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没有被“微信小程序”刷屏?作为前端工程师的我,心里还是蛮激动的,不禁浮想联翩。如果我拿到了使用资格,可以做点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然而我毕竟不是APP开发商,不会一开始就构想怎样的商业模式,我只想做点有意义又好玩的东西出来。所以我的角度还是比较独特的,也就是今天标题中想跟大家探讨的,程序能否进行文艺创作?如果你对这个论题感到奇怪,且听我慢慢阐释。
  
  新的文艺创作因素

  我这里说的文艺创作,是指书籍、绘画、音乐、电影,这些能给人带来启迪,美好的感官体验,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东西。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文艺创作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既能写书又能写歌,有人既能唱歌又能拍电影。
  因为文艺作品的本质是相通的,都是通过一定的创作因素(文字、音符、画面),产出一定的作品形式。或是引起人的情感共鸣,或是丰富人的思想空间。
  那么,程序能否成为类似这样一种创作因素呢?程序的本质是逻辑运算,通过这样一种元能力,能否产出新的作品形式呢?废话!你说的不就是软件吗?其实并不是,软件是为“用”而生的,它的存在就是替代重复的人力劳动,便利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本质上还是功能性的。而文艺作品,它是用来欣赏的。
  更形象一点来举例

  作为文艺作品的程序,不能用「实用性」的范畴来探讨了。它应该承载的,是对人文的阐释,或是对某种情感的表达。
  我在看《失控》的时候,对其中一段描述印象颇深,大概意思是,用计算机来模拟鸟群的运动是很困难的,多精准的算法也难以模拟出一只鸟的飞行轨迹。但是如果以一种「系统自适应的」的思维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就会有新的成果。最终鸟群算法简单的只有两条规则。
  
1.每只鸟随机向任意方向移动
2.如果一只鸟和它旁边的同伴距离超过一个阈值,则向同伴靠拢。
  在屏幕上绘制几百只鸟,每只鸟的赋予这个运动规则,最终的效果就像真的鸟群运动那样。尽管我并没有去实际验证一下这个算法,但我还是为这件事感到无比震撼。后来我查阅了一些鸟群算法,差不多也是这样的「自适应」思路,只是规则更多那么几条。
  如果把这段程序写出来,作为一个文艺作品,会不会有人对这群像现实生活中那样有序飞行的鸟儿痴迷呢?或是得到一丝启迪。
  再举一个例子,我小时候喜欢随手乱画东西,经常是随机在纸上画一些线条,画着画着,感觉它像什么动物了,就继续把它画成什么动物。如果我写出这样一段程序,就是随机在画布上生成线条,经过一定的重复,会生成怎样一幅“画”呢?
  或许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有好奇心的人会迫不及待知道答案。每个人都可以运行一遍这个程序,所有人都会得到不同的画。这种看起来没什么用的程序,就是我想要的文艺作品。它或许能像绘画、电影那样,给人带来别样的体验。
  程序离艺术有多远

  《黑客与画家》一书中说过,编程本来就是一种艺术创作。但这是站在程序员的角度说的,是指整个编程的过程很像是在打磨一件艺术品。
  但是这与艺术创作不同的是:产出。艺术作品带给人的是某种欣赏价值,是对人心灵深处的挖掘。而程序呢?显然没有任何欣赏价值,我们产出的是网站,是APP,是各种管理系统。说白了还是实用主义。
  所以拿程序进行艺术创作,是要走上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路,这需要创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品味托付到程序上,利用程序因素特有的能力,包括:逻辑运算、用户交互、网络互连,等等。
  乔布斯完美的将科技与人文融合在了一起,我相信程序与艺术,或许也有那么一个融合点。
  微信小程序的初衷猜想

  “微信小程序”这个名字真是so cute,以至于我宁愿相信,这是微信给个人开发者的礼物。就像公众号的宣传语那样: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我宁愿将来看到的真的是一个个小巧精致的作品,犹如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至于微信想怎么搞,那还得等到整体开放了才知道。
  我不太愿意微信鼓励的是APP的H5化,或者是鼓励各大厂商入驻什么的,这样就一点也不好玩、不性感了。张小龙提到的关键字是「用完即走」,APP要的就是用户黏性,怎么可能用完即走呢?依我来看,能用完即走的,只能是文艺作品。就像你随便打开一个网页,看完了一个电影,感慨或是赞美一番,就再也不会进到这个网页了。
  抛开微信这个环境,我只想说说我的初衷,那就是用程序为载体,通过全新的表现形式,从文艺的角度来探究人文、哲学、未来等命题。又或者,纯粹是来做一件有趣的玩具,没有商业因素掺杂在里面。只为追忆,孩提时代天真烂漫的想象力,以及遏制不住的好奇心。
  这事,或许能认真做,或许,只是瞎想。
    文/吕大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