会儿,你就离开了简单分明的工程数学世界,而开始在生物,物理,化学不可预知的暗角里探索超声波的影响。监管着大众健康的联邦机构设定了最大辐射值,因为人类要是暴露在高能能量下,生物组织就会发生病变,这些能量也包括声波。
首先,声波存在一个频谱。声波是压力波,对它们路经的物质进行震动性机械按压。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这也是为何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宇宙飞船不会制造噪音)。我们有着高度发达的器官,耳朵和大脑,它们只能识别并处理声波频谱上非常狭窄的一段。一些生物能够利用超声波频率进行回声定位。猫狗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在超声波范围内依然有听力。我们使用一定的频率来进行医疗成像。其他像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则用于烧掉经过仔细划定的组织,而不必把身体切开。其他频率强度的超声波可以用来对工具和珠宝进行机械性清洁,引起暂时性男性不育,加快骨折愈合。例如,我们会用超声波治疗早期黑色素瘤。
如果我们把这一大块知识适配到uBeam上,就知道uBeam使用的是20-120kHz的范围,强度是155 dB SIL,这是人能暴露于其中的合法剂量。
猫狗分别能听到64kHz和44kHz的声音,大鼠和小鼠分别能听到76kHz和91kHz的声音。要是在这范围内使用声音,PETA(美国善待动物组织)应该不会跳出来干涉。
(要不要为此给宠物造个耳机?)
根据第一手经验,要是暴露在27kHz和0.3W每平方厘米或者154.7dB SIL的声音之下,人类的角质形成细胞就会受到机械应力的损伤。
对此,你不应当掉以轻心,因为角质形成细胞是你的皮肤里类型最丰富的细胞。它们生产角蛋白,这是种至关重要的结构蛋白。它们非常强韧,一旦被超声波损伤,那么内部的非结构蛋白也会深受其害。
基于我自己的实验经验,我只会在常规的工作时间后才会使用超声波,还会提前24小时提醒这一楼层额每个人,在实验室的门上放上警示牌,给我实验室区域的每个人提供泡沫耳塞,确保超声波打开时没有人在用动物活体做实验,以免它们受到影响。
(MHz超声波换能器会以非常有趣的方式影响人体细胞,比如充当临时的男性避孕药,因为它能对精子施加暂时的影响。我可不是在开玩笑;这可是个大事儿。)
就算uBeam是在联邦允许的超声波能量的严格上限进行操作,也在小型哺乳动物的听觉范围之外,并且我们假定,这些频率会神奇地不会破坏生物组织。不过这种用超声波充电的方法,会比你直接把手机插墙上用的时间长100倍吧。
(潜在的修正:从字面上打破所有热力学我会很乐意接受我的技术统治者和愉快地期待着永动机和备用的解释量子物理学应该发生这种情况,但考虑到所有存在于所有其他组物理规律的例外情况,热力学都只有零例外,所以我倾向于相信它的绝对真理。那是什么?你不知道热力学?拿起麦奎里的副本,并了解一些关于宇宙是如何工作的严肃狗屎。我讨厌/喜欢这本书。)
(这家伙很可能会打破热的规律。)
与问题3和问题4相关,让咱们把问题捋一捋,如果你在一个充斥着聚焦超声波束的房间里,波束足够强大,它所通过的介质(在uBeam的例子里是空气)成为非线性的了,空气的震荡会产生频率范围非常广泛的波束,因为波束的传播速度不同,它们就不会聚焦,而是会在不同的方向传播。由于二氧化碳的存在,在频率高于28kHz时空气就变成了分散的介质。这些传播的波束难以预测,无法控制,由于它们的传播频率会比最初的那束波低,它们或许就会降到人类能够听见的范围(上限大概是23kHz)。影响这一现象的因素包括空气温度,压力,海拔,二氧化碳浓度……而将它们都控制好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你看吧;你总不能造一个要求用户不在场的手机无线充电器,你的用户是人类,因此你必须谨记人类和宠物的忍受上限。而你的能量转移率一旦设定了上限,它就是缓慢低效的。从效率的角度来讲,我很好奇这种无线充电和直接插线充电相比,究竟谁的损耗大。
个人来讲,我看到的是一个好项目,这是个学习的绝佳机会,不过总体而言这个项目的水平充其量是学生级别。热力学并不是主观的东西,它不是魔法,无论你相信与否它都客观存在着。无论这个项目在谁手里,它都适用于相同的物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