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在误差估计、不确定度、系统辨识及预测、预报等数据处理诸多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数学工具。最小二乘很简单,也在业界得到了广泛使用。
本文分享自华为云社区《最小二乘法介绍》,作者:Yan 。
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在误差估计、不确定度、系统辨识及预测、预报等数据处理诸多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数学工具。最小二乘很简单,也在业界得到了广泛使用。
但是对于最小二乘法和它的故事,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今天给大家做一下分享。
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朱赛普·皮亚齐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经过40天的跟踪观测后,由于谷神星运行至太阳背后,使得皮亚齐失去了谷神星的位置。随后全世界的科学家利用皮亚齐的观测数据开始寻找谷神星,但是根据大多数人计算的结果来寻找谷神星都没有结果。
时年24岁的高斯也计算了谷神星的轨道。奥地利天文学家海因里希·奥伯斯根据高斯计算出来的轨道重新发现了谷神星。
高斯使用的最小二乘法的方法发表于1809年他的著作《天体运动论》中,而法国科学家勒让德于1806年独立发现“最小二乘法”,但因不为世人所知而默默无闻。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最小二乘法,给大家讲个故事。
假设身高是变量X,体重是变量Y,我们都知道身高与体重有比较直接的关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般身高比较高的人,体重也会比较大。但是这只是我们直观的感受,只是很粗略的定性的分析。
在数学世界里,我们大部分时候需要进行严格的定量计算:能不能根据一个人的身高,通过一个式子就能计算出他或者她的标准体重?
我们可以采样一批人的身高体重数据, (x1​,y1​),(x2​,y2​),⋯,(xn​,yn​),其中x是身高,y是体重。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身高与体重是一个近似的线性关系,用最简单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就是y = \beta_0+\beta_1xy=β0​+β1​x
于是,接下来的任务就变成:怎么求出这个β0​与β1​呢?
为了计算β0​,β1​​的值,我们采取如下规则:β0​,β1​应该使计算出来的函数曲线与观察值的差的平方和最小。用数学公式描述就是:
v2-b0746198f6b357474cacb9f409144857_720w.jpg
其中,y_{ie}yie​表示根据y=\beta_0 + \beta_1xy=β0​+β1​x估算出来的值,y_iyi​是观察得到的真实值。
这样,样本的回归模型很容易得出:
v2-88662113e6c80bbc33be8614464340d7_720w.jpg
现在需要确定β0​、β1​,使cost function最小。大家很容易想到,对该函数求导即可找到最小值:
v2-c7d7c33a5d2141680ba9d81c9f6692f9_720w.jpg
将这两个方程整理后使用克莱姆法则,很容易求解得出:
v2-de3f0776bdda9e7dc9842ee34ef1889f_720w.jpg
根据这个公式,只需要将样本都带入就可以求解出相应的参数。
如果我们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假如有更多的模型变量x1,x2,⋯,xm(注意:x_1x1​是指 一个样本,x1是指样本里的一个模型相关的变量),可以用线性函数表示如下:
y(x1,⋯,xm;β0​,⋯,βm​)=β0​+β1​x1+⋯+βmxm
对于n个样本来说,可以用如下线性方程组表示:
v2-42d606ea738c7da96cbbdb0b8caec79b_720w.jpg
如果将样本矩阵x_i^hxih​记为矩阵A,将参数矩阵记为向量\betaβ,真实值记为向量Y,上述线性方程组可以表示为:
v2-63993ced8d91d7e3e3192cede8943a9e_720w.jpg
即A \beta = Y=Y
对于最小二乘来说,最终的矩阵表达形式可以表示为:
min∣∣Y∣∣2​
最后的最优解为:
β=(ATA)−1ATY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翻译文章,https://bbs.huaweicloud.com/blogs/28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