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董明珠,可谓是中国商界的传奇人物:在她的管理下,格力自1996年以来就稳居中国空调第一位,格力电器的流通市值甚至高达2015亿元!
  竞争对手甚至称她为**“董姐走过的路,都长不出草来”、“中国商界的铁娘子”!**
  
  但是,如此厉害的铁娘子,一直以来却有个十分强劲的竞争对手!
  这个人,把一家资产只有**5000块**,员工只有**23人**的小厂,打造成了今天中国家电巨头、年业绩千亿的帝国,并一直在格力后面紧追不舍,对格力空调大王的宝座虎视眈眈;
  他被董明珠视为**“最强大的敌人”**,从商业大战到挖人,他从来没有退缩过,甚至让董明珠罕见地在两会这样的场合表达对他的不满。
  这个人,就是美的集团掌门人何享健。
  
  ▌ 从造塑料盖到造风扇
  何享健,1942年出生于广东顺德,26岁之前,他的履历用一句话就能概括:高小毕业,辍学务农,工厂学徒、工人、出纳,公社干部。
  1968年时,为了“生产自救”,何享健带领23名村民集资5000元,创办了“北滘街道塑料生产组”,何享健任组长。在当时,这是冒着巨大风险的“资本主义尾巴”。
  
  此后12年间,这家小作坊一直在政策夹缝中艰难求存。那时候,何享健背着刹车阀、橡胶配件这些小玩意坐着闷罐火车四处跑市场。
  为了节约开支,困了就睡在火车站,饿了就沾点白糖吃着难以下咽的干粮,或干脆饿着。他怕差旅费被人偷走,不敢乱放,就藏在鞋子里面。
  但即便这样,企业的发展也一直不尽如人意。因为这种小作坊根本没啥技术含量,在当时也是一捉一大把,如果没有及时的调整和改变,这种企业也只能淹没在滚滚市场大潮中。
  然而,十多年走南闯北的经历,让何享健培育出了异于常人的市场嗅觉。在他的领导下,生产组先是生产药用玻璃瓶和塑料盖,后来又开始替一些企业做些发电机配件,企业也慢慢有了起色。
  
  到了1980年,何享健正式涉足家电制造业,为广州第二电器厂生产电风扇零配件,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生产电风扇并不是很难,便干脆自己买回零配件,在同年11月造出自己第一台40厘米台扇,当时叫“明珠”牌。
  一年后,企业改名“顺德县美的风扇厂”,何享健担任厂长。当时的美的,员工251人,年产风扇13167台,总产值328.4万元,利润41.8万元,经营状况已发生根本转变。
  
  ▌ 排除万难生产鸿运扇  力排众议进军空调行业
  一时的成就并没有让何享健感到沾沾自喜,没过多久,他就把目光投向了香港新制造的塑料转页扇,也就是常说的“鸿运扇”。
  这种风扇风力柔和,摆放灵活,并设有跌倒安全装置,适合睡眠时连续吹风使用。何享健十分兴奋,托人买了一台,就开始仿制。
  但为了解决看似简单实则困难的技术问题,何享健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甚至资金都有些周转不过来了,那时候压力非常大,员工们也很不理解,我们做台扇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做这种转页扇?
  
  在各种困难之下,何享健还是咬紧牙关撑了过去。1986年,美的生产的鸿运扇研制成功,并且以强大的功能和低廉的价格迅速抢占了市场,而之前美的所做的台扇,因为技术门槛低、竞争激烈,早已无利可图。
  1987年,何享健迈出了更大的一步,进入了自己并不熟悉的行业——空调。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生产设备买来了,零配件采购来了,管理技巧学来了,但产品质量、市场卖点、营销渠道,所有东西都要重新开始。
  这时候,又是何享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能稳住了员工们心思,他一边派人到日本学习相关经验,一边带头加班优化产品销售渠道。经过不懈的努力,美的空调终于走上了正轨。
  1988年,美的电器公司实现产值1.24亿,成为顺德县十家超亿元企业之一,其中出口创汇达810万美元。
  ▌ 股份制改革与MBO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开启“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春天”,顺德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其核心内容就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那时候,比美的规模大、牌子响的企业都在观望推辞,何享健却四处游说,主动申请当试点,就这样,美的成了全国第一家完成股份制改革的乡镇企业。
  1992年,美的完成股份制改革;1993年,美的电器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由乡镇企业改组而成的上市公司。当年,美的还以1.36元的每股收益成为了深交所的业绩冠军,绝对堪称当年的奇迹!
  
  何享健之所以坚持股份制改革,是因为之前美的公司挂在集体名下,何享健只能按行政意志而不是市场规律办事。
  当时,美的所在的顺德北滘镇还是个小地方,别说北京上海,和青岛相比都毫无竞争力,想留住人才只能提高待遇。但领导却说:你一个保卫科科长工资比我的还高?绝对不可能!
  在改制成功后,何享健终于可以大幅调高管理人员的工资, 一年后美的业绩大幅飙升,也证明了何享健决定的正确性。
  从1998年开始,何享健又花了3年时间,逐步从当地政府手上受让美的股份,并最终成为美的的第一大股东,完成了中国第一例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案例。自此之后,美的便彻底摆脱了政府的束缚,往着何享健期待的现代化、规范化大型企业发展。
  ▌ 业绩一落千丈  事业部改制拯救美的
  1996年,之前一直顺风顺水的美的遇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危机。在此前1994年、1995年,美的空调全国销售排名在第三、四名左右,到1996年却落至第七位,到了1997年进一步下滑,销售年度的空调销售台数和销售收入还要低于1996销售年度。
  一位管理人员回忆:“很多高管都懵了,没想到会出现这种局面,也不知道企业出了什么问题。”美的一位负责市场工作的高层进行调研后甚至在内部会议上用“伤心、痛心、灰心”表达其心情,可见当时美的的困难何其严重。
  正当美的陷入困境之际,“美的因效益不佳将被科龙收购”的传闻又闹得满城风雨,何享健后来证实:“当时政府为搭建顺德家电航母,有意让美的、科龙和华宝三家企业合并,并有意让我出任总经理。”他对“拉郎配”很不赞成,坚持不让自己和美的参与。
  
  经过反复思考,何享健决定启动“事业部改制”。当时的美的,一共有1万多人,所有部门都向老板一个人汇报,何享健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文件签不完的字。何享健后来回忆:“企业大了,整个体制不适应,也是‘大企业病’,体现了高度集权,没有效率,下面没动力,也没压力,没激情,所以一定要改。”
  经过事业部改制之后,原本总裁大包大揽的局面被改变,集团被分拆成不同的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有极大的经营自主权,积极性被高度调动起来,美的迎来高速发展期。
  短短四年时间,美的业绩涨了四倍,2000年销售收入达到105亿元,仅用四年就完成从30亿元到100亿元的跨越;2001年销售收入突破140亿元,是1997年的四倍多。空调连续五年跻身国内市场前三名,牢牢占据着第一阵营的位置。
  ▌ 传贤不传子  何享健完美谢幕
  2012年8月25日,美的集团宣布何享健将卸任美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其职位由美的集团总裁方洪波接任。创始人何享健没有将公司付于家族成员之手,而是交给了一班职业经理人打理。这在国外司空见惯,在国内家族企业中却属鲜见,被称为“美的式传位”。
  这样的做法,再次体现了何享健在管理改革上的大胆,也体现了其充分的自信、较高的管理水平和高于常人的境界,国内民营企业能做到这点的恐怕没几个。
  而他这种做法,也无疑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传承、以及与职业经理人机制的管理组合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与尝试。
  
  ▌ 和何享健比,董明珠输在哪里?
  与董明珠相比,何享健更像是另外一个星球的人。他为人低调,经常以自己普通话讲不好为由婉拒媒体来访,甚至拒绝在公众场合发言。
  但在低调背后,却是何享健独到的目光。从美的创立开始,生产鸿运扇、进军空调行业,再到后来股份制改造、A股上市、MBO、选择接班人等一系列事关美的集团长远大计的关口上,何享健都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的潮流,让企业永远处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董明珠更像是一位商业明星。为了给格力刷脸,董明珠满中国跑、满世界飞,出现在各种企业论坛、商会,必须或浓妆或淡抹地去拍大头像,思考五号粉底和七号粉底的区别。
  问题是,格力缺这点广告费吗?格力最缺的,是董明珠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董明珠静下心来思考企业未来的时间和精力。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都给了摄像机和相机,董明珠还剩下多少用来思考格力的发展战略呢?
  在现在这种时代,越是大的企业,其企业领袖就更应当集中所有时间和精力,去辨析各种敏感信号,去洞察战略大势,去绕开陷阱,去把握机遇和促成创新。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成了一个曝光率高的明星,对企业并非好事。
  当然,作为一个国企管理人,董明珠的做法可能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只有把自己和企业捆绑起来,才能获得更大的话语权。然而,她的所作所为,让她更像一位卓越的销售经理,而不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
  所以,希望董小姐在退下来之后,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她的老对手何享健说的一句话: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转折点,你必须要知道什么时候企业该转折,这条路一开始是金光大道,可能越走越走就是死胡同,而过去的成功往往却成为了陷阱。
  来源:创业智库,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