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众号的关注者日渐增多,可惜我注册公众号的时间太晚,公众号的留言功能取消了。不少关注者在私信向我提问,但因公众号留言只有48小时时效,错过了就无法回答。最近启用了一直潜水的知乎号,回答了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读者如有疑问,也可在知乎向我发起咨询要求,尽量回答。我的知乎号如下:俞志宏 - 知乎 (zhihu.com)
      
        01
        Q:芯片行业有哪些可以靠钱来砸?

        A:靠钱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需要多年技术积累,团队磨合,研发试错,只需要靠钱把规模做大,再用不断降低的成本和规模效应来打击对手。互联网行业经常在一地取得成功,再用完全一样的做法去扩张到其他城市。
        这其实不适用在芯片行业,今天即使我手上突然多了几百亿,但是没有好的技术方向,富有经验而彼此磨合多年,互相信赖的团队,业已证明的制造技术,那么这些钱根本无法有效地花出去,没有办法短期内把这些都拼接在一起 —— 而这也是为什么经常花了大量的钱,聘请了部分牛人,建造了很多厂房,而徒劳无功的关键。
        欧美要花将近三代人,数十年的持续积累才能到今天的芯片业领先地位,这不是靠今天多砸十倍钱就能缩短十倍的积累时间的,人才,团队,经验都不是靠钱就能短暂砸来。


        02
        Q:国产芯片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A:在某些终端应用上,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占全世界市场的比率很高,比如玩具,白电,照明,安防,等等。这些应用里所用的芯片,如果只需要成熟的加工工艺,那么中国芯片就极具竞争力,但是,当中国出现彼此都会做的技术以后,那么马上会出现的事情就是互相杀价格,杀到毛利非常之低,彼此都无法再扩张长大。        未来的目标一定要在更先进的电子应用里出现龙头企业,比如测量和实验仪器,航空航天,医疗电子,工业自动化等等,这些应用里的中国公司还很少具有国际性的竞争力,这里面国产芯片还是面临一片蓝海般的机遇。

        03
        Q:未来国内芯片半导体企业岗位会有变化吗?

        A:不应该看短期现象。
        在未来十年间,国产替代的机会还是很大,特别在使用成熟工艺的大量模拟芯片,较简单数字芯片,数模混合芯片等方面,市场机会非常多,这方面也不受欧美的技术限制。
        当然,只做大型数字芯片的公司,肯定会面临很大困难,这些公司本身能做大的机会其实也很小,感觉很多家其实是拔苗助长地起来,其团队并未有成熟的合作经验。不少海外回去的人其实并无管理经验。
        外籍高管的影响并不大,很多纯粹外派的外国人早已因为疫情管制回国,只有一些持绿卡和美国护照在中国创业的人可能有问题,但是实际上美国也不容易管到。
        
        04
        Q:老美对中国的半导体禁令是理性的吗?

        A:
        主要美国也没有那么齐心,现在光卡着一些先进工艺制程。但是问题是中国在掌握成熟制程,设计数模芯片已经有了足够功底,以后就能够继续蚕食欧美芯片公司的市场。
        美国更狠的办法是把设备,材料,EDA, IP, 软件等等都禁了,那么当然对中国就有很大的打击。但是问题是这样自损也很大。中国这些年发展芯片的时候给欧美供应链上的公司提供了庞大的订单,现在这些公司肯定也都有自己的说客在白宫说服对中国放松。美国说到底是追求利益平衡的,不会为了国家战略做出太大的牺牲。
        所以在中国继续从事芯片行业绝对是有前途的。

        05
        Q:如何评价山东潍柴重工董事长谭旭光发的长文《灯火通明,空无一人》?

        A:
        作为在硅谷从事芯片行业十几年的老兵,手下也有几十号工程师,日常就是负责研发创新的人来聊聊:为什么研发中心和研究院不应该加班。
        对于有工程背景的朋友,应该了解其实加班做研发,只能是用很快的速度来抄袭对手,纯粹就是堆时间。但是创新一定是在非常宽松,舒适的情况下,脑子才能放松,休息,才能好好思考,好好讨论。我司很多美国的老工程师,做一个非常细分的产品,一做30年,就是每周40小时每年放几周的年假,做了好多代的产品,30年以后他抬起头来,发现全世界的竞争对手都倒下了,这个细分领域的产品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我部门里面有个老先生,他首创了某种保护功能的芯片,开创了一个细分的芯片门类,一个人贡献的产品销售额就以每年上亿美元计算,这样一个很重要的技术专家,他同时也是一个爵士钢琴家。我们知道爵士乐本身就是即兴的,创新的,如果把他关起来加班,首先他可能到处都有人请,很快就离职,其次也没有宽松的环境去让他思考,关起来也无意义。
        不要说30年很长,其实我们很多公司,如果从90年代开始做到现在,方向始终没有动摇,没有当中去炒房,造车,做手机的话,现在应该就会有很多世界级的公司。然而现在并没有。很多公司什么方向都去做,拼规模拼劳动力,而不愿真正去动脑子。拼命奋斗只能是短期的,人会疲惫的,疲惫是无法研发和创新的,一天当两天半用,脑子很快就不能动了。我自己很多技术和产品的想法,都是在度假,做饭,陪小孩玩的时候,偶然想出来的。
        所以我和手下做产品定义的工程师就讲,不要闭门造车,一天到晚坐在那也没用,找时间和同事,销售,工程师,客户,同行聊聊天,思路就出来了,专利就出来了。
        另外,这位董事长说自己创造了最好的平台,最活的机制,最高的薪酬,但为什么还是领导无能,机制无效,文化无力。是不是应该在怪罪手下之前,先自我反省一下。
      
        附加题
        有知友留言说:大水漫灌之下,泥沙俱下,这很正常。当年光伏、液晶面板、新能源汽车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芯片行业也可以这样类比吗?大家不妨也可以想想。

        - 未完待续 -
        本文由编辑推荐,原出处:https://www.eet-china.com/mp/a173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