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是现代通信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结合,形成了航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人造卫星上的通信转发器接收由地面站点发射的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处理后转发给其他地面站点,从而实现了两个地面站点之间的信息交互。这种通信方式需要卫星转发器作为桥梁。
在“用户-卫星-基站”模式下,一方地面站为用户卫星终端,可以安装在车、船、飞机上,也可为随身携带便携站;另一方地面站为卫星主站,可以接入互联网或一些专用网络,最终实现卫星终端与互联网或专用网络的信息互通。
近年来,我国卫星通信整体市场规模持续提升,根据中商情报网的数据,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近800亿元,预计未来我国卫星通信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

卫星通信行业概览
卫星通信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电视和声音直播、边远地区通信、专用网通信、双向数据分发(如高速互联网接入、物联网)以及军用通信等。
由于卫星的工作轨道高度和系统复杂程度的不同,高轨通信卫星和低轨通信卫星在单星技术、规模和成本等方面各有其特点,它们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存在互补和竞争的关系。 卫星通信应用场景广泛,横跨军民领域。
根据UCS的数据,截止到2022年5月,在轨卫星中商业用途卫星占比达到77%,军事用途卫星占比为10%。

卫星通信产业链及市场竞争格局
卫星通信是规模最大的卫星类型与应用,产业链业态丰富,链条长,参与者众多。
卫星通信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卫星制造、运载及管控;中游产业链为卫星运营及地面设备制造;下游为卫星应用,主要为政府用户、行业用户及个人用户。
卫星通信产业链组成部分示意图:
资料来源:信达证券

卫星本体一般可分为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部分,其中,卫星有效载荷用于直接完成特定的航天任务,是卫星发挥实际功能的核心,价值占比将逐步提升。而随着星网招标落地,载荷侧主要零部件的后续招标工作将逐步展开。


卫星平台是由卫星本体和服务(保障)系统组成,可以支持一种或几种有效载荷的组合体。
卫星平台各分平台示意图:
资料来源:《航天器工程》

全球范围内,卫星移动通信的主要客户目标包括海上用户、航空用户、陆地用户、M2M(Machine to Machine)用户以及政府用户。
由于组网前期卫星发射需求的增加,产业链上游的卫星通信网络建设(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和地面设备)将率先受益。随着组网的逐渐成熟,下游应用需求将被释放,产业链的价值重心将逐渐向运营服务和终端应用转移。
卫星运营服务是卫星产业中价值链的重心。根据SIA的数据,2021年全球卫星产业链共实现收入2794亿美元,其中卫星服务实现收入1180亿美元,产业链价值占比超过40%,而地面设备环节贡献了卫星产业链的大部分收入。
卫星通信全产业链参与厂商众多,卫星制造企业包括中国空间、中国卫星、长光卫星、世纪窨和上海航天等;卫星发射主要参与厂商包括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电子、陕西航天动力等;卫星地面设备与网络建设环节参与才主要有中国航天、华力创通、北斗星通等;中国卫通主要从事卫星空间段运营及相关应用服务;卫星导航市场主要参与者主要有星网宇达、雷科防务、北斗星通、振芯科技和华力创通等。
中国卫星通信产业格局:


据《2022 年《卫星产业状况报告》发布》,预计到2026年,卫星通信行业总理论容量将达到219Tbit/s,其中91%来自低地球轨道(LEO),5%来自中地球轨道(MEO),4%来自地球同步轨道(GEO),总可销售容量将达到113Tbit/s。其中SpaceX公司占57%的市场份额,其次是亚马逊·柯伊伯公司(Amazon Kuiper)占23%,欧洲卫星公司(SES)占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