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是一种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它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对人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
发展历程
谷歌眼镜
2012年,因谷歌眼镜的亮相,这一年被称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在智能手机的创新空间逐步收窄和市场增量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智能终端产业下一个热点开始被市场广泛认同。
2013年,各路企业纷纷进军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争取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分一杯羹。
产品形态
可穿戴设备多以具备部分计算功能、可连接手机及各类终端的便携式配件形式存在,主流的产品形态包括以手腕为支撑的watch类(包括手表和腕带等产品),以脚为支撑的shoes类(包括鞋、袜子或者将来的其他腿上佩戴产品),以头部为支撑的Glass类(包括眼镜、头盔、头带等),以及智能服装、书包、拐杖、配饰等各类非主流产品形态。
虽然被市场广泛认可,为什么可穿戴设备却仍旧不温不火?
过去几年,可穿戴设备厂商的声势很大,但最近两年没了多大声响,颓势比较明显。从今天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来看,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发展迅速,据IDC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市场依旧疲软,整体销量为2300万只,仅仅保持了3.1%的微弱增长,出货量则为270万,较2015年同期的560万下降了51.6%。
1、价格昂贵。Google Glass售价高达1500美元;Nike+ FuelBand SE售价为149美元;阿迪达斯即将推出的安卓系统智能手表售价399美元。反正小E是用不起了!
2、电池续航时间短。普通的智能手表电池使用时间在24小时左右,如果开启更多功能耗电量会增加,这样使用者不得不每天充两次电才能正常使用。这样会不会泰繁琐?
3、不能独立使用或功能不全。很多智能手表的功能需要搭载手机才能够使用,小E不禁要问:那还用它做什么?
随着对可穿戴设备复杂、差异化用例的需求增长,其尺寸和重量也会增加,这会给想要每天佩戴它们的用户带来不适。Strategy Analytics用户体验战略(UXS)服务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用户体验战略技术规划报告: 可穿戴设备》调查了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需求,行为和期望,发现硬件设计是可穿戴设备中最大的阻碍因素之一 ,因为它抑制了他们实际上可以做的事情。
报告总结了几个关键的问题:
1.可穿戴设备需要舒适轻便,但这与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和更独特的应用理念相矛盾;一台小的设备承载能力十分有限。
2.即使是提供独特音频操作功能的智能耳塞和耳机(耳戴设备)也会因为电池续航时间短需要依赖智能手机从而受到限制。 耳戴设备尺寸太小,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设备。
3.但是,联网可穿戴设备的出现预示了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尺寸和设计将不再是一个障碍; 可穿戴设备可以将内容传输给用户,而不是在本地进行处理,这就减少了对重量较大的内部组件的需求。
大佬们眼中的可穿戴设备:
1.苹果CEO蒂姆·库克:
可穿戴设备很多,却没有重量级产品。不过,没有一个设备能说服一个不戴眼镜或者腕带的孩子去使用这个产品。这个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想要成熟还需要进行探索。我想,会有大量企业踏足这个领域。
2.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我们更关注手机里面的服务,怎么样用硬件设备发挥独特的体验。另外是关注可穿戴设备,包括以后的手表、手镯、眼镜,未必是直接去做,但是我们会关注里面的体验怎么跟我们的服务结合。
3.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
我试用了市面上各种各样的智能手表,实话实说看不出它们有什么用。一方面是屏幕特别小,很难操作,另一方面,智能手表就是一个蓝牙外设,什么都不能干,拥有大屏幕的手机比任何智能手表干得都要好。
4.知名博客ItTalks魏武挥:
可穿戴设备,在我看来,不是一种品类。它更像是一种传统事物的升级:手表升级为智能手表,戒指升级为智能戒指,运动鞋升级为智能运动鞋。总会有人不戴手表,有人不戴戒指,有人不穿运动鞋,但同样,依然有人戴手表戒指穿运动鞋。
小E稍加总结得出:
1.昂贵且无用:可穿戴设备要让用户买单,必然需要它与智能手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化特点,如果智能手机能够完整实现的功能,再把它复制到可穿戴设备上是没有说服力与吸引力的。
2.摆脱智能手机成为一款独立的产品。并且在与智能手机同质化的功能领域做到更方便、体验更高效。这样才能吸引大批的消费者。
3.用户的品味变了,他们的需求也会变,因此用多功能的设备和丰富的第三方软件吸引普通消费者和商务用户才是各位可穿戴设备商家的出路。
4.虽然目前许多生产商已经对自身产品进行了软件,硬件上的升级改进。但是目前来看,用户在可穿戴智能设备方面的需求还没有达到一个足够高的程度。
5.可穿戴设备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