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正极材料全景解析

锂电材料处于整个锂电池产业链的上游,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四大材料组成。
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决定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安全性,进而影响电池的综合性能。该环节虽然产值较高,但在议价能力方面“两头受压”(上游资源与下游电池)。
由于正极材料在锂电池材料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达30-40%,其成本也直接决定了电池整体成本的高低,因此正极材料在锂电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直接引领了锂电池产业的发展。
从当前时点来看,各类正极材料的马太效应正在形成,产品开始分层,在主流产品线上已进入至数家头部大厂之间的动态博弈阶段。
中国是全球正极材料主要产能集中地,占比约60%:
639d66b39044499485e726acfbc267fc?from=pc.jpg
数据来源:华安证券

锂电池正极材料体系分类锂电池按照正极材料体系来划分,主要分为钴酸锂(LCO)、锰酸锂(LMO)、磷酸铁锂(LFP)、三元材料(镍钴锰酸锂(NCM)和镍钴铝酸锂(NCA))等技术路线。
钴酸锂成本较高、寿命较短,主要应用于3C产品;锰酸锂能量密度较低、寿命较短但成本低,主要应用于专用车辆;磷酸铁锂寿命长、安全性好、成本低,主要应用于商用车;三元材料尤其是NCM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好、寿命较长,主要应用于乘用车。
高镍是新的起点,大幅抬升三元材料的进入门槛,当前高镍材料正在进一步从8系向超高镍9系发展。
2020年1-11月我国正极材料出货量接近40万吨。在量的增长之外,出货量结构上也有显著变化,其中磷酸铁锂和三元的占比持续提升,贡献了主要的增量。
2020年1-11月中国NCM三元材料约21%产量出口海外,波兰与韩国是最主要出口流向;铁锂与锰酸锂产能基本全部汇聚在中国,海外产能占比仅约5%;钴酸锂产能中国约占全球70%,韩、日两国占比约为19%。
1c32b99a-8334-48fb-bc4f-91210f822ed5?from=pc.jpg
锂电正极材料竞争格局国内正极材料环节的产能庞大,头部集中化趋势逐步显现。
其中钴酸锂的集中度最高,磷酸铁锂次之,三元材料则相对偏低,2020年三类正极材料的CR3份额分别为68%、50%、35%
据高工锂电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实现供货的正极材料厂商17家,相比2019年减少了7家,表明行业洗牌已经开始,产能、技术、客户结构较差的小企业开始退出市场,集中度有望加速提升。
电池材料代表性企业主要有11家,其中正极材料主要有四家(当升科技、容百科技、杉杉股份、德方纳米)。
根据真锂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行业排名前三的公司中,德方纳米正极材料出货均为磷酸铁锂,容百科技正极材料出货均为三元材料。
当前全球正极企业的产能布局已不再局限本国,而是全球化布局,其大多谋划长远,布局如高镍化、高电压、固态电池材料等技术方面。
国内正极材料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当下聚焦海内外头部电池商:
9ef9e042606844ea99d8bd0533a4d704?from=pc.jpg
图表来源:五矿证券

三元材料三元材料的高能量密度优势使其在动力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动力电池的发展也带动了三元材料的放量。
2020年1-11月三元总出货量为17.8万吨,同比微降0.7%,其他及海外用量为11.3万吨。
国内三元正极行业的参与者众多,由于三元等材料体系的产能投资所需资本开支高且技术迭代较快,常规三元正极制备工艺的壁垒较低,且后续衍生型号众多,导致技术路线分化,因此三元正极行业的集中度一直较低。
三元材料厂商竞争激烈,格局较为分散,头部大型厂商之间的份额差距较小,2020年行业CR5约为52%。从动态视角来看,行业集中度呈现上升趋势。
高工锂电数据显示,在2019年国内三元正极市场中,容百锂电、长远锂科、湖南杉杉、当升科技、厦门钨业、振华新材料、天津巴莫等企业占据主要地位。
502d4cb0943e4481892943204d6f681f?from=pc.jpg
数据来源:高工锂电,东方证券

2020年1-5月三元电池领域LG化学超比亚迪位列第二,市占率高达19.1%,三元电池市场格局由2019年宁德时代(50.5%)、比亚迪(19.7%)“双寡头”格局转变为你说的(45.1%)、LG化学(19.1%)、比亚迪(17.0%)“三寡头”格局。
b5e99d493ef64fe3ae1f62e0c7101dec?from=pc.jpg
高镍三元由三元材料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的常规型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倒逼企业加快高镍化单晶化等新系列产品开发,同时加大对头部电池企业的拓展。
虽然中国占据着全球半数以上的三元材料产能,但在高镍市场方面国内三元材料企业还有提升空间。
国内真正能够实现高镍三元材料批量出货的企业并不多,出货量较高的企业主要为容百、巴莫、贝特瑞以及邦普。
据华安证券报告数据显示,容百高镍产量占比70%左右,处于高镍三元行业龙头地位,巴莫、贝特瑞与邦普则处于行业第二梯队,当升科技、长远锂科、杉杉股份、振华新材等企业距离TOP4都有一定的差距,处于行业第三梯队。
就当前国内高镍三元材料的供货格局来看,2020年国内第一、二梯队的高镍三元材料有望继续扩大其出货规模,从而跻身全球一流高镍三元材料生产商地位,而对于第三梯队的企业而言,如何正确的把握客户需求,生产出差异化的产品,将成为未来公司发展的重要目标。
受疫情影响,欧美多家车厂选择关停工厂,松下、LG、三星等企业也相继关停了其位于欧美地区的电池厂。丰田、松下等企业也开始考虑或者关停日本本土的工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海外市场对于日韩企业高镍三元材料的需求。
正极材料同行业可比公司经营情况比较:
1da2d8041b05405283192c46bf16210e?from=pc.jpg
资料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华安证券研究所

磷酸铁锂虽然在与磷酸铁锂电池的竞争中,三元锂电池在安全性和稳定性上略逊一筹,但确具有其他电池无法比拟的电池能量密度、材料成本、续航里程的优势。
磷酸铁锂主要以国内动力领域为主,但过去受补贴标准制约发展几乎停滞;但随着磷酸铁锂性价比优势突出,在储能等非动力领域的应用快速发展,尤其在2019年开始爆发。
在电芯层面,磷酸铁锂成本低廉的优势显著,使用成本仍然显著优于三元,在正极和电芯层面有50%和20%以上的降本优势,并且由于不含钴镍等贵重金属,磷酸铁锂价格波动远小于三元,利于成本管控。
e23d673a-29df-423e-ba82-9ecebf7667ba?from=pc.jpg
磷酸铁锂电池龙头企业通过差异化创新加大技术领先优势。从产能规划格局上看,磷酸铁锂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升,已进入领军厂商之间的拼杀阶段,2020年行业CR5约75%(CR3为50%),相比之下在2017年度这一数字仅为37%。
在主流企业中,比亚迪、国轩以自用为主,德方纳米、贝特瑞、湖南裕能、湖北万润则外售。
其中德方纳米仍维持龙头地位,市占率接近30%。2020年底和目前在建产能均位于行业第一,2021年市占率有望回升至29%以上。
湖南裕能在获得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增资后计划将产能扩充至10万吨以上,位于行业第二。
从电池包以及结构层面看,磷酸铁锂由于其成熟稳定性,在“刀片”“CTP”等结构创新和成组效率上占据优势,但是随着三元尤其是高镍三元的技术发展成熟稳定,也有提升空间,差距会缩小。
宁德时代的“CTP”技术可以将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160Wh/kg以上,用在三元上则可以提升至200Wh/kg。
磷酸铁锂格局变化(2017-2020):
5b5ea85ef5d34cada3a6bd36bbdb7470?from=pc.jpg
图表来源:高工锂电,华安证券

钴酸锂材料钴酸锂主要用于消费电子领域,和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相关度高。2014年钴酸锂出货量3.24万吨,2019年为6.62万吨,基本五年实现了翻倍,增速较缓慢;2020年1-11月为6.26万吨,同比下降2.7%。
钴酸锂材料的竞争格局已基本确立,2020年CR3和CR5分别达到68%和84%,其中厦钨的市场份额升至39%,未来高电压钴酸锂等产品或促使产品壁垒进一步提升,高低端需求分层。
正极材料2020年市场竞争格局:
bbffc51389f54396aff48fab847513d9?from=pc.jpg
除宁德时代、比亚迪2家供应商在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路线均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之外,其他竞争对手大多专注于一种技术路线,比如专注三元的力神、中航锂电、孚能科技,专注磷酸铁锂电池的国轩、亿纬锂能等。之前的动力电池供应商沃特玛、比克电池等份额逐渐缩小,产能出清。
未来高镍三元和磷酸铁锂电池将分别凭借性能和价格优势占据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的主要份额,改变目前中镍三元为主的局面,预计到2025年高镍三元和磷酸铁锂电池合计占比将超过80%。
75ad4a0c-08e7-450d-a4bf-716bd280a544?from=pc.jpg
全球机遇从全球视角来看,日系、韩系领军电池厂的高端新产品更倾向于通过其内部正极产能或通过其本土供应商来实现推广和上量,尤其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形成区域供应链的趋势下,该情形愈发普遍,从日韩到欧洲,海外正极材料正在实施大规模的产能建设。
从机遇来看,中国的三元前驱体产能对于全球锂电巨头已不可或缺,而中国的正极材料环节也正在持续追赶与日本、韩国的技术差距,未来有望在全球主流、高端供应系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转型推动锂电供给端加码,叠加汽车电动化浪潮催生需求端爆发,全球即将迎来新一轮新能源产业扩产周期。作为产业链上游的锂电池材料产业链有望整体受益。



锂电池负极材料全景梳理
锂离子电池由正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等四大主要原材料组成,其中负极材料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容量、循环和倍率(快充)性能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锂电池四大材料中,负极成本占比低(约为7%),下游企业对负极价格的敏感程度较低,更看重稳定的供货能力;且负极行业竞争格局最好,2019年CR3和CR5分别为57%和79%,其中天然石墨负极贝特瑞一家独大,人造石墨负极以江西紫宸、东莞凯金、宁波杉杉三家分得63%的市场份额,头部企业更加受益。
1ae272e2-80bd-4d6f-ad7a-f54ca951f53f?from=pc.jpg
作为锂电池的重要组成材料,负极材料国内企业产量在全球占比最高,从2015年的65%提升至2020年的81%,近年来出货量也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据GGII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36.5万吨,同比增长35%。市场增幅超预期,主要系全球各领域锂电池需求大幅增长所致。
BNEF预计2025年负极材料需求达到96万吨,2025年市场规模可达462亿元。
278be40a87e342ee934d09e3ae8dc830?from=pc.jpg
石墨:负极行业绝对主流路线负极材料可分为碳材料和非碳材料两大类。碳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软碳、硬碳等,非碳材料包括钛酸锂、硅基材料、锡基材料等。
由于石墨具备电子电导率高、高比容量、结构稳定、成本低等优势,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负极材料,是负极行业绝对主流路线,占比达到95%。
目前应用最广的负极材料仍然是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两大类(以天然石墨为基础和其他负极材料掺杂形成的复合石墨),硅基等合金类负极材料虽然已开始在特斯拉/松下动力电池上应用,但仍处于推广的初期,需求还比较有限。
1555817f9cb9452e9dd75676a90728ce?from=pc.jpg
数据来源:电池中国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首选从负极产品结构来看,人造石墨产品占比持续提升,市场占比达到84%。
2020年中国人造石墨出货量约30.70万吨,同比约增长47.60%,增长速度高于负极材料出货增长率,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对锂电池的性能有更高的要求。
人造石墨主要原料为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等,具有循环寿命长、一致性高、电解液相容性强等优点,目前在国内已逐步成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主流应用方向。
原材料与石墨化加工费是人造石墨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公司所用原料焦差异较大,造成成本、产品价格和性能差异性也大。
根据江西紫宸、杉杉股份、翔丰华公告,2019年江西紫宸、杉杉股份、翔丰华的人造石墨成本构成中,原材料成本占比达30%-40%,加工费及运费占比达50%-60%(杉杉股份加工费合并计入制造费用),其中加工费及运费主要是指石墨化外协加工费及运费,焦类原材料价格变动及石墨化加工费的涨跌成为影响人造石墨成本及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
为控制成本,主流负极企业均开始在低电价地区配套建设石墨化工厂。
5c4d8f3d-987b-4c2a-87d2-f1e049463b37?from=pc.jpg
硅基负极材料:下一代负极材料的主流方向日本科研数据显示2002年至今人造石墨负极容量密度已经接近理论上限,提升空间有限;性能改进主要集中于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
与石墨负极材料相比,硅基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优势明显。石墨的理论能量密度是372mAh/g,而硅负极的理论能量密度超其10倍,高达4200mAh/g,因此成为下一代负极材料的主流方向之一。
硅碳负极目前技术尚不成熟,距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有一定距离,目前国内大多企业处于研发及小试阶段。
据电池中国网,贝特瑞、杉杉股份、江西紫宸、深圳斯诺、中科电气、江西正拓、硅宝科技、创亚动力、大连丽昌等都在积极推进硅碳负极的产业化。
早在2014年贝特瑞研发的硅碳负极材料就已通过三星公司认证,率先达到了产业化应用要求,占据了硅碳负极材料市场先发优势。目前贝特瑞硅碳负极年产能超1000吨,向松下等海外客户供应,已应用于特斯拉Model 3车型。
江西紫宸早在2017年投资50亿元建设隔膜与负极材料项目,其中就包括与中科院物理所合作量产新型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c522384f-1857-4f55-b5dd-f4241f09e4a0?from=pc.jpg
负极材料竞争格局负极材料行业具备较高的技术、工艺、客户和资金壁垒,行业集中度较高,竞争格局较好。
相比于电池、隔膜、正极材料等,石墨负极国内企业的市占率和出货量占比最高,未来国内企业市占率有望继续攀升到90%以上,原因是负极是高耗能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国企业会比较有优势。
从全球竞争格局来看,海外目前的负极公司仅有日立化成、三菱化学等两家。
国内负极材料行业呈现四大多小格局。贝特瑞、宁波杉杉、江西紫宸、东莞凯金四大负极材料厂商格局相对稳定。其中天然石墨负极贝特瑞一家独大,人造石墨负极以江西紫宸、东莞凯金、杉杉股份三家分得63%的市场份额。
根据高工锂电数据,2020前三季度负极材料行业CR4约为50%,其中贝特瑞(22%)、江西紫宸(18%)、杉杉股份(17%)、东莞凯金(12%)。
贝特瑞、江西紫宸、杉杉股份等企业出口较多;东莞凯金主要供货宁德时代,受益于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增长,东莞凯金出货量快速增长。
贝特瑞作为全球负极材料生产龙头企业,连续7年全球负极材料销量第一,国内超60%的天然石墨供应来自贝特瑞。下游客户包括松下、LG、三星、索尼和比亚迪等,是松下负极主供应商。
江西紫宸是国内人造石墨出货量第一的企业,受益于近期原料针状焦价格下滑,另外通过自建石墨产能,成本大幅降低,吨净利回升业绩改善,竞争优势明显,成为宁德时代的核心供应商之一,其主要客户还包括ATL、LG化学、三星SDI、比亚迪等国内外高端知名锂电制造商。
杉杉股份是国内人造石墨的领军企业,2019年市占率17%,下游客户有ATL、LG、CATL、比亚迪和国轩高科等;凯金能源2019年市占率17%,下游客户主要是宁德时代。
在第二梯队企业中,中科电气、翔丰华市占率均在6%左右,同比提升约1%,今年市场份额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2017、2019年主要消费锂电厂商的供应链:
543dd693be1241a98a28e69c0013154d?from=pc.jpg
图表来源:方正证券

2021年负极材料发展趋势2021年负极行业有望继续维持量增价减的态势,企业单吨盈利或继续承压,基数较低、有新增产能投放的企业有望依托大客户的开拓实现快速增长。
GGII预计2021年负极市场将呈现以下方面特点
1)受国外及国内需求带动,动力负极市场出货量仍将快速增长;
2)CR3企业集中度将重新提升超过55%,动力负极市场对企业门槛要求高,带动头部企业出货量快速增长;
3)在没有重大不确定因素影响下,负极价格仍存在下降空间,但企业盈利能力将有所恢复,主要是企业规模增加,使得成本管控做的更好;
4)出口市场将随着海外疫情控制得到恢复;
5)企业进一步加大负极产业链垂直整合力度,上游延伸布局石墨化、碳源等领域,并加速负极产品产能释放。

来源:乐晴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