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这张图,最近朋友圈没少这样的文章吧。一帮人自豪的说,华为,ov太牛逼了 !呀,连经济学人都说OPPO VIVO击败了苹果!呵呵,这样的盛世,各位看官还是且看且珍惜吧。
    文/王如晨 夸克点评 (weixinhao Quark_media)
  导读:手机涨价的言论背景里,有一种堰塞湖的感受。
  看到一帮人写手机涨价,写OPPO出货发飙,写苹果大陆出货不利,嘲笑小米,好像中国手机产业真要再度腾飞,分分钟打倒三星跟苹果一样。
  说说手机涨价吧。我想说,除了真正的品牌溢价,咱们的手机产品,再没有比单纯打着消费升级的名义卖高价更虚幻的了。
  得承认,现在的手机质量确实越来越好。过去苹果、三星的硬件与系统体验,几乎甩我们几道街,拉我们一个摩尔定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甚至,在硬件与系统体验上,本地企业开始超越它们。
  这里面有我们自己的努力,至少供应链、系统设计、软硬件优化、应用体验、服务触达、品牌营销上,都有很多进步。
  总之,高价是有品质基础。但是这轮涨价,有更多原因,元器件与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营销成本、渠道成本、三星电池危机引发的品质争夺、供应链警报、汇率因素、毛利诉求等等。
  但是,我要说,你能看得出来,高价、涨价,真正的权力并不在我们这里。
  除了华为有些品牌溢价,有一定议价能力,其他几家,有的货去年刚到渠道手里,都要折价才能出手。
  放在全球链条,本地其实依然没有多少话语权。你打开看看,关键器件、材料,甚至模具、生产上,有几个真正是土生土生大陆企业占据高位?
  我们说的本地供应链,台湾地区略带警惕而又捧杀的“红色供应链”,其实是包括外企大陆分支的。
  过去,苹果供应链保密甚严,同业想提前获得它的供应链伙伴名单,都很难。现在,看上,我们的企业甚至能把苹果的供应链掀个底朝天了。但我要说,这个里面固然有苹果创新问题,有我们供应链追踪能力问题,但更有行业成熟度的问题。
  智能手机产业链确实高度成熟了。上下游主流的玩家、产业链分布已经相对透明,品质都得以提升,大家在高位竞争,无形中抬高了一些门槛。
  但要看到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的焦点,开始从过去的硬件、系统转向应用与品牌营销,杀得残酷。
  以华为为例。过去一年半,它的品质、品牌影响力确实提升很快,跟它技术储备、整体优势有关。但它前一段也陷入成本高昂的营销,吞噬了它的毛利,并没真正赚到钱。任正非有些抱怨,余承东归因于让利渠道太多,其实这里面充分反映了竞争的白热,不是单纯的渠道原因。有人说这是两人唱双簧,就是为了提价或渠道政策调整,我觉得即使效果如此,任正非应该也不会这么用心。
  如果放在整个全球ICT业,其实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摩尔定律开始撞墙了。大家的起跑线开始越来越接近。随着竞争加剧,所有品牌面前那道围墙越来越厚重,它们面临同样的困境。手机业看上去越来越光鲜,产品越来越牛逼,原始创新反而变慢了。空气逐渐凝固,一种堰塞湖的气氛越来越浓。
  品质上来,并非是单个厂家多牛逼。它不过是水涨船高的表象。截至目前,我们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独立的供应链,我们还没有多少整体的品牌溢价,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分布并不均衡。当你笑话苹果中国出货下降那么多的时候,还是要算算自己的利润。
  2016年,市场上全部知名手机企业利润加总,仍远不如苹果一家。所以,即使你高价,再高价,未来一段周期,也都别想超越苹果。
  过去的排行会很快发生变化。2017年,三星应该会卷土重来。
  它的电池危机,反映了过往一段供应链竞争白热、产品高度同质下的竞争扭曲。三星的品控其实是个心态与节奏的问题。
  但我判断,经过这一危机,这家全球手机巨头将会在品质与全球供应链方面发出更多威慑。我甚至觉得,未来两到三季,手机行业务会因三星形象重塑引发品质争夺,从而传导到整个供应链,导致2017年本地企业压力更大。
  所谓高价,并非企业之福,也不一定是产业之福。打着高价旗号开始渲染涨价的本地手机业,很可能已身处这一压力的出口附近。2017年的日子应该非常焦灼,不会好过。
  我看朋友圈持续力捧oppo,华为,不断反复嘲笑三星、苹果中国,还有那个略显沉默的小米。一帮人好像在看笑话。
  尤其是针对小米,除了持续鞭笞,还有得出了“智能手机性价比成历史”的结论,以此反衬其他品牌的高价、涨价动向。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只要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还存在,性价比永远都不会消失。性价比不等于低价低质,高品质配个优惠的价格也是性价比。尤其是在这个时刻,产业已经成熟,你想买部烂手机回家都很困难了。
  这一时刻,中国手机企业需要比以往几年更加警惕才好。一个看上去最辉煌的时刻,向前挥拳的时候最好做好收势与防守的动作。
  我的预感未必准确,但你从全球宏观面与产业链动向中感受到异样:
  哈苏在跟大疆勾兑,哈苏与莱卡的CEO辞职;三星正在高速换胎,2017年,它会平衡更多;日本供应链企业重整;鸿海迎来1991年IPO后首个增长下滑财年。郭台铭口中虽重视大陆,但筹码开始朝美、印两国倾斜;大洋彼岸的川普正不断鼓噪制造业回归,并强调保护美国贸易,很可能会制造中国企业的悲情。
  而我们在谈论我们的产品多牛逼,明明被动涨价,却非要打着消费升级的旗号做文章。高价、涨价并非产业之福。这周期,我们内心不但浮躁多多,还缺乏更深的危机意识。
    技术空洞的OPPO,超越苹果是假象

  文/钉科技 创事记
  2016年,OPPO、vivo成为现象级的手机品牌,不仅将小米等一众品牌甩到身后。甚至直逼华为的第一宝座。钉科技注意到,近期有消息显示,在中国市场,OPPO也挤掉了苹果的龙头地位,占据了中国最畅销机型排行榜榜首位置。
  然而,经过2016年的爆发后,OPPO、vivo已成众矢之的 ,打法单调、技术空洞的OPPO、vivo,很难持续高速增长,超越苹果只是假象,恐陷小米式“盛世之忧”。
  错位竞争并非超越苹果
  这几天,很多媒体都援引了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一个数据称,iPhone被OPPO挤下最畅销手机榜首位置。报告显示,在2016年最畅销机型排行榜中,苹果iPhone 6S所占市场份额仅2%,2012年以来,苹果首次跌出中国最畅销机型排行榜榜首的位置,排名第一的是OPPO R9,市场占有率达4%。
  从数据看,苹果确实败北。但仔细分析后你会发现,OPPO的成功上位其实是错位竞争的结果,如果以此为据得出OPPO战胜苹果甚至会统领整合手机市场的结论,那显然是荒谬的。
  首先,苹果在大中华区的业绩下滑是多重因素造成的结果,OPPO、vivo并主要原因。在iPhone主打的5000元以上的价格段,真正对其有威胁的品牌并不多,目前看也只有华为、三星这两家。随着华为技术实力和营销能力的稳步提速,其已经在全球市场对苹果形成了事实上的挑战。
  钉科技认为,除了外部原因之外,iPhone本身的缺陷也是造成业绩不佳的原因。
  Counterpoint市场研究总监尼尔·萨拉表示:快充、OLED屏幕、大容量电池和双摄像头正在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新卖点,但这些功能在iPhone 6s上全部缺席。虽然iPhone 7 Plus有了双摄像头和大电池,但其售价太贵,难以在中国市场大卖。
  其次,OPPO错位竞争iPhone,并未对iPhone形成实质性危险。OPPO R9作为OPPO的旗舰机型,其售价也不过2500元,只能算定位中端市场。而iPhone一直以来都是高端市场的领导者,主攻5000元以上市场。此外,就城市市场而言,有研究公司数据显示iPhone仍最畅销。Kantar数据显示iPhone 7是中国城区最畅销的机型,其份额为6.5%,排在第二的是OPPO R9,份额为4.7%。因此,尽管2016年OPPO R9的整体出货量更大,但并不能说明OPPO超越了iPhone,只能说明OPPO错位竞争的成功。
  再次,OPPO单一机型市场占有率与往年相比并不够高。2016年OPPO R9的市场占有率达4%,与其他品牌相比占据榜首位置。钉科技注意到,往年最畅销机型,儒iPhone、红米等,市场份额大致会在10%左右,市场爆发力更强。这意味着,手机市场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OPPO R9此次的登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中端市场将被联合压制
  OPPOR9系列在中端市场的成功,应该说是洞察了先机,踩到了风口。2016年,经过小米“性价比”洗礼的手机市场,已经处于升级的关键阶段。
  去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6%,达4.65亿台。去年,OPPO出货量同比增长109%,vivo增长78%,华为增长21%。从这一数据也可以看出,主打中高端市场的OPPO、vivo和华为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越来越多的手机品牌,开始注重布局2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放弃或者减少在千元机市场厮杀。
  OPPO R9能够将iPhone挤下畅销手机的榜首位置,也是因为iPhone并没有一款与OPPO、vivo和华为竞争的中端产品。但iPhone没有,国内其他品牌会迅速占位,从而形成类似千元机曾经的激烈竞争态势。
  钉科技了解到,有数据表明,2016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均价提升至1503元,相比2015年同期增长114元。下半年,一些主流国产厂商纷纷发布售价3500元至4000元的手机,有品牌已经将价格拉升至万元左右。
  一些品牌已经有了主打中端市场的旗舰机型,比如三星的Galaxy C系列、小米的Note系列,而华为的NOVA系列、酷派的S系列等,此外乐视、360、荣耀、努比亚等品牌也都通过提升配置竞逐中端市场。
  小米的成功是由于踩准了功能机向智能机转换的风口,但小米模式在最近5年被快速复制后,小米也跌落神坛。
  钉科技认为,OPPO、vivo抓住了新一轮换机潮的市场契机,通过广告营销、线下渠道驱动增长,在中端市场取得突破,但很可能重走小米的老路,被快速复制和联合压制后,迅速跌落神坛。
  技术空洞难获持续成功
  现在提到OPPO和vivo,很难将核心技术与这两个品牌联系起来。二者身上与技术略有关联的标签大概也就是拍照了。但即便是拍照,OPPO、vivo也只是将其与时尚流行相结合,走的仍是单一的营销路线。
  无论是曾经的小米,还是现在的OPPO、vivo,只能各领风骚两三年,无法像苹果、三星、华为一样持续获得成功,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营销有余,但技术空洞。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之前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科技公司专利实力榜单中,华为高居榜首,手机企业中,三星、中兴跻身前五。在全球各类关于技术研发的新闻中,很难看到OPPO、vivo的身影。
  再看看国内。1月1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2016年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3.9万件,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排名前10的企业中,华为、中石化、乐视属于第一梯队,发明专利申请量在4000件以上,华为4,906件位居首位,乐视以4197件位列第三,OPPO以3778件位列第五;格力第七、小米第八,发明专利申请量在3000左右。
  
  可以看出,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OPPO、vivo都不是技术派,与当下的市场地位极不匹配。对比三星、华为,OPPO、vivo的短板十分突出。以华为为例,其在全球设立了16个研发中心,36个联合创新中心,全球累计专利授权50,377件,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数量连续两年位居榜首。三星则几乎在手机的所有核心部件领域都有布局,包括芯片处理器、存储、屏幕等,牢牢占据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位置。
  在IT互联网观察家、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看来,手机企业的营销、渠道能力应建立在技术能力之上,核心能力缺失迟早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被动。
  实际上,关于三星减少对OPPO的OLED屏幕供给的新闻并非空穴来风,小米也在努力推进自主芯片的研发,这些迹象都表明营销和渠道的成功只能获得短暂爆发,技术空洞无法让手机品牌获得持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