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奔流不息。浦江两岸,十里洋场与摩天楼宇交相辉映,尽显大上海的璀璨华丽。
  在这片繁华盛景20公里以外,一栋巨型的玻璃幕墙建筑兀自矗立着,这是一座全长880米的独栋办公楼,相当于2个平放的金茂大厦,建筑面积36万平米。每天,这个神秘的“巨大玻璃盒子”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上万名工程师出入此地。这里,就是华为公司上海研发中心,汇聚了顶级的通讯人才,拥有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创造了移动通讯史上诸多成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然而,如此规模宏大的研发中心,在二十年前,仅仅只是徐汇区斜土路上的四间办公室。
  
上研基地人工湖
  睡在地上的高学历“民工”
  王海杰,是最早加入上研所的研发人员之一。1997年即将硕士毕业时,他最想去的是摩托罗拉。他说那时候搞无线的都想去摩托。这个二十出头的小伙没料到最终会选择华为,更没想到十五年后,他将执掌华为在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管理着上万人的研发团队。
  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是那年夏天,几个自称华为研发总工的人钻到上海交大宿舍,跟大家一顿海侃:“要搞核心技术,去外企干什么?到华为来!”此时正值中国移动通讯从第一代模拟系统向第二代数字系统(GSM)转换,华为正筹备在上海建立研究所,利用上海人才优势从事GSM研发。起步之初只有杨刚华、张洁敏、胡信跃等七八杆枪,急需扩充队伍,于是将目光瞄准了复旦、交大等通讯专业的优秀人才。
  "电话发明一百多年了,我们国家还没有建立自己的通信产业,我们这一代通讯人,一定要做出中国自己的GSM。"杨刚华在上海交大的宿舍鼓动大家说。王海杰心动了,学了这么多年的通讯,急切地想干一番事情,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加入了华为。
  
上研所旧址1:斜土路海文商务楼
  王海杰回忆刚来上研报到的情形,“办公室在一个厂房的三楼,里面真黑真破,分了一台二手电脑,也没人管我,既兴奋又迷茫,旁边的材料堆积如山,很多新技术,学也学不完。”来上研报到那天,正巧碰见杨刚华、张洁敏一行扛着大包小包从深圳总部“学艺”归来,深圳、上海几地的研发骨干,一个个意气风发,开始了艰难而快乐的GMS之旅。看GSM通讯原理、啃协议、做测试、四处取经……大夏天的时候,大家光着膀子在实验室调试,早晨再跑到卫生间去冲凉,累了就铺个床垫子往地上一躺,还听到楼里的保安议论:这是一家什么公司,怎么老有一群民工在地上睡觉?
  
上研所旧址2:齐来工业城
  不舍昼夜的学习,快速敏捷的开发模式,让整个开发进程十分迅速。1997年9月GSM进入系统联调,由于前期开发节奏过于紧张,很多问题在最后集中爆发,联调沟通会上,有人问杨刚华还有没有信心搞出来。杨刚华笃定地说:"这种智力为主的事,别人能做出来,我们就一定可以做出来。"
  
华为上海研究所成立仪式
  中国自己的GSM
  1997年10月24日是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华为GSM产品在北京国际无线通讯展上首次亮相。设备早在三天前就运抵北京,参展的研发人员也都早早地来到现场调试设备,既兴奋又紧张,生怕打不通电话。
  但往往越是担心的事情,越容易发生。在华为设备接入公网的过程中,问题出现了。设备入网从白天调测到晚上,始终无法接通,第二天一早就要开展了,急得大家手心冒汗,买来的盒饭也没心思吃,最后才发现是参数设置的问题,一番修改以后总算通了!
  第二天北京展现场,华为展台上方,鲜艳的五星红旗下 “中国自己的GSM"格外引入注目。展台前,各省运营商、友商、各部委蜂拥而至,都不相信华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开发出全套GSM产品,拿着仪器设备前前后后测试。一时间,华为成功展示GSM全套产品的消息轰动业界,在此之后不久,西方厂家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急剧下跌,在1998年之后的3年内迅速降低了80%。
  此时大家都认为,成功的大门已经打开,寄托了华为无线希望的GSM,将很快成为公司的交换机第二,成为公司的支柱产品,殊不知,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移动通讯市场历来“圈地为王”,由于国内2G起步远远落后于西方公司,中国市场的版图已经被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国外巨头垄断,延误“战机”的GSM在市场上举步维艰,迟迟打不开局面。
  
中国自己的GSM
  农村包围城市
  “活下去是一切的根本”。2000年左右,在夹缝中生存的华为GSM开始重新定位市场方向,把目光投向了广大的农村、乡镇等边远地区。此时中国的大中型城市基本已由西方通讯巨头完成布网,余下农村等边远地区无暇顾及,很多人在城里买了手机,回到家乡却不能用。
  GSM瞄准此部分市场,设计了一款差异化竞争产品——边际网小基站,“小体积、低成本、快速建站”,可以帮助运营商有效解决乡村通讯覆盖问题。市场人员回忆说,很多乡镇网络开通时,局方搬张桌子,乡镇里百姓排起长队等待放号。而这一时期的中国边远地区,也处处活跃着华为人的身影。
  王其华是当时小基站的硬件设计工程师,对当年在农村爬塔巡检的经历很是难忘。一次巡检返回途中下起大雨,下山时汽车行驶在路面就像被涂了一层厚厚的油,虽然开得很慢,但在一段坡度比较大的路段,车沿着滑梯一样的路面自动往下滑,刹车已经不起作用,整个人几乎吓呆,还好最终车身靠着山路内壁停住了,有惊无险。
  尽管条件艰苦,但这条起步于边际网市场的农村包围城市之路,让GSM诞生之初逐步站稳了脚跟。从农村到县城,从县城到市区,逐步扩大搬迁,正是这些插花似的不断布局突破,华为GSM在全国移动和联通市场的局面才逐步打开,与此同时,GSM在亚非拉等海外发展中国家也实现了连续突破。
  
2001年,浙江丽水,边际网开局
  定位决定地位
  时至2006年,GSM数年苦心经营初具规模,三年连续翻番,逐渐成为无线乃至公司举足重轻的产品。
  当自以为可以喘一口气时,一场GSM历史上的重大危机出现了。
  面对华为GSM的市场扩张,业界巨头亦加大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从成本、功能、性能等各方面对华为进行全方位阻击,GSM产品在功能、性能上与对手的差距不断拉大,全球不少项目拓展屡屡失败,市场形势异常严峻。
  “定位决定地位,过去GSM长期定位于二、三流的目标,结果作成了三、四流的产品,真正打败我们的是我们自己,不是别人。追求的高度决定最终的格局,要做就做第一!”时任无线产品线总裁余承东如是说。
  2006年底,一款肩负改变GSM命运的产品——新双密度基站正式启动开发。“竞争力必须做到行业领先,GSM反败为胜在此一举。”GSM产品线总裁何刚在各项目组开工会上说。
  上研陆家嘴软件园9号楼,作为GSM研发团队的大本营,每晚灯火通明,出租车司机深谙华为人的作息规律,每晚十点在软件园门口排起长队。
  从开发部长、PDT经理、版本经理到普通员工,都以一种奋不顾身的努力向前狂奔。经过大半年夜以继日的攻关鏖战,新双密度基站如期推出,领先的架构和性能,让GSM产品有了质的飞跃,并迅速展现出强有力的竞争力。
  2007年上半年,中国移动选择华为GSM全面搬迁成都市核心城区所有基站,时任SPDT经理曹明带领重大项目保障组成功保证了项目交付,出色的网络质量充分证明:GSM已经具备在全球任意网络进行交付的能力。
  2008年年初,欧洲著名电信运营商Telefonica/O2将德国的GSM网络搬迁和扩容项目授予华为。
  2008年5月8日,华为携手中国移动挑战世界之巅,海拔6500米的华为GSM基站在人类史上第一次成功传送出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画面。
  时至如今,华为GSM已经悄然成为业界出货量最大的供应商,产品应用于全球125个国家,服务全球十亿用户。
  
华为GSM基站登顶珠峰
  本文来自心声社区·枪林弹雨中成长系列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