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媒体报道,台积电今日举行股东会,“台湾半导体教父”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在主持完最后一场股东会及董事会后将正式引退。张忠谋决定交棒给两位总经理暨共同执行长刘德音与魏哲家。张忠谋已说明,退休后不续任下届董事,亦不参与任何经营管理部门工作。

自1987年创办台积电后,张忠谋开拓的晶圆代工模式对全球半导体产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台湾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我们可以从几项数字看出台积电的重要性,包括晶圆代工份额居全球第1、先进制程打败三星和英特尔居领导地位、市值曾高达逾6兆元新台币胜过英特尔。

台积电在晶圆代工的市占率已连续8年成长,去年市占率达56%水平,稳居全之冠,去年营收达321.6亿美元新高,年成长9%,营收规模是第2名格芯的5倍以上,格芯市占率目前仅9.4%,三星虽在先进制程上追赶台积电, 但全球市占率仅7.7%,和台积电还有一大段的差距。
FXe4-hcmurvi0318357.jpg
解密张忠谋:56岁才创业,如今每年赚下一个半华为两个腾讯   

去年早前有篇文章这样说,不夸张的张忠谋咳嗽一下,台湾股市都要抖一抖。


一个90后看张忠谋
铁雄 2017-02-18

台积电在建立之初,无论是该企业,还是整个台湾半导体产业,皆为泛泛之辈。然而正是因为张忠谋其胆识和远见,才有了今天的台积电。2016年时,台积电市值达到了1560亿美元,占据台湾股票市场总值 的17%。不夸张的张忠谋咳嗽一下,台湾股市都要抖一抖。

张忠谋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一手创办的台积电对整个台湾,乃至世界半导体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开创全新的商业模式,到技术转型,这位工程师用自己教科书一般的管理办法把台积电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厂变成了如今世界前50强的企业。

开创模式的张忠谋

今天的台积电绝对是半导体界的奇迹,张忠谋首创了一种从传统半导体厂中拆分出圆晶制成的商业模式,同时也首创了圆晶代工。不过后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前者的副产物。在台积电诞生以前,传统半导体厂同时包含了IC设计和生产的一条龙。正是因为张忠谋这样做了,才有高通、NXP这样的IC设计巨头诞生,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张忠谋的做法不仅赋予了台积电生命力,还让世界半导体界有了全新的样貌。

拆分设计和生产实际上相当于减轻了企业的负担。IC设计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程,大量的底层技术与前端应用相互结合,耗费了传统半导体厂商很多的精力。同时,社会脚步发展速度较快,IC设计厂必须要跟上世界的脚步,摩尔定律正是IC设计者们工作难度随世界时间线变动而增加的真实写照。

然而生产又是极其复杂的一环,传统半导体设计接轨生产的模式很容易产生“龙头蛇尾”的现象。这也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半导体产业发展速度慢的原因,而且还会因为连锁反应影响客户端。如果再算上厂商的销售体系,那估计还没开工就能累个半死。

一开始台积电的日子也不好过,真实情况就是:80年代正处于大萧条时期,台积电的客户非常少,订单自然也是少得可怜。台积电的运营利润顶多能维持生计,而且还非常艰难。1988年情况似乎出现了好转,台积电因为其部门总经理的私人交情,拿到了英特尔这个大客户。

本以为是件天大的喜讯,后来才知道这简直是噩梦。英特尔的人来到台积电的工厂,在制程的每一站都做了详细检查,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制程中有200多道错误,必须改正,否则不会让台积电代工。

“没见过这么难伺候的。”是我的话会这么说,但是张忠谋觉得,如果英特尔认可了台积电,那么台积电离全球化也就不远了。所以他勒令整厂,换机器、换制程。终于让这个难伺候的客户心满意得,把订单托付给了台积电。

这是一个转机,也是半导体界经常提起的故事。一位员工回忆当时情况,说张忠谋亲自到工厂,跟着英特尔的人看制成。并且调整设备的时候也是切身参与,巡查。英特尔对于台积电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卖票的,它给了台积电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龙头大哥是怎么打天下的,毛头小孩就得学着。

台积电步步为营,终于到了1995年,营收超过了10亿美元。刚于1994年在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台积电加快了节奏,1997年台积电到美国发行美国存托凭证(ADR),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以TSM为代号开始挂牌交易。

张忠谋获得了世界的赞许,1999年的时候他被美国《商业周刊》选为全球最佳经理人之一。这是对张忠谋的认可,更是对将张忠谋管理办法具象化的台积电的认可。台积电的成长速度在当时看来是非常惊人的,要知道1999年的台积电也只是个和我一样的年轻人。

2000年左右,台积电的声音充满了台湾各大期刊。放到今天你也很难想象一群连前端应用都弄不清楚的吃瓜群众要去关注一个底层技术企业。

张忠谋以为台积电事业已成,于2005年退居二线,让蔡力行接人CEO。虽然张忠谋仍留任董事长,但是他个人持股只有不到1%。

崩塌

1970年的故事可能得不到读者们的共鸣,但是2009年的故事可能会感触颇深。尤其是那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有些画面直到今天还历历在目。

台积电在2009年第一季度濒临巨亏,蔡力行的“假PDM,真裁员”决策更是员工情绪跌落至谷底,同时被外界认为台积电不诚信,从而丢失了大量订单。一些员工围堵在张忠谋的家门口,请求他出山以挽救现状。老爷子最后也确实再一次站了出来,以78岁高龄震撼了半导体界。跟那年柳传志回归不同,张忠谋这一坐就坐到了现在。

张忠谋妙手回春,2009年6月就将台积电从裁员与客户流失的泥潭中拉了出来。并指责蔡力行,

我一直认为这家公司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但是这并没有发生,只是在原地踏步。

外界则认为张忠谋是倚老卖老,还不如蔡力行。所以张忠谋重回舞台的时候,台积电股价下跌了一截。可谁想到姜还是老的辣,老爷子上台不仅没有让台积电烂尾,还续写了自己的神话。

一个几十岁的企业能一点风浪不碰?不存在的。危机才是考验操作的最佳时机,张忠谋重新掌舵,台积电也因此存活了下来。

不过其实这次危机属于全球性的,并不能看出来台积电的韧性。2011年的时候,三星抢走了台积电的大客户——苹果A6处理器。不需要任何报道就能猜出来当时张忠谋的想法,因为直到今天,三星移动处理器的制成并没有比台积电好,差不多是一个平起平坐的状态。这点可以通过14/16纳米看出来,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差距,至少在表现上不像网上说的那样玄乎。

同年,老爷子使出了绝招:进军后端封装领域。因为内部人士看当年苹果A6一事会这么说:台积电3DIC封装技术要落后于三星。学者出身的张忠谋自己心里也清楚这点,所以带领台积电开启了转型之旅。

张忠谋给台积电下了条圣旨:提供全套服务,从头做到尾。台积电要进入3DIC封装领域就必须自己完成封装和测试,然而这并不属于台积电业务范畴,先前台积电的封装和测试技术均是下游厂商完成的。

对此,台积电高管余振华回应媒体说:“以后所有的高阶产品都要用,市场很大。”无疑,这样的举动让外界不得不另眼相看台积电。那为什么余振华会说出这样的话呢?原来,3DIC技术有两大关键:连接线和新材料导入。这两点均是贝尔实验室出身的余振华所擅长的项目,此外,若余振华完成了这方面项目,那么他就可以跻身台积电副总裁一位。

有消息称,2011年初,台积电就已经将当时最新版本的设计指引“reference flow”已列入3DIC和硅中介层制成给客户选用了。也就是说,张忠谋已经看明白了市场走向,提前试水这项未来必须用的技术了。虽然这么说有点不负责任,但是今天的封装技术已经是必备属性了。

从一开始台积电几乎拿不到苹果处理器的订单,而现在苹果已经把订单让三星和台积电五五开了。用结果去反推张忠谋的做法,能看出来他对行业的理解很深,此外,之前的学习经历让他能了解到客户需求,并且指导台积电去满足客户。

我经常采访一些创业公司,尤其对技术驱动型的感兴趣。时常能感受到他们的CEO能对市场侃侃而谈,并且对他们的技术了若指掌。然而一追问就发现露怯了,只懂表面而不懂更深层的内容。为什么中国技术创业容易死?正是因为只懂技术应用,而不知道如何实现技术,造就了后期技术延展瓶颈,市场流失。最后能被收购的都算好的,多半都是穷的连个裤衩都不剩了。

张忠谋决不能下台

2017年1月31日,86岁的老爷子在夏威夷摔了一跤,即使毫无大碍,然而这件事却惊动了台湾各界。这一摔,摔出了台湾的“地震”。原因很简单,台积电占台湾市值的17%,将近第二名的三倍。该公司股价每下跌1%,台湾大盘就下跌16点。

说句实话,这地位高的快能当皇上了。如果张忠谋真出了点什么事,那么台积电市值很可能瞬间蒸发四千三百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954亿元。换算成台股的话,约是138点,好家伙……不过这也正是对张忠谋成就的极大肯定。

放眼全中国,也就柳传志、梁稳根这样的世界级企业家可以和他平起平坐,如果再加上一个“华人半导体”的标签,老爷子当之无愧世界第一。

早些时期张忠谋预计于2023年完成交接,2016年时又提出可能会尽早执行。张忠谋这些年来一再低调,为的就是让他自己对台积电不再有那么高的影响力,从而使得交接人上台时台积电已然平稳地跑在轨道上。

一个猜想:张忠谋的交接人需要有独立的想法,还需要胆识。例如金融海啸后,张忠谋在董事会中独排众议,扩大资本支出;例如面对高通与苹果这样的大客户,对自己的品质有信心,不愿降价。这些都说明了张忠谋的想法要远超于其他董事,并且非常勇敢。

其实台湾的世界级企业家都这样,张忠谋还算不上最典型的。你看看郭台铭,不仅有胆识,作风还非常激进。台积电距离英特尔越来越近,这样的增长对台积电的所有员工来说都是好事,除了接班人,他的压力太大了。

一个八卦:2017年3月时台积电要改选,内部人士称张忠谋钦点魏哲家为接班人。那我们追溯2012年,80岁高龄的张忠谋任命运营副总裁刘德音和业务开发副总裁魏哲家担任共同CEO。也许是张忠谋喜欢照镜子,他认为只有工程师出身的魏哲家更适合台积电也说不定。

我们之所以研究企业历史,是因为回看一个企业的成长能为今天的我们带来一些需要学习和需要注意的东西。许多创业者和企业高管也喜欢看,不过一般都是“嗯,我看了。讲的啥我也不太记得了,反正就是觉得谁谁谁挺厉害的。”

他怎么厉害?为什么厉害?企业家理念一说就跟报菜名似的,巴拉巴拉能聊一大堆。然而回到自身就忘光了这些东西。最重要的是钻研和学习。不仅如此,还要对自己有信心,有了想法以后就要去做,而不是今天有这个想法,明年就将这个想法倒持倒持重新拿出来骗融资,真当投资人缺心眼啊?

(中时电子报,虎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