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DRAM领域绝对的霸主,三星在3D NAND上也持续发力,V-NAND基本上每年都会迭代。而且在3D NAND上面还会借鉴DRAM的某些神秘工艺。
02
—
2D变3D
03
千层糕(3D NAND)
上一章只是帮助大家理解2D→3D的结构是如何演变与过渡的。实际上3D NAND的制作过程其实也很简单,总结下来就两个关键步骤——打洞和填坑。不过在打洞和填坑之前,需要先做千层糕(叠层结构)。下面将以三星48L V-NAND为例,简单介绍3D NAND的制作过程。04
—
打洞(刻蚀)
千层糕叠好之后,就要开始打洞了。打洞(刻蚀)的工艺有以下几点需要考虑。1. 无论是V-NAND的SiN/SiO,还是BiCS的SiO/W,刻蚀的时候可能均需要切换气体。同时,因为后面还要填充,刻蚀的时候要同时考虑侧壁的均匀性以及Over Etching的问题2. Channel Hole的平均直径只有100nm,深度却有3.8μm,深宽比高达40左右。而现在已经大规模量产的9XL 3D NAND深宽比可能会超过60。而如此细长的Channel Hole,非常容易打歪...3. 出于排列密度最大化的考虑,Channel Hole肯定是越圆越好,同时以类似蜂窝状的方式排列。不过干法刻蚀虽然号称均匀性好,但也不能避免靠近上表面的地方比底部宽(CD: top 120nm/bottom 72nm)。另外,Channel Hole Top面的位置其实还蛮圆的,但越靠下面就越不圆了
05
—
填坑(沉积)
洞打好之后就可以开始填坑(沉积)了。
06
—
超越100层!
其实3D NAND从首次公布至今,除了层数上的增加,材料体系和其结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努力的目标无非是:更好的利用空间、更快的读写速度、更大的吞吐量以及更好的数据可靠性。篇幅有限不再赘述。而3D NAND存在的意义其实就在下图中(结尾点个题)。3D 32L与2D 1Znm的存储密度已非常接近,而到3D 48L则全面超越2D 1Znm。最新的3D NAND已经做到128L QLC,单die容量预计将超过1Tb.
07
—
增强型 vs 耗尽型
增强型(enhancement):erased cell对应的Vth>0V耗尽型(depletion):erased cell对应的Vth<0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