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媒government cio media的联邦研究员Matthew van Putten撰文称,如果贸易紧张局势加剧,美国进一步干扰中国获得技术和组件,中国是否会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并率先成为世界科技巨人?


  这就涉及到一个选择:生存还是依赖,这是一个大问题
  尤其是近一个月以来,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禁止中国中兴”事件把这个问题再次推至“to do list”(任务列表)之首。
  据环球网科技此前报道称,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以中兴通讯未对涉及历史出口管制违规行为的某些员工及时扣减奖金和发出惩戒信等为由,做出了激活对中兴通讯和中兴康讯公司拒绝令的决定。


  中兴“禁售令”一方面透露出美国对中国迈向高端制造的焦虑,另一方面也警示中国正视自身存在的短板和高新技术领域的差距。
  然而,Matthew van Putten指出,在过去15年里,中国科技公司在IT和通信市场上的全球市场份额从几乎没有增加到今天的13%。其中,华为、中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巨头已经以全球市场为目标极速前进着。
  据报道,谷歌母公司Alphabet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警告说,“到2025年,美国科技公司的人工智能技术将落后于中国。”
  这不是偶然发生的。2015年,在经过长时间支持科技企业的政策之后,中国正式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倡议:到2020年,中国的银行、军队和其他国有企业将在国内采购40%的先进技术组件,到2025年该比例将达到70%。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确规划的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中,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居首位。但这并不是影响中国创新前景的唯一因素,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资也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多,目前有超过1,000家AI公司和高额的研发支出(超过5000亿美元)。
  与大多数中国科技公司不同的是,中兴通讯的主要出口对象是西方市场,其中,43%出口到北美。通过关闭美国市场并阻止中兴通讯从美国获得零部件,中国这家有八万员工的公司,将可能因美国禁令而陷入休克状态。


  Matthew van Putten评论称,现在,中国面临着一个根本性问题,该如何重新平衡对出口和投资的过度依赖?
  中国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缺乏投入,投射在企业技术上,表现为更倾向于应用型投入以期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不愿意进行基础投入。中国科技公司惯常的发展模式很难打破:获得国外技术;间接从国家和外国投资者获得融资;模仿或复制外国公司的业务模式,如QQ、滴滴等。
  另外,中国企业凭借超强的商业化能力,实现了市场的大规模扩张,如中兴、华为、小米和联想等企业已经在中档智能手机市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有望成为世界级的创新者。中国可能会更早地达成“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但因此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呢?  他们会发现,自己已经处于一个收购国外技术变得越来越困难,外国零部件越来越稀缺的世界。
  而且,技术有其成长规律,从理论到应用有很长的周期,今天的基础科技是五年前甚至更早前的布局决定的。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百度、华为、阿里等科技巨头已在深度学习框架、数据库、自动驾驶、通信技术上开展布局。
  此前,百度于今年2月投资了光学AI芯片初创公司Lightelligence;华为海思麒麟970率先应用NPU,在手机芯片中已属领先水平;阿里近期还也宣布要自主研发芯片Ali-NPU,同时全资收购芯片公司中天微。
  辽宁大学王季对此表示,“每一次重大的基础研究突破都会催生一系列新技术、新发明,带动新兴产业崛起,促进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在底层技术上的高投入也会转化为业务成果,最终体现在营收和利润上。”
来源:环球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