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阳光军迷
  歼-6和涡喷-6发动机的国产化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相对薄弱的工业基础,使涡喷-6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虽然被装备部队,但可靠性和寿命都存在瑕疵,进而在一定时期内先后发生发动机断轴事故,外销的歼-6战机还因为发动机断轴导致一名巴基斯坦飞行员牺牲。
  
歼-5
  正如技术进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经过20年时间不断改进,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以米格-19为基础发展出的强-5战机更是依旧在服役,保护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回顾歼-6和涡喷-6发动机的研制历程和往事,感受航空技术进步的艰难与不易。
  
涡喷-6
  引进米格-19战机
  在赫鲁晓夫上台后,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和为获得中国在国际共运方面的政治支持,在向中国转让军事技术上,苏联做了很多让步。在1957年,由聂荣臻率队前往苏联就军事技术转让进行谈判。最终敲定苏联向中国转让米格-19等一系列技术的协议。
  
米格-19
  当时中国可以选择引进米格-19S、米格-19P和米格-19PM。米格-19S是昼间战斗机,米格-19P是全天候战斗机,米格-19PM相对于米格-19P的优势是可以使用导弹。就技术难度来说,米格-19S要比米格-19P容易,而米格-19P要比米格-19PM容易,一般情况下,先仿制最容易的,然后从易到难。
  
前波兰人民军空军的米格-19P
  虽然中国对米格-19S、米格-19P和米格-19PM三个型号都有引进,但在许可生产协议方面,中国只购买米格-19P,原因就在于当时国家财力非常有限,为了节约经费,最终选择仿制米格-19P,然后往下推获得米格-19S,往上推获得米格-19PM,这样就不用一种飞机买三次生产许可证了。
  
米格-19PM
  浮夸风的蔓延影响了歼-6和涡喷-6的国产化
  随着米格-19的到来,中国也着手开始米格-19发动机的研制,也就是涡喷-6的国产化。
  涡喷-6是一款单转子轴流式发动机。轴流式发动机则诞生于德国,德国的Me-262就采用轴流式发动机。涡喷-6与涡喷-5那种离心式涡喷发动机有较大的区别。轴流式发动机采用多级串联平吹叶片,电动机带动主轴产生初始旋转,进气叶片将空气吸入并压缩,被压入的空气进入燃烧室和燃料混合后燃烧后喷出,带动后发的叶片反过来驱动主轴,使整套系统将吸入的空气在燃烧后以更快的速度喷出,从而产生强大的推力。最大优点就在于轴流式发动机的迎风面相对较小,多级增压后压缩比高。而离心是发动机采用螺壳叶片,将空气吸入后将气体离心式吹入燃烧室,和燃料混合燃烧后喷出气体产生动力。这种较大差异造成过去国内单位通过涡喷-5国产化积累的一些技术和经验在涡喷-6上无法直接套用,技术的变革和进步导致很多东西又要重新学习。
  
轴流式发动机
  1958年,410厂根据苏联爱尔德-9B发动机仿制涡喷-6,而涡喷-6的路途并不顺利。在当时,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以及大跃进带来的盲目自信和浮夸作风,中国在引进技术的时候,只买了图纸,并没有购买全套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
  对于这种情况,一些苏联专家就建议,“中国工业底子薄,买图纸的时候一定要买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但苏联专家的宝贵建议被婉拒了。而且更要命的是,没有吃透原始设计之时,并在缺乏技术基础和设计经验的情况下,国内单位修改了原始设计,这对后来的涡喷-6国产化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不得不让人联想起苏-27技术引进中某单位的经典语录“修改原始设计要慎之又慎”)。
  
米库林设计局RD-9B发动机
  因当时正值大跃进运动,浮夸风开始向各个领域蔓延。开始仿制1年后,爱尔德-9B发动机的技术资料仍然有三分之一没能翻译过来,大量技术资料长期无人问津。
  因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在一次抽查中,发动机的610个零件中:合格品仅有82个,占8.8%;超差品102个,占11.1%。
  从1959年4月到1960年4月间,先后发生了发动机离心活门齿轮打坏、涡轮叶片折断、后轴承座磨损、中机匣锈蚀等20项重大质量事故。1959年勉强交付部队40台,降低一半寿命使用,还不能保证安全。
  由于放松了工艺纪律、检验制度松弛、管理混乱,某厂制造的飞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从1958年到1960年仿制的米格-19全部不合格。
  在1959年,某领导对涡喷-6研制过于乐观,下令J-5停产,结果J-6迟迟不能交付部队,导致1960年中国作战飞机保有量较1959年下降12%。在1960年后,中苏论战开始,苏联专家全部撤走,410厂失去了买设备和生产工艺机会,找苏联专家请教技术也化为泡影。
  消除大跃进运动的不良影响
  贺龙元帅在视察时亲眼看到在厂区停放着大量新飞机,但却由于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而不能出厂,并得知3年来工厂没有向部队提供1架合格飞机的事实时,十分气愤,当场对工厂领导提出严厉批评,对410厂领导下了死命令。整顿浮夸风,同时亲自到各个车间找工人谈心,力图改变作风。
  
大批歼-6躺在厂里,因为质量问题不能交付空军。
  针对浮夸风的蔓延,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三机部于1962年6月在沈阳召开了东北地区军工干部会议。国防工委又于1962年7月在北戴河召开了工作会议。这两次会议周恩来总理都亲自参加并作了重要讲话。
  周总理重点作了5点指示:
  一是国防工业过去10年是有成绩的,成绩是主要的,要总结经验教训;
  二是国防工业的基础打下了,但还是弱的,生产还不能完全配套,要逐步使布局合理,把基础巩固起来,发展起来;
  三是自力更生要逐步实现;
  四是科学研究和尖端技术要循序而进,要在一定的基础上逐步往上爬;
  五是军工首先要着重生产;生产是基础,要在生产发展基础上增加基本建设,要逐步地把生产基础扩大,不能把生产停下来搞基本建设。常规和尖端也是一样,常规是尖端的基础,逐步突破尖端,也是循序而进。
  由此,中国航空工业开始进行整顿,革除大跃进时期冒进的做法,严谨细致的按照苏联图纸开始研制歼-6战机,尽快提升涡喷-6发动机的可靠性。至1963年,战机、发动机等的生产制造逐步进入正规。同年,0001号歼-6型歼击机首飞成功,经过各种条件下的试飞考验后,飞机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了设计标准。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生产制造的超音速战机。
  
歼-6机群
  20年持续改进
  虽然歼-6战机飞起来了,但由于种种原因,涡喷-6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存在断轴隐患。到1964年,涡喷-6依旧存在断轴问题。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在70年代曾经出现因为生产加工问题导致涡喷-6的断轴问题复发,曾一度导致停飞涡喷-6发动机5000台。出口到巴基斯坦的J-6因涡喷-6断轴导致1位很有地位的飞行员牺牲。
  
巴基斯坦空军的歼-6
  从1964年到1983年,涡喷-6经过4个批次的改进,不断提升了发动机的推力和可靠性。特别是在1984年,中国独创的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成功应用于涡喷-6的改进型,彻底解决了爱尔德-9B发动机固有的振荡燃烧现象。
  涡喷-6为歼-6、歼教-6和强-5等战机提供动力,由于在60年代中国同时与美国和苏联交恶,加上当年备战备荒,准备随时可能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涡喷-6的产量非常大,是中国迄今为止生产数量最大的航空发动机,而且今后也很难有涡扇发动机能达到这个产量。
  歼-6的光辉战绩
  歼-6不仅产量巨大,在一系列军事摩擦和冲突中,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战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歼-6共击落过多种机型共20多架飞机,而自身鲜有损失。出口的巴基斯坦的歼-6帮助巴基斯坦抵御了印度空军的袭击,其中还有歼-6击落米格-21,以及一架歼-6在1分钟内连续击落2架苏-7的记录。
  
印度空军的米格-21
  正是因为歼-6良好的实战表现,虽然巴基斯坦也装备西方国家先进战机,但由于歼-6在爬升率等方面的优秀属性,为了应对印度空军的突袭,巴基斯坦在每个机场都保留一些歼-6战机。在歼-6战机退役时,巴基斯坦还举行了非常隆重的仪式,巴基斯坦空军司令穆萨夫.阿里.米尔和前任空军司令努尔.汗出席了仪式。
  巴基斯坦空军司令穆萨夫.阿里.米尔表示:“我们来此聚会,是为告别歼-6,并欢迎歼-7PG正式加入巴基斯坦空军。在过去36年中,歼-6出色地完成了巴基斯坦空防任务。所有巴空军飞过该机的飞行员都认为歼6是他们一生中荣幸的经历。在我飞过的战斗机中,我想说,歼6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歼6的出现正值我们西方盟国由于1965年战争而背弃我们的时候,使巴空军在经受特别严重考验的关键时刻还能飞起来。歼-6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它气动布局合理,易于驾驶和维护,此外从中国来的备件供应不受阻碍。歼-6成了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桥梁......我们向这种伟大的机种致敬,尽管它退役了,但它仍使我们记起中国人民对我们巴基斯坦的关注和慷慨。我们把歼-6看作是中国人民对我们永久不变的爱和亲密关系的最好表达。”
  
巴基斯坦空军的歼-6
  歼-6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不俗的战果,在经济(外销)上也实现了中国航空工业零的突破——1979年,中国与埃及空军签订合同,中方向埃及出口44架歼-6、6架歼教-6,以及220台涡喷-6和28台涡喷-8发动机,加上相配套的零配件供应和保养维护修理,中国通过这笔合同获得了1.67亿美元。要知道即便在8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汇储备大约为20亿美元。
  
埃及空军的歼-6
  强-5和陆孝彭
  在上世纪40年代,民国政府曾派出一批留学生到欧美学习航空技术,陆孝彭就是其中的留学生之一。曾经在美国麦克唐纳飞机厂实习,后来又在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公司工作,担任过飞机的总体设计。在担任设计师期间,他还经常下工厂学习制造技术,后将在英、美学到的飞机设计技术和机械加工的热处理技术带回国内。是为数不多的既懂得飞机设计,又懂制造工艺技术的专家。
  
陆孝彭
  1958年,高镇宁、冯安国将陆孝彭借到洪都,主持设计雄鹰-302项目,强-5以米格-19为基础,并借鉴了西方的设计经验。程不时提出的两侧进气,一改过去米格-15、米格-19等苏系战机机头进气的设计,使强-5成为在那个时代,最具有西方气息的国产战机。
  
强-5
  相对于歼-6在2005年前后就已退役,强-5战机直至现今仍在服役。最后一架于2012年10月交付部队。值得一提的是,强5战机还有强-5甲这样的战术核武器投掷专用机型。强-5甲的机身下部弹舱去掉舱门,形成一个大的凹陷,用半埋式外挂体积较大的氢弹,在1972年1月7日,试飞员杨国祥驾驶11264号强-5甲成功完成氢弹试验,为中国空军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战术核打击方式,为对抗苏联装甲部队的钢铁洪流提供了有效的反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