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的阴与阳(通过反向思维推导出成熟产业链下的另一个产业链)
[size=21.3333px]
本文章,是通过对维修,维护产品这一过程,在考虑怎么提高效率时,通过不断的深入思考整个行业现状,思考所有的环节的正反面,得出的一个产业链思维方式!
所有的设备的产生和使用,我们一般都是考虑的产品在正常使用时的状况比较多,毕竟,在产品研发时,就是以需求来设计的!
但产品除了产品在正常使用,正常运行时,还有另外的情况,比如库存时,损坏时。
通常我们考虑产品时,都是以它正常工作时为考虑的,这是给人的第一映像,是很正常的第一思维,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设备的阳性(显性状况)
而产品的非正常状态时,是正常工作的反面,所以可以把它理解为设备的阴性(非显性状况)
如果我们要让设备正常工作,是要对设备进行维修,维护,才能让设备处于阳性,这一过程,是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流程,元件,工具,才能完成的!
产品的阴性状态,还分为工厂状态和使用后的故障状态,在工厂出现问题,一般要么是线路出现问题(比如电路板上的铜箔连接了,断开了,或者焊接连锡了,这时因为在工厂,原件比较容易获得,同时工厂内有工程师在,所以比较容易处理)而在出厂后,消费者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问题,这时就比较麻烦了,这时只能找维修人员对它进行维修处理了,这时,有官方渠道和非官方渠道的两种方式,官方渠道无疑是比较好的,但目前的官方处理方式,一般是以换代修,如果在保修期间内还好,如果超过保修期间了,这时的维护成本是很大的,而非官方渠道,又和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设备水准有关!
如果弄一个假设,现在某品牌,有一款产品要进行全国销售,这时就应该在全国各大省市设置保修点,但品牌方觉得直接使用第三方团队不太合适,于是他们想要完全弄出自己的团队,并且想从零开始培训出团队,于是,要选培训场地,挑选觉得合适的人(能服从安排,同时不会在学到足够的知识后轻易跳槽到其它公司),还要让自己的产品设计师,工程师,设计培训教材,有些还要有培训道具,~~ 先让相关人员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再结合理论知识和现场培训,道具上手,实物练习,这时才能得到初步的维修维保人员, 再在产品销售后,能进行产品维修,但更多时候,因为使用人员的千差万别,所以同一款产品,在不同的人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故障(甚至有时是因为早期产品的生产流程的磨合和调整,也能让产品出现各种情况,只能通过不断的调整,才能减少非正常情况)甚至不同的使用环境,不同的习惯,让产品出现大量的意料之外的情况,这时又只能通过维修,维保人员,通过不同的尝试,得出结论,再通过结论,得出经验!而只有通过大量的结论进行推导,才能得出普遍的产品非正常工作分类,并且只有在相关的维保人员不藏私的情况下,通过交叉对比经验,才能解决产品的设计问题,或者把早期维修员的经验让其它维修人员使用!
而这种从零开始学习,到能批量维修,维保,其中涉及了太多的成本,不止是人员培训,至少好几年的时间成本,还要相关人员足够无私才能做到,这些,都是相当大的成本!无疑,这和现在的高效率运行的社会状况并不符合!
现在不是全球都在通过对 5G、AI、云技术、物联网技术 ~~~之类的提高各行各业的效率吗?
于是,我在想,是否可以通过5G、AI、云技术、物联网技术~~~之类来把这些事件的效率提高,减少成本呢?
这时,我刚好看到了一些文章,讲到了目前在生产产品时,对质量的把控,业界有三大执行标准方案,及不同的方案的优缺点!
一,日本的利用人来管理的模式,所有的一切,都是通过人来管理的,如果人的自觉性够好,那么产品自然不错,但如果人出错了,产品也就有问题了,
比如当年中国建三峡大坝时,向日本采购的钢材,大量的不合格,当中方人员检测并且 告知材料不合格,要日方进行处理,但他们对自己的人员完全自信,觉得自己的产品绝对没问题,觉得是中方在搞鬼,甚至要中方多次检测,在中方多次检测,肯定日方的材料有问题后,甚至还是自信过头,在中方一再要求下,到国际检测中心检测,拿出国际检测数据时,他们才肯再次自检,最后才承认有问题并且退货,
同样的情况下,高田汽车安全气囊,神户制钢所,小林制药所,每一次出问题,都不是一年两年,好几年,而是长期的质量问题,所以这种完全靠人员自己的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质量控制方式,要么不出问题,要么就会出大问题!
二、德国的通过大量检测来控制质量的方式,在产品生产流程上,通过大量设置的检测流程,安排大量的检测人员,对每一步进行检测,在生产出成品后,还大量检测,从而控制产品的质量,虽然产品质量有保证了,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三、美国式的生产流程式质量管理模式,比如一块铁板,要通过一系列操作,变成最终的产品,这其中,有大量的流程,这其中,必须严格的通过了流程一,再才能进入流程二,如果流程二上检测到流程一有问题, 就让流程二停止下来,或者把相关的不符合的半成品剔除,完全不让进入流程二,而流程二完成后,再进入流程三,而这些流程,不像质量控制方式一里的日本的人的控制,也不是质量控制方式里的德国式的大量人员检测,而是通过设置在生产机械内的生产流程方式!并不是当前操作人员可以随意更改的!而是要高级工程师才能决定的!
在这种方式下,像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公司,流程化养鸡,流程化培训工作人员,只告诉他在什么时候要裹什么调料粉,要炸多久鸡肉,就能得到标准化的产品,所以能在全球的店内,都有标准化的口味的产品!操作人员只要按标准流程操作,就可以了,而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是什么,操作人员完全不用知道!如果相关人员离职了,那么同样培训出相关的操作人员,也是很容易的事!因为他们的核心资产,是那些标准(调料的标准,流程的标准)!
(注:以上是我看到一些文章或者视频后,按自己记得的东西得出的一些行业思考,不存在政治或者崇洋媚外的情况,请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结合前面,既然想培训出一支能用的维修维护团队,要花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我们能不能利用美国式的质量管理模式,结合5G、AI、云技术、物联网之类的技术,
来进行标准化的制定,从而提高效率呢!
如果以我们要的结果进行反向推导,
第一个问题,是知识储备的问题,这方面,刚好是云技术的专长,
第二个问题,是对相关的情况的一个判断问题,而这,刚好是AI方面的专长,
但AI,是要有数据来进行判断的,所以这时就有~
第三个问题,数据从哪里来?
如果把手机或者其它电器之类的拿去维修时,我们经常是可以看到维修员有拿出万能表之类的设备,根据经验,在电器不同的位置进行检测,再根据仪表检测时所显示的数据,通过经验,判断产品的哪些位置,或者元件 有问题的!既然我们现在要做一个新的产品,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些设备的检测数据进行联网,那不就能把检测数据进行上传了吗?
嗯,好像是可以的!
但,问题来了!如果只上传数据,根本就没起什么用嘛!
所以,这只是解决了一个数据获取的问题!怎么让这种思维起作用的方法,根本就行不通!
于是,在这里,如果假设自己是一个维修人员,如果我们要能完成全部的维修工作,人们就要对数据进行双向处理,一是把检测数据上传,二是通过在云端存储的一些命令,让操作者知道下一步要进行什么操作,以及告诉操作者什么才是正确的操作,要注意哪些问题,以及怎么操作是错误的!而为了这个互动,只有仪器联网,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让云端和AI能和我们互动起来,于是,我们要加入摄像头,让它知道我们操作到哪一步了,我们的这一步采集的数据是哪里的,通过红外热像仪,可以直观的看到机器上的温度,要有专用的联网的维修电源,实时检测工作电压电流功率之类的数据!有一个显示器告诉我们下一步要怎么操作,或者高清投影仪。直接在产品上投射图案,或者激光投射出标记点,知道要检测哪!~~~~
上面的是反向思维方式,通过反射思维,知道要哪些设备!
但那样的描述,让人有些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
于是,把相关思维进行梳理后,通过一个产品常规的正向检测流程,知道用了哪些检测和维修设备,而在相关过程中,这个设备起了什么用!!
以手机为例:
已经有一个维修台,维修台上有各种检测,观测,焊接工具,加热工具,拧螺丝工具!
当把手机拿到维修台时,这时维修台上的摄像头,通过连接云端和AI,会判断这是一个什么品牌,什么机型的手机,可以在手机还没开拆时,先行加载相应的数据,从而减少判断时间,如果不确定,可以在显示屏上互动,调整数据,然后,显示屏或者音箱发出指令,让我们对手机进行开关机什么的,这时维修台上的话筒和台板上的运动检测器,检测手机上的一切工作状态,听是否有异响,是否有异常运动,同时摄像头全程录制手机的屏幕反应,如果不能开机,则插上专用的维修电源,同时监测电压电流之类的数据,先判定在拆壳之前的数据,决定是否要拆壳维修,如果要拆壳,哪怕是新手,也可以通过投影仪,显示器之类的,一步一步的告知操作者通过什么步骤,怎么操作,从而把手机拆开,在手机拆开后,也一样一步一步的告知操作者拿什么仪器,在哪里进行怎么操作,而在检测时,把检测到的数据和云端的数据进行比对,通过AI判断,再进行下一步操作,以上是判定过程
如果有元件损坏了,则通过显示器,投影仪,告知操作者,拿起烙铁(因为有相关的维修数据在云端,所以AI可以控制烙铁的温度,同时旁边的红外热像仪,可以实时知道烙铁头的温度,元件受热后的状态,再让操作者把元件拆下来,更换元件也是一样的过程。直至手机修好!
在这整个过程中,因为操作者是从零开始的,所以,唯一要培训的是让他知道怎么按显示器和投影仪的提示,进行测量,焊接,而怎么测量,怎么焊接,才是培训的重点,至于维修的知识储备,怎么对比,怎么判断,都由云端和AI来决定!
于是,这就和肯德基 麦当劳里的炸鸡员工的培训过程差不多了!
这里,维修设备,相关设备的数据,维修过程,检测标准,则是相关公司的核心资产!
以上,是对整个过程流程的一个梳理!只是思考相关的一个流程!
但所以的商业操作,都要思考商业价值!
因为我们要使用到万能表什么的,而万能表之类的要联网,再说了,整个思考过程,并不是一两家公司能全部做下来的!所以可以参考小米公司的物联网方案,除了自己生产一些能联网的万能表,同时生产一些联网的模块,或者芯片,可以供给同类友商,让友商也能生产出能联网的万能表。
因为整个维修过程中,不止用到万能表一种设备,还有维修电源,示波器,烙铁,加热台,热像仪,投影仪,电动螺丝刀~~~,所以我们要制定接入这个网络的接入标准,同时开发出相应的芯片和使用规范!可以自己推出相应的产品,也让同行业的其它公司接入~
只生产对应的仪器,没有数据,同时因为比传统仪器加入了这么多功能,所以,食仪器的成本肯定比传统的食品升高了一些!所以要怎么提高相关仪器的吸引力,就成了一道摆在面前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一些大众的,已经有些过时的维修数据,对相关仪器进行赠送,如果购买者对相关的维修经验缺乏,那么买了相应的仪器,则买就能马上得到!这时就对相关仪器进行增值了!
如果是一些比较难的数据,或者最新的数据,我们则要进行收费了!而怎么收费!就有多种模式可以操作了!可以按音乐软件那样,对某明星的专辑进行收费,这时,可以是针对某品牌的某类设备进行收费,或者某类设备的打包化收费;也可以以会员按月收费,维修的各类设备特别杂的话;也可以按品类打包收费,类似于网易云音乐,以一个类别的音乐来打包!前面的这些,都是针对专业人士的收费。如果我是一个普通消费者,用不上那么多数据呢,或者说我是专门修三星手机,这天来了个LG的手机呢!这时,我们就可以按音乐软件的单首音乐下载那样,单独对这一次进行收费了!
这以上,是怎么对客户收费,但这样,只向使用者收费,而没有让有能力的客户赚钱的方案,肯定会有问题,于是,我们可以推出类似于一对一人工翻译收费那样的方法,如果有人碰到一种问题无法解决,而另一个工程师,他以前的碰到过这种情况,于是,他可以远程告诉这边怎么维修这种情况,同时向这边收取一定的费用。同时,他的经验可以存储在云端,如果后面再次有人碰到同类的疑难问题,可以付费使用这一经验,于是经验提供者,可以赚到钱!
或者厂家有碰到大问题,可以花大价钱请人觖决这一问题,厂家再把相应的经验进行会员式收费(影视公司花大价钱拍电影,电视产品,再把它卖给视频平台,让人通过比较便宜的价格,买电影票,视频会员,视频点播方式进行收费,从而把钱赚回来)
以上,是内部维修数据的使用和赚钱方式,但如果我们弄好了这个平台,肯定不能仅仅这样使用,应该发挥它的更大的价值!
于是我们可以做论坛,BBS版块,可以做专业产品的聊天沟通APP,针对同城,同行业,同类产品的行情,业务,进行沟通!
这些都还只是常规的操作,
再,有些地方,有些元件不太好找,于是我们可以对接元器件商城,直接在内部进行元件下单,可以对接线路板工厂,可以直接在内部向PCB工厂下单,可以直接在里面发研发需求订单,系统针对情况直接对接开发工程师~~~
因为是专门的行业内的沟通,所以肯定沟通效率比在其它聊天软件的效率要高得多
还有更多的思维~~~~
欢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