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看到一篇微信上的文章,里面提到的一种说法“成本是核算不清的,即使你能算清楚,那又能怎么样?”我对于这种说法,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本着真理越辩越明的想法,我也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供读者们参考。


要不要算清楚?
根据这篇文章中的说法,由于在报价中的人工测算、间接费用分摊等很难做准,因此就不比大费周章地算清楚了,“市场给我们的价格,就是合理价。”
有时候的确是这样,直接材料的成本容易算得出来,制造一件成品,需要用多少的材料,只需要看BOM清单的用量就可以了。
然后乘以原料价格,就能算出商品的直接成本。
一些人工成本和间接费用分摊的计算是有难度的。
但是,这不代表我们不用去做,知难而上是一种态度。做采购的,就是要有这种较真、死磕的态度。
如果按照“市场给我们的价格,就是合理价”的逻辑,那么公司为什么还要去设立复杂的采购组织呢?岂不是只需派一个员工,到市场上收集商品价格就可以了?
而事实上,很多的外企和本土企业都设置了层层审批的采购流程和组织结构,货比三家是大家都默认的方法,成立采购委员会是为了让采购流程更加透明高效,积极开拓新的供应商是为了找到最具有性价比的供应商。如何来实现这些要求?唯有通过成本分析。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价格真的是和成本无关的吗?
市场给我们的价格,难道真的就是合理价吗?
按照这种逻辑,市场价格就是基准价,我们不需要去研究分析,采购不用去比价,供应商也不用去报价,随行就市就万事大吉了?
可是我们的老板会Buy in这个说法吗?
即使是同一种规格的钢材,根据不同的供应商,价格都可能会不一样,何况我们讨论的是更加复杂的商品,是需要经过加工生产后供应给客户的材料。
根据不同的原材料,工艺,制成过程,模具和设备,再结合不同程度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控制,最终供给客户的商品都是有差异性的,是有品质高低之分的,怎么可以用同样的价格呢?
国内的市场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供应双方愈来愈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双方都要寻求长期合作关系,不再是餐车流动贩模式,更多的是楼下小卖部的关系。
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越来越高,而维护既有客户关系的成本相对较低,所以我们应该注重维持长期供应关系上,做成本分析就更有现实意义。

要怎么算清楚?
用报价Breakdown分解,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最常见的零件报价单里,应该体现出以下这些内容:
1.模具,样件模具和大批量生产模具的报价。
磨具报价单样本
2.大批量生产件,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设备成本。
3.包装运输
4. 利润和SG&A(销售成本、综合开销及行政管理费用)
通过报价Breakdown,把复杂的成本分析,化解为详细的计算过程,在降低报价工作难度的同时,也让每个环节的数据变得清晰合理,经得起推敲,受得住挑战。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以国际海运物流成本为例,从欧洲供应商仓库大门到中国工厂的跨越大洋运输费用都可以算清楚,为什么一个小零件的成本就算不清楚呢?以下是从德国出货,经由汉堡港出港,到达上海的全程散货海运报价。
海运报价成本样本,数据已经过处理,不具有参考价值
对于成本报价,只要分解具体内容,就能够得到一个相对靠谱的计算结果。
如果说报价与实际发生费用之间存在差距,我们就可以调整报价的模型和计算方式,并且不断完善,使之与现实情况越来越接近。
如果我们认为没必要算清楚,即使算清楚也没用的话,那么就会永远糊涂地做事,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丧失谈判主动权。这种做事方式,是绝对不可取的。

谁需要算清楚?
对于成本报价,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说不需要算清楚,那就是各个公司的老板CEO。首先他们是企业的战略制定者,高瞻远瞩,统领全局,他们往往不在意一城一地之得失。老板算的是大账,比如为了进入某个垄断市场,宁可在项目初期不挣钱,也要拿到客户订单。
在这个阶段,锱铢必究是无意义的。
某些公司为了实现上市的目标,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销售额,在这个阶段,不管是什么订单都会接下来。这些决策只有CEO能拍板,为了实现企业长期的战略目标,以牺牲短期的利益为代价,这么做是值得的。
为了顾全大局,我们可以接受不用把成本算清楚的说法,但这只适用于少数的场景之中。
在大多数情况下,负责采购具体业务的人员,必须要把成本给算清楚。
为什么是这个价格?如果采购员回复老板时说“因为市场上都是这个价格,所以是合理的”,老板会为这种说法买单吗?
采购员应该要算小账,而且必须算清楚。我们出来做事,上要对得起付工资的老板,下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操守,绝对马虎不得。
如果采购从业者想要往更高阶的专业人才发展,更需要磨练自己的各种技能,其中就包括了对于成本分析的能力,这是采购人员必备的核心能力。
最后大家可以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身边到底是老板多,还是普通的采购员多?显而易见是普通采购从业者更多一些,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提倡努力把账算清楚,更加专业地做好采购的工作。
本文作者:车叔不开车(转载请注明来源:宫迅伟采购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