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说,12年是一个轮回。因为完成了12地支和12生肖的轮换,所以蕴含着命运的起承转合。祸随福兮、福随祸至,12年对于中芯国际和台积电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轮回。
  
  时光倒回12年前,海峡两岸爆发了科技企业之间的首次侵权官司。
  文/《旧事新说》发表于2015年
  海峡两岸首次“科技对决”
  2003年12月22日,台积电、台积北美子公司以及WaferTech公司共同宣布,已于美国当地时间19日下午在北加州联邦地方法院,对中芯国际集成电路(上海)公司(SMIC)以及中芯国际美国子公司(SMIC Americas)提出多项专利权侵害诉讼。
  
  

  • 台积电:中芯侵犯多项专利
  台积电在诉状中指称,中芯国际通过各种不当的方式取得台积电商业秘密及侵犯台积电专利,如已延揽超过100名以上台积电员工,且要求部分人员为其提供台积电商业秘密。此外,台积电也称一位中芯国际主管要求一位前台积电经理为其取得半导体制程技术资料,已严重侵害公司营业秘密。
  中国台湾地区法院对中芯国际发布了临时禁制令,限制其雇佣台积电的雇员。
  

  • 中芯国际:不会影响公司业务
  22日当天,中芯国际通过一份简短声明书表示,中芯国际目前尚没有收到来自任何法院有关台积电起诉的任何正式通知,因此目前暂时无法评论。中芯国际一向尊重来自任何第三方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台积电的起诉不会对公司业务造成任何影响。
  

  • 旁观者:一场意料之中的诉讼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台积电控告中芯早在意料之中。选在此时提出诉讼,一是要北美的客户群不要被中芯的低价接单策略所诱惑,二则是要让中芯的IPO计划受挫,不让中芯藉以吸取资本市场的资金壮大自己。
  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的角力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2002年1月台积电就曾因怀疑公司离职女经理刘小姐涉嫌以电子邮件将公司重要资料外泄给中芯国际,并向台北市刑事警察局针对该名员工提起诉讼。当时刘小姐在中芯国际担任高级干部。但中芯国际则称与台积电泄密案无关。
  2003年中,不断有消息称中芯国际公司将于2004年在纽约、香港两地上市,融资规模将会达到10亿美元。更有消息称中芯国际公司已经于近日向美国证券监管机构提交了上市申请,依此推断,在这个时候,台积电公司的用意似乎不甚“单纯”。
  回顾2003年的半导体市场,虽然中芯和台积电本来不在一个档次上(2002年,中芯国际的营业额达1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九,而台积电近50亿美元、全球第一)。
  中芯国际抢占了正成长为最大芯片市场的中国大陆市场,引爆市场价格战,中芯国际实行低价抢单策略収效甚好,2003年第2季便取得台积电客户一笔颇大的订单。同时陆续也有台积电的主要客户群前往测试订单,这一现象引起身为半导体业老大的台积电的警觉。
  分析师指出,大陆包括中芯、宏力等具有台湾资金与技术的晶圆代工厂,由于经营团队的核心技术多来自于台积电及联电,因此平日纵有大陆专利技术法令防护罩加持,但未来只要产品迈向国际化,势必会面临晶圆双雄祭出专利权的钳制,而类似的诉讼案恐怕将会层出不穷。
  谁是卧底: “引诱”和“礼物”
  

  • 台积电:“惊人相似的两款芯片”
  2004年3月23日,台积电在起诉中芯国际侵权和窃取商业机密的案件中又提供了新的证据。这些声明描述了上海的中芯国际渴望引诱台积电的雇员以获取专有的芯片制作技术。
  在新的证据文件中,台积电一位副总经理解释说,台积电的芯片与中芯国际的芯片在电子显微镜下面是“惊人地相似”。
  在另一份文件中,中芯国际的一位前雇员称曾目睹中芯的非法行为。证人估计,中芯国际0.18微米逻辑工艺有90%是向台积电复制。另有人表示,中芯试图伪装信息的来源,其内部使用台积电技术已非秘密而且工程师会公开讨论。
  此外,这些文件还引述台积电一位经理的话,称中芯国际指望其雇用的雇员脱离台积电,把最新的技术资料作为“礼物”献给它。
  

  • 中芯国际:根本不可能
  中芯国际已经要求加州北区美国地方法院驳回台积电的起诉。中芯国际称,该法院对这个案件没有裁决权,并且说对其窃取商业机密的指控是根本不可能的。
  短暂的和解
  

  • 台积电:和解了,他赔钱
  2005年2月,台积电称它已经同中芯国际就专利侵害和相关争议问题纠纷达成庭外和解协议。按照协议内容,中芯国际将向台积电支付大约1.75亿美元,从而和解所称的专利和商业秘密诉讼案。
  台积电称,它将不针对中芯国际提出窃取商业秘密的指控,尽管和解协议没有向中芯国际许可其商业秘密的使用。台积电CEO助理F.C. Tseng在一个声明中说:“有了这个协议,我们同中芯国际友好地解决了所有未决的起诉,我们认为这体现了我们股东的最大利益。”
  

  • 中芯国际:不差钱,赔得起
  时任中芯国际CEO一职的张汝京表示,和解诉讼对公司长期发展有好处。按照这次和解的条款,中芯国际将向台积电支付大约1.75亿美元并且按照6年分期支付。他估计每年支付3000万美元只占收入1%至2%,相信对公司业务影响不大。
  再次翻脸
  
  

  • 台积电:为何说话不算话!
  在与中芯国际和解1年零7个月后,台积电再次与中芯国际翻脸。这是台积电第四次对中芯国际提出知识产权方面的起诉。
  台积电新闻发言人表示,中芯国际违反与台积电达成的和解协议,使用不法手段盗用公司商业机密。台积电请求法院判决中芯国际立即停止相关侵权行为,同时赔偿台积电的相关损失。
  台积电进一步解释说,为节约时间和研发费用,中芯国际管理层“阴谋窃取”了台积电的多项保密技术。截至2005年,台积电的研发费用大约为15.31亿美元,而中芯国际在其所有工艺技术的研发中仅花费了2.36亿美元。
  台积电还称,中芯国际的“阴谋”,还包括从台积电及其关联公司聘用100多名关键性雇员,以及直接诱使当时的台积电员工违法提供保密信息。
  

  • 中芯国际:我们尽力了!
  中芯国际对此迅速作出反应,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发表声明:中芯已尽力履行在2005年与台积电达成的和解协议,而对于台积电此次的行动感到十分震惊并深表失望。
  中芯国际称,该公司在技术发展上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即一方面从不同合作伙伴中取得不同的技术,另一方面重视自有研发人员的培养。
  中芯国际在声明中进一步解释说,其0.20微米、0.16微米特殊记忆体技术来源于富士 通;0.21微米、0.25微米静态记忆体来自东芝。在纯粹的逻辑电路方面,0.18微米技术是从新加坡特许半导体转来;0.13微米技术则来自欧洲半导 体研究所;0.14微米、0.11微米以及90纳米的先进动态记忆体则来自英飞凌。而在收购摩托罗拉的工厂后,中芯国际在5年内可以免费使用摩托罗拉半导体的知识产权,包括0.13微米、90纳米以及更先进的技术。
  

  • 旁观者:和解,不代表分享技术专利
  业内律师认为,这次双方又因商业秘密问题上了法庭,是可以理解的。2005年达成协议的只是产品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协议以外的产品、技术等。而且,早在2005年双方和解时,台积电就表示并不授予中芯国际使用商业机密的权利,如中芯国际毁约,专利权的使用和这个协议将终止并且原案可能再度被提出,而且可加速权利金的给付。
  一场反击:中芯国际反诉台积电
  

  • 中芯国际:我才是受害者
  2006年9月,中芯国际于在同一法院反诉台积电,指称台积电违反合约及违反真实公平交易。
  中芯国际在公告中称,该公司在中国大陆市场的领先地位对类似台积电这样的竞争对手构成了巨大威胁。在反诉状中,中芯国际指控台积电违反和解协定,而且违反公平诚信原则,要求台积电就此作出赔偿。
  中芯国际在反诉状中提及,台积电在和解协定签订后的17个月内从未表达任何投诉,直到2006年7月,在中芯国际于第二季度成功达到多项商业及技术里程碑之后才采取行动。反诉状中还提到台积电如何未依诚信协商,再次使用诉讼,及其他行动企图干扰中芯国际的业务及其与客户所建立的珍贵关系。
  

  • 旁观者:让人眼红的90纳米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台积电诉讼有可能针对中芯国际90纳米工艺技术而来。台积电在内地只能采用0.25微米的芯片制程,不能满足其在内地客户的要求,而中芯国际则将制程推进到0.13微米甚至90纳米,并且开始兴建第2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台积电不得不采取行动阻止中芯国际继续快速发展。
  7年恩怨,2亿了结
  2009年11月3日,台积电控告中芯国际侵犯专利并盗用商业机密一案胜诉,台积电将决定向中芯国际的索赔金额。
  

  • 中芯国际:和解的背后,张汝京的离开
  2009年11月10日,中芯国际宣布与台积电签订和解协议,将向台积电分期4年支付2亿美元现金,同时向台积电发行新股及授予认股权证,交易完成后台积电将持有中芯国际10%股份。
  根据和解协议,双方将解除所有已经或者可能已经诉诸待决诉讼的指控;终止中芯国际根据前份和解协议应支付的剩余约4000万美元付款责任;中芯国际向台积电支付共2亿美元,和解协议执行时先支付1500万美元现金,剩余将在四年内分期支付。
  就在宣布达成和解的几小时后,中芯国际又宣布,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汝京因寻求其他个人兴趣辞职。虽然从中芯国际的公告文本看,张汝京的离职与此次和解是独立的两个事件,但结合张汝京曾做过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下属、中芯国际从创始以来就不曾摆脱台积电责难等背景来看,张汝京的离开,很难避免被推测为中芯国际与台积电和解背后的“隐秘条件”。
  离开中芯国际之后,张汝京表示,“我没有抱怨,辞职主要因为对与台积电诉讼败诉负责,希望辞职能让双方‘真心和解’,对中芯运营才是好事。”
  张汝京称,他的离开“不是和解条件的一部分”,而是他希望负全责。过去几年双方都在准备正面交锋,他认为停止诉讼才是双赢,台积电的经营管理阶层也很同意这想法。
  他还表示,整场官司打了四年,没完没了,比营运中芯更让他感到耗费心力;他不愿意公司因为法律战内耗,也不赞成主战派意见,他坚持辞职下台,“由我来做个了结”。
  

  • 台积电:我们不想吃掉中芯国际
  根据和解协议,台积电同意不会在中芯国际董事会派驻董事,不参与中芯国际日常运营。
  12月2日,国内半导体行业年度盛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年会在福建厦门召开。作为会议最高等级——白金赞助商,全球最大芯片代工企业台积电的高调出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台积电副董事长曾繁诚表示,“给10%的股权不是我们提出的,是中芯国际提出来的,我们是被动的。我们一直强调,不会介入中芯国际的运营中。我们没有意思要“吃掉谁”,我们也没有进入董事会。我们也不能进入董事会,除非百分之百买下中芯国际的股权,否则就有垄断嫌疑。”
  

  • 旁观者:产业变局刚刚开始
  市场人士指出,成为中芯国际的大股东,是台积电打入大陆市场的良好平台。张汝京离职后,曾任华虹集团CEO及华虹集团附属公司NEC董事长的王宁国将接任中芯国际CEO。有分析人士据王宁国的华虹系背景指出,王宁国上任的目的很可能是整合中芯国际和华虹系内企业资源。
  历史似乎总是喜欢上演轮回的戏法,一场专利官司的和解,让中芯国际创始人、芯片教父张汝京黯然离职,失去了脊梁骨,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而中芯国际随后进入的“后张汝京时代”中,又发生了什么?张汝京和台积电张忠谋的“两张”恩怨,究竟有何故事?
  前面我们讲到:2009年11月10日,中芯国际宣布与台积电达成和解协议,将向台积电支付2亿美元现金及10%股份。而就在宣布和解的几小时后,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突然宣布辞任执行董事及CEO职务,中芯国际同时委任王宁国为执行董事及CEO。
  张汝京究竟为何出走?
  对于这一突然的辞职,张汝京给出的公开解释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 “因寻求其他个人兴趣辞职”;
  • “整场官司打了四年,没完没了,比营运中芯更让他感到耗费心力;我不愿意公司因为法律战内耗,也不赞成主战派意见。那就由我来做个了结。”
  • “我没有抱怨,离开‘不是和解条件的一部分’。辞职主要因为对与台积电诉讼败诉负责,希望辞职能让双方‘真心和解’,对中芯运营才是好事。”
  • “台积电的经营管理阶层也很同意这想法。”
  可以看出,虽然从中芯国际的公告文本看,张汝京的离职与此次和解是独立的两个事件,但结合张汝京曾做过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下属、中芯国际从创始以来就不曾摆脱台积电责难等背景来看,张汝京的离开,很难避免被推测为中芯国际与台积电和解背后的“隐秘条件”。
  而针对这一疑问,笔者采访到了曾供职于中芯国际的资深业者,得到了一些更具体的观点。受访者表示,Richard(Richard Chang为张汝京英文名)的离开原因不是唯一的,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它既与中芯国际和台积电的知识产权纠纷密切相关,也牵扯到董事会对Richard的看法。
  张忠谋与张汝京,“两张”恩怨还是“两代”师徒?
  张汝京与台积电张忠谋的错综关系,在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纠纷不断的那几年间,可谓是满城风云、众人关注。
  而受访人表示,两位大佬都是集成电路制造业界的著名人物,都有着非常强的事业心、个性和人格魅力,同时也不乏众多追随者。
  有人说,“两张”恩怨可能与张汝京管理的世大被台积电并购有关,也有人说每当中芯国际赚钱台积电就会开始起诉。这对中芯国际当时的掌舵人来说,无疑是个非常大的烦恼。但事实上,在受访人的印象中,每次张汝京提到张仲谋,都表现的非常尊重。
  为什么?
  张汝京曾表示,他与张忠谋间,永远都像师徒。
  张汝京任职于德仪时,张忠谋即是张汝京的上司。张忠谋对张汝京亦十分赏识。
  1999年,台积电并购世大,时任世大总经理的张汝京,选择到大陆创业。期间,中芯亦抢了台积电不少客户及订单。
  当初张忠谋曾希望张汝京留在台积电内部,并在合适的机会派其到大陆工作。张汝京的自行离开,据说一度让张忠谋不悦。此后,也就有了二人不和的传言。
  2009年的台积电中芯侵权官司,以中芯败诉告终。张汝京在上海一手打造的中国半导体王国遭遇挫败。
  张汝京两度失去舞台,均是败在张忠谋手下。业内人士分析,张汝京此次离开中芯,即是台积电愿意和解的条件之一。从最开始的离开世大,到再度离开中芯,张汝京的两次离开,却都与张忠谋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张汝京透露,不久前曾与张忠谋会面及闲话家常,但因“此事为董事会权限,不好讨论”并未谈到侵权官司。分析人士称,说张忠谋逼张汝京离开中芯,实在有些并不公平。
  两位“教父”何许人也?
  张忠谋,1931年生,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创始人,现任台积电董事长,有“芯片大王”、台湾“半导体教父”之称。
  27岁那年,作为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硕士生,张忠谋与半导体开山鼻祖、英特尔公司创办人摩尔同时踏入半导体业,与集成电路发明人杰克-科比同时进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
  1972年,张忠谋先后就任德州仪器公司副总栽和资深副总裁,是德州仪器的第三号人物,仅次于董事长和总裁。此时德州仪器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在全球有6万员工,其中一半归张忠谋管。
  1985年,辞去在美国的高薪职位返回中国台湾,受台湾方面邀请出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1987年,张忠谋在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创建了全球第一家专业代工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并迅速发展为台湾半导体业的领头羊。
  2009年,金融风暴袭击下,台积电第一季濒临亏损,张忠谋重回台积电任CEO,震撼了全球半导体产业。
  因其在半导体业的突出贡献,被美国媒体评为半导体业50年历史上最有贡献人士之一和全球最佳经理人之一。国际媒体称他是“一个让对手发抖的人”,而台湾人则尊他为“半导体教父”,因为是他开创了半导体专业代工的先河。
  张汝京,1948年生,毕业于台湾大学,曾在德州仪器工作了20年。
  2000 年4月,张汝京来到上海创办中芯国际,目标是成为一流水平的晶圆代工厂。2003年,中芯国际的营收为3.65亿美元,虽然与行业龙头的差距甚远,但高达 6.3倍的年营收成长率,使其成为全球成长力道最惊人的晶圆制造公司。张汝京在创办中芯国际集团的4年后,他的公司在香港和美国上市,继而晋身全球晶圆代工厂的前三甲。
  
  2009年11月10日,中芯国际创始人兼CEO张汝京宣布辞职,正式进入LED研发制造及LED相关应用产品领域,短短3年不到的时间内,已经在国内投资了4家LED企业,涵盖LED上游衬底材料、芯片和下游照明应用领域,投资金额超过35亿元,致力于环保与健康领域。
  张汝京重出江湖,大陆市场谁主江山?
  2015年,3月24日,张汝京再次复出主导的上海新阳大硅片项目,这则消息再次震动了业界。
  据悉,该项目2014年6月已完成了公司注册(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并落户临港,目前处于办理土地手续阶段。该项目规划总投资18亿元,预计初期月产能达15万片,可扩增到60万片,项目预计2017年开始量产。
  而2015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在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中提到加强“大尺寸硅片等关键材料”。根据ICInsights的数据,中国的半导体市场需求已占到全球市场需求的30%左右,2014年我国12寸晶圆厂占全球12寸晶圆厂产能比重为7%,产能缺口较大。
  受访者回忆说,中芯国际在15年前成立时势头甚猛,又有中国产业政策支持,且其主要管理者多来自台湾,甚至台积电。行业先行者台积电采取各种竞争手段,打压中芯国际,防止后来者追上抢占他的市场是可以理解的。
  2009年,台积电获得中芯国际10%股份,使得台积电成为中芯国际第三大股东,并可以很正式地了解中芯的营运和战略。虽没有投票权,但对中芯而言,已经很清楚地把自己摆在竞争对手面前了。从后来实际情况来看,台积电对中芯的股票是逢高抛售,起到了一定的打压作用。
  在市场竞争方面,中芯国际大力支持本地客户(Design house)。在代工技术领域,中芯国际尽可能细分市场,发展CMOS sensor,移动互联用芯片等等。
  “事实上,上述事情大多数都谈不上公司间的恩怨,而更应该称之为商业行为。竞争和纠纷对双方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我记得中芯国际从第一次被台积电起诉开始,就非常重视IP的重要性,要求工程师们挤出时间来写专利。这对中芯国际的发展很重要! ”受访者说。
  随着“大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政策及资金流入,加上台积电在台湾限制政策放宽后要加大对大陆12英寸晶圆厂的投资,使得两个昔日的冤家对手又被推到了大陆市场展开较量。
  2015年伊始,中芯国际获“大基金”30 亿人民币投资,而台积电16nmFinFET进展不顺、遭遇三星反攻等不利消息频频传出。
  受访者认为,中国是集成电路制造的一块热土,对集成电路制造非常重视,当做影响国家信息安全的国家战略来考量。这对中资占比很高的中国半导体制造龙头中芯国际是非常有力的。对产业的支持,还包含了IC设计公司,现在中国设计公司的发展速度已超越中芯国际的制造水平,这对中芯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而在技术方面,台积电处在领先地位。但是台湾也有技术出口限制,所以台积电靠到大陆设厂来抢占大陆市场,对中芯国际的影响不大。
  他相信,只要产业政策落实,再加大半导体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在大陆晶圆代工的赢家是中芯国际。
  而另一边,台湾半导体硅晶圆材料厂商针对张汝京复出一事则称,“八字还没有一撇,对台湾厂商还不具竞争威胁。原因是12寸硅晶圆材料的技术门槛相当高,即便投资量产成功,客户认证期也要2年以上。”
      以上是《旧事新说》2015年发表的文章。此后,张汝京先生在2016年8月的一次国内媒体受访中,也提到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的话题。(摘自澎湃新闻采访稿)
  他说中芯国际“曾经追到(台积电)相当接近,可能不到一个世代的距离,后来又稍微拉开了。我们的竞争对手进展蛮快,我们稍微慢了一点,差距稍微拉大了一点。现在好好努力,能够追回来。”
  他仍然很看好,“中芯国际现在很成功。当时中国大陆是全球需求的第二名,在市场非常好的情况下,就容易让一个企业发展起来。其次是人才,当时海外有很多人才愿意一同来,不管是美国、欧洲、韩国、日本,很多好手加入这个项目。国内的年轻好手,经过受训这十几年来都已经能够承担重大任务。第三是政府的支持,很有决心要做。第四,资金非常充足,海外投资人看好,国内资金也支持。第五,我们有一个有经验的经营团队。现在看300mm硅片,以前有的这些条件(现在)都具备,所以我很看好。”
  “当这些领先的公司一直把设计线宽缩小,但是到7nm的时候,不能再缩小了,后面继续往前走的差距就越来越小,这是一个对我们有利的现象。我们要快一点追上去,追上去是必然的,尽快把这个差距缩小,但也不要把这个现象作为我们的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