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还是“春”来?冬至时节发生在Foundry产业的几件事让业界感受这微妙的时刻。
之前先是传言成都积极邀请某国际Foundry在成都做12吋晶圆厂,招引不遗余力;又有台湾媒体传言原台积电CEO蔡力行加入紫光,负责代工业务,虽然这个遭到了双方的否认,但确定的是紫光要在成都做12吋晶圆厂;昨天热议的则是台积电退休高管蒋尚义出任中芯国际独立董事。
Foundry、成都、中芯,这几个关键词不禁让我想起了多年前自己的文章“别了,成芯”(文章与2010年7月29日发表,现在网络上仍能找到,会全文附后)。成都再做Foundry,同时启动至少两到三条12吋的消息(传言德州仪器被要求在成都扩产8吋,同时新建一条12吋厂),让Foundry出身、对成都半导体产业关注十多年的分析师不禁话从心来。
成都:“不审势即进退皆误,再做代工要深思”。
说起Foundry,成都并不陌生。早在2005年,成都就由成都工投、成都高新区共同投资,中芯国际托管运营,建立了西部首个8吋厂---成芯。开启了成都发展Foundry产业之路,各方寄予很高期望。可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美好结局,短短五年,成芯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最后被“贱”卖与德州仪器。
往事不堪回首。成芯没成。此次“刘郎今又来”,并且是要同时启动两到三条12吋,成都想好了吗?
同时启动两条12吋,成都,都成?这是个问题。Foundry是个重资产的产业,被称为“吞金兽”,就12吋厂来说,一开始建厂就要几百亿人民币,后续每年也至少近百亿的投资。不知道成都是否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和上下一致的决心同时支持两条12吋厂。莫让成芯悲剧再次上演,这需要认真分析,准确判断,科学决策。更别忘了,成芯还只是一个8吋厂!在祝福成都的同时,也更期许成都能够“以史为鉴”!
自己从小就是一个三国迷,作为诸葛丞相的老乡,对蜀国自是同情有加,对成都更是“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可聪明如武侯也没能让蜀国避免“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实力:人口、农业、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在现在Foundry 产业发展中同样需要强大持续的经济实力、充沛专业的人才积累、全面扎实的产业基础、自主可控的市场需求、上下一致的决心信心、接连几届的政府支持,成都都有吗?有支持一座12吋厂持续发展的实力吗?或许有;有支持两座、三座12吋厂的实力吗?或许没有。
当然,时移世易。成都现在的实力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当地领导对产业的认知更是大有进步;紫光强大的实力和“不走寻常路”的运作方式也不是当年中芯国际1.0所能比的;另外一家国际公司的技术积累更是远超当年的成芯。或许我的关切只是杞人忧天。但抛开经济实力,就拿成都目前最“突出”的政府支持来说,仍然有很多的路要走。
作为高额投资且可能多年不盈利的Foundry产业,从来都需要一把手重视。今年成都有了芯片书记后,让业界看到了成都发展半导体的决心和动作。但作为半导体来说,我们需要芯片“市长”,或许更需要芯片“处长”。一个地方政府服务的效率、对产业的理解和对企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中层。一把手重视固然重要,但一把手变更离任的频率较高,且主要具体事务是执行在中层。这就更凸显了地方政府中层对产业理解的重要性。一个企业来一个地方往往因“市长”而来,因“处长”而去。统一认识,上下一致,成都还需要做更多的功课。
十年一觉芯片梦。难能可贵的是,成都政府没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反而对芯片的梦想“不忘初心”。这种不畏艰难、屡败屡战的态度值得我们尊敬;这种知难而进、砥砺前行的发展值得我们建议。
成都需要慎重,同样对紫光、德州仪器和那家国际公司来说,更需要认真掂量自己的实力。川菜好吃,但也挺麻辣的,吃下去,当时爽口,可肚子能否舒服,就要看每个人的消化能力了。
紫光:代工难,难于上青天。
终于,紫光还是自己做12吋制造了。当紫光发现投资现有Foundry会引起IDM和Foundry模式争议后,紫光尊重产业规律,自己做制造,或许未来走IDM道路。这表明着紫光对半导体产业的理解越来越深,也越来越专业。
但“代工的水很凉”。首先不谈技术来源,就从领军人才的招募来说,这两天紫光/蔡力行和中芯/蒋尚义的事情便可“窥一斑见全豹”。前者仅仅是传闻,甚至已经被双方拒绝;后者仅仅是聘任了一位年届古稀、退休三年的前台积电高管作为独立董事,台湾媒体已经像炸锅一样。以台湾同胞强烈的“岛域”忧患意识和多做少说的优良传统,能想象到他们在对人才和技术上的严防死守会有多严格:无死角的法律条文、全方位的竞业禁止、指责“卖台”“叛徒”的舆论杀伐、超级优惠的福利待遇、杀鸡给猴看的审判案例。这都能让想来大陆发展的优秀人才不寒而栗。遥想当年对张汝京的“赶尽杀绝”,绝对能想象到现在台湾“政府”对高科技人管控的手段,何况半导体是台湾现在最后的一个“产业”。
以中芯国际招募先进工艺研发人才的历程来说,更能看到招募高端人才之难。或许业内看到中芯在招募高端研发人才结果上的“无作为”,就以为是过程上的无作为。这一点中芯国际有着满肚子的委屈。中芯国际在寻求高端研发人员上可谓是鞠躬尽瘁:高层“漂洋过海,几顾茅庐”,董事会“重金悬赏,千金买骨”,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其中法律条款、竞业禁止是最重要的。就像这次蒋尚义退休多年,仅做独董,都还需要向台积电报备,征得同意,我们就能理解寻找领军人才的不易。
Foundry产业作为国际市场、国际竞争、国际人才的国际化产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一个国际化、专业化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紫光进入代工产业,在当今人才困局下,就需要更多守正出奇、声东击西的妙笔和运作。我们对紫光也充满了期待!
对紫光而言,这个冬天有点“热”:11月30日长江存储工厂打下第一根桩;成都12吋Foundry浮出水面;展讯正式入驻南京。存储、制造、设计,紫光的半导体战略布局应该完成了。战略之后是战术,做势之后是做事,是做实。这才真正到了考验紫光的时候。“大男人不好做”,虽然能者多劳,但紫光将存储器、设计以及现在的12吋等中国半导体的重任都“抗在肩头,勇往直前”的同时,也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更重要的是政府不能眼看“所有的重任都压在紫光的肩膀上”,更要给予更多的支持。
后记:忠言逆耳利于行。爱之深,关之切。
六年前,自己写“别了,成芯”,那时初生牛犊,籍籍无名。自己说什么,写什么,都不会在产业中激起哪怕一丝漪涟。现在仍然人微言轻,但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己的观点,尤其是被别人认为“负面”或者“不利”的观点,很容易被拿来“放大”或者做文章。有人处处“歌功颂德”,有人时时“吹拉弹唱”。但明哲保身、处事圆滑真是爱对方的表现吗?难道还要再“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如果当年有更多的声音和建议给到当时成都的相关领导,或许成芯的下场不是这样,或许成都的损失可以尽大程度避免,或许。。。。。。
正因为对成都、对紫光、对那家国际公司寄予厚望,正因为和他们的领导有着充分的、深刻的产业交流,所以坚信领导们会虚心纳谏、认真思考、科学决策。唯如此,才能成都,都成!
思绪又回到三国那悲怆的氛围,行文至此竟然也有一种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感觉。
爱产业是一滴雨水,哪怕仅能滋润一寸土地。。。。。。
来源:芯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