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保温杯的段子火了。段子是这么写的,“一个中年谢顶的摄影师朋友,年轻时候玩过摇滚。前段时间他去给黑豹拍照,回来甚是感慨:不可想象啊!不可想象啊!当年铁汉一般的男人,如今端着保温杯向我走来。”
  
这段话在微博上得到了当事人赵明义的回应,他在微博上配上自己拿着保温杯准备饮用的图片,文字写道,“听说我的保温杯在微博上火了”。至此,保温杯的梗还局限于“小范围”的火。
  随后,一篇《记住,中年危机最后的倔强,绝不拿泡着枸杞的保温杯》,则让保温杯迅速成为全民性话题。不少人纷纷晒出自己拿保温杯的图片,并自嘲道,“听说,这是人到中年的标志?”这的确是引人深思的议题,一个摇滚歌手的保温杯,怎么就触发了全民——包括许多年轻人,关于中年危机的集体感慨呢?
  全民性的“中年心态”
  任何引发全民讨论的爆款文章,必然有某一点击中了人们的一种集体心理。这篇爆款文中同样如此,文章敏锐地将保温杯延伸为中年危机的标志,文中写到了人到中年的种种艰难,颇为精准地击中了人们的上升焦虑。是否人到中年是一回事,但一般理解中中年人会面临的那些危机,在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是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在面对的。
  中年危机,也称“男人四十综合征”,但从广义上讲,中年危机不仅仅是种特定的年龄现象,它还是一种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遭遇事业、健康、心理、婚姻等各种关卡和危机。而之所以凸显出“中年”,是说明这种心态的焦灼和尴尬:青春不复,逝者不可追,既有的一切令人厌倦,但衰老与迟暮的恐惧又挥之不去,于是便深陷得到与失去、青春与衰老、爱与死、责任与欲望、现实与想象之间纠缠与撕扯。
  也就是说,并非中年人才有中年危机,而是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可能会染上“中年心态”。这也是为什么之前许多80后、90后自嘲自己已经进入“前中年危机”。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联合国将“15到24岁”定义为青年,更主要的是,步入社会之后的80后、90后发现自己活在中年人的状态中。职场上,无所事事,却疲惫不堪;生计:只有谋生,没有生活;情感上,一个人生活,孤独寂寞;身体上,已经有初老的症状;更关键是,房子和户口还没有着落……他们虽人未到中年,但心态已经早衰,过早地步入中年人的老气和疲态,或许仍在锐意进取,但显示出来的精神状态却是一种焦虑和不安。
  当中年危机成为一种全民共同面对的困境时,关于中年危机的讨论自然能挑动民众敏感的神经。借助保温杯这一媒介,讨论不至于那么沉重无趣,反倒扮演了某种社交属性,人们乐于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焦虑,并以自我解嘲的方式打发这一焦虑。
  85后都中年危机了
  微信公众号“叔的刀法”的文章里写道:
  
真正的中年人是不谈中年危机的。
他们把自己藏起来,不示弱,也不逞强。他们从不谈论自己。你会在街上看见大批中年人,但是在工作中几乎感觉不到他们存在。
IT圈有一个著名疑问:40岁以上的程序员都到哪里去了?
很可能他们还在,但是把自己藏起来了。我工作中接触的合作方或政府部门,有很多中年管理者,但是几乎接触不到中年职员。他们还在,只是把自己藏起来了。
除非你是马云、王健林。连周鸿祎都把自己藏起来了。前段大家问周鸿祎这两年干什么了,周回应:“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据说成熟的标志就是憋得住尿也憋得住话。”
中年就要隐忍,减少存在感,而不是张牙舞爪地跟年轻人抢功名,跟老年人抢尊重。他们当然会遭遇中年危机,但那只是个人的事,没有必要拿着大喇叭广播到全世界都知道。倒是小孩子们更喜欢谈论中年危机,现在连85后都中年危机了。我觉得也不完全是傲娇,更像是时代的隐喻。85后特别敏感。
我查了一下每个年代的出生人口数。过去几十年中国出现过两次生育高峰。一次是1962年到1970年,年均出生2000万以上,其中1968年和1970年分别达到2700万人,是历史上中国人口增长最多的年份。
另一次生育高峰出现在1985年到1990年,也就是今天叫喊中年危机这一代,年均出生都在2000万以上,个别年份达到2500万。而1990年以后,年均出生人口再没有超过2000万,近年来始终徘徊在1300万到1600万之间。

(这个图,你需要再加3岁)
第一次生育高峰也就是60后,今天处于真正的中年危机,但是他们不说。他们是一个庞大而隐忍的人群。他们已经看到人生的极限,而未来仍有几十年漫漫长路,低头往前走吧。第二次生育高峰的85后,他们才30岁左右,为什么对中年危机如此敏感?
很显然一个原因是后不见来者,90后00后没有85后人多。你回头一看,身后跟上来的人数寥寥,你会心虚,会问自己:等自己过了人生顶峰,往后怎么办?
现在不是马尔萨斯时代的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吃饭,而是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如果人都少了,特别是人都老了,你怕不怕?由于平均寿命增长,未来很可能人们领退休金比工作的时间还长,甚至出现平均一个年轻人供养一个老人的局面,你怕不怕?
所以我觉得85后闹中年危机并不是为今天的自己呐喊,他们还在爬坡,离人生顶峰还早着呢。问题是他们已经看到,等到爬上顶峰,恐怕将面对这样一副风景:前边有一大群还活着需要养老的“古人”,后边90后00后却来者寥寥。这是多么悲催的人生啊!
这一代人,读书的时候经历了最严酷的应试竞争,进入职场的头10年被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来,将来好不容易混出个人样的时候,整个社会恐怕要发生巨变了:身后跟上来的人稀稀落落,高需求推动的高房价还撑得住吗,半生凝聚的主要财富只怕变现都难;那时候年轻人少了,好处是没人赶你让位,坏处是也没人接班啊,您就在岗位上死撑着吧....^&^&^...

并非每一代人都是公平的,也并不是每一代人都有同样的机会。85后谈论中年危机,很可能只是表达整整一代人的隐忧。未来沉重,仿佛中年要来得特别早。当他们讽刺中年人的保温杯的时候,他们真正想说的,可能是自己这一代人未来连端保温杯的资格都没有。如果他们也能按部就班地端起保温杯,谁会在乎别人的保温杯里泡的是枸杞还是菊花。
世界并不公平。并不是每一代人都可以任性地写诗,然后沉默地老去。
  转载自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叔的刀法”/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