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theguardian
美国科技在全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的产品渗透到了全球各个角落。
不过,最近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讨论。
这个问题就是,你是否可能避开美国公司的软硬件和服务?答案是...可能的。
虽然要完全避开美国的产品和服务很困难,但大部分服务都已经有了相应的替代。
硬件
当前大多数PC硬件都是在中国制造的,包括台湾公司。无论你购买哪个品牌的个人电脑,都可能是由广达、仁宝、和硕、纬创资通、英业达或富士康制造的。苹果和惠普位于美国加州,而戴尔来自德克萨斯州。华硕和宏碁总部位于中国台湾,联想总部位于中国。
此外,你可以从Zoostorm或Chillblast等公司购买在英国组装的个人电脑,尽管大部分部件仍是在中国制造的。英特尔的微处理器是美国制造的,但该公司也在爱尔兰和以色列生产,同时在中国有几家工厂。英特尔的主要竞争对手AMD是美国公司,但其部分生产是由台积电(TSMC)或韩国三星公司完成的。
也许你可以购买搭载ARM处理器的设备。它是英国芯片设计公司,不过被日本软银集团于2016年收购。
软件
美国的操作系统几乎无所不在:微软的Windows、苹果的macOS以及谷歌的Android都是美国产品。Unix的BSD版本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的。虽然GNU/Linux主要是美国的,但至少内核是由林纳斯·本纳第克特·托瓦兹(Linus Benedict Torvalds)在芬兰开发的,尽管他几十年前搬到了美国,现在是美国公民。
幸运的是,有些非美国的Linux发行版,比如Canonical公司的Ubuntu。Canonical公司由南非人马克·沙特尔沃斯(Mark Shuttleworth)创立,总部位于伦敦。然而,Ubuntu是基于美国Debian Linux开发的。SUSE Linux是在德国开发的,先被Novell(美国公司)收购,后来卖给了Micro Focus(英国公司)。目前,该公司正被出售给瑞典私人股本集团EQT。然而,它是企业版的Linux,而不是消费版的Linux。
微软Office显然是美国的,但LibreOffice与欧洲有联系,即使最初的代码只有很少(如果有的话)保存了下来。StarWriter于20世纪80年代在德国起步,并出现在部分Amstrad电脑上。Sun Microsystems(美国公司)于1999年收购了Star Division,并于次年开发了StarOffice开源代码。这就导致了OpenOffice的出现,这太糟糕了。2011年,OpenOffice被用于创建LibreOffice,表现更好。
金山的WPS Office是另一个选择。金山软件是一家中国公司,提供免费(含广告)、订阅(29.99美元/年)和付费(79.99美元/年)的三件套办公软件,类似于微软的版本。
你还可以使用Opera或Vivaldi,它们都是优秀的浏览器。这两家公司都是由出生于冰岛的乔恩·冯·特茨克纳(Jon von Tetzchner)在挪威与人联合创立的,不过Opera现在被中国财团所有。但与许多其他浏览器一样,Opera和Vivaldi都基于谷歌的Chromium ope源代码。
服务
你当然可以改用非美国电子邮件服务。例如,你可以使用德国的GMX Mail,或总部位于澳大利亚的Fastmail。Here WeGo开发出非常棒的地图,它是由诺基亚收购美国Navteq的基础上开发的,现在从阿姆斯特丹开始运行。Spotify的音乐流媒体服务是个简单的选择,它是在瑞典开发的。
至于消息应用,你可以使用Viber,它是在以色列开发的,现在由卢森堡的Rakuten Viber运营。母公司是日本公司。另一个选择是Line,它由韩国互联网公司的日本子公司运营。对于那些拥有长期记忆的人来说,ICQ仍在继续。它是在以色列开发的,后备卖给美国AOL,现在归俄罗斯互联网巨头Mail.Ru所有。
你可以尝试用面向隐私的StartPage替换谷歌搜索。这是在纽约开发的,当时Ixquick被荷兰公司收购。然而,StartPage需要从谷歌获得结果。你也可以试试Yandex、Qwant或Swisscows。Yandex是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俄罗斯跨国公司,Qwant是法国公司,而Swisscows源自Conf?deratio Helvetica(CH)。两家公司都在很多搜索中使用微软的必应,不过冯·特茨克纳表示,Qwant是“第一个建立自家网络索引技术的欧洲搜索引擎”。
社交网络是个更难攻克的堡垒。您可以使用Vkontakte,它是俄语应用,也为Mail.Ru所有。你还可以使用Taringa!,它是在阿根廷推出的,在说西班牙语的国家很受欢迎。如果你会说中文,你的选择会更多。真正的问题在于,即使你克服了语言障碍,你的朋友和家人也不太可能在这些社交网络上出没,而是更青睐于Facebook或Instagram。
而对于中国,有BAT。(此处省略说明了,大家都太了解了。)
来源:网易科技,卫报...
卫报的这个讨论谈的几乎是消费者的角度。从产业角度,供应链角度,以及通信/工业/航天这些专业领域。。。要完美避开。。。嗯,似乎是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