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选择葡萄酒一样,年份,是一个重要因素。“德国制造”,也得看年份。在历史上,“德国制造”,一直颇有名气。但在十九世纪下半叶,那名声很臭,是廉价与劣质的代名词。那时候,大英帝国是最先工业化的国家,它的产品,代表着工艺和技术的尖端。“买英国货”(Buy British),在当时,不仅是人所尽知的时髦语言,还是一种富有的象征。


正是这些技术娴熟的工人把研发出来的蓝图变成精美的产品,投放市场,帮助德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使德国经济快速走出困境,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德国制造”的内在动因

“德国制造”的高品质包括高绩效、耐用、少量维护、设计优异等特点。

德国的许多企业家受技术驱动,把他们对于质量的想法应用到产品中去,比如博世集团的口号就是“科技成就生活之美(Invented for life)”。

德国制造科技协会的负责人莱布博士相信,德国工业的基础就是“制造科技”。而为了使“制造科技”能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德国政府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极端制造”。

“德国制造”的优势不在于价格,而在于质量、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及优秀的售后服务等因素。例如,德国着名的清洁器械公司凯驰能够提供不会造成任何损害和污染的非研磨清洗方案,并且提供专业团队执行清洗任务,因此能够胜任如清洗美国国会总统头像这样要求极高的任务,目前凯驰更参与世界文化发展赞助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对着名历史建筑进行清洗。因此,尽管凯驰的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许多,但仍然订单不断。

另一个保证“德国制造”优势的措施就是严谨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着名的德国标准化协会DIN。它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重要成员,其制定的标准涉及建筑、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卫生、消防、运输和家政等几乎所有领域,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其中约9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例如,最着名标准之一就是1922年制定的DIN476号纸张规格标准,包括A4、A3等常用规格。这些标准严格限制了企业的一举一动,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质量。

衍生阅读:

“文明人”眼中的日耳曼

民族性

德国的正式称呼是德意志,它还有个别称日耳曼,后者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频率甚至盖过了前者。其实细究的话,让德国人独享日耳曼这个称呼有点儿太过大方。在西欧这块土地上,日耳曼民族的直、间接后裔覆盖了大小十来个国家,根据DNA 遗传学技术的最新统计数据,现今的英国人有半数具日耳曼血统,这等于说英国也算是个日耳曼人的国家。其次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奥地利以及法国北部的布列塔尼人也都可划入日耳曼人的范围。即便是在地处新大陆的美国,日耳曼人的后裔少说也有几千万。


德国著名的明镜周刊于2013 年3 月刊,通过长篇大论向万千读者详细介绍了日耳曼人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文章中引用了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撰写的日耳曼尼亚志,这篇成文于2000多年前的文章描述了当时自诩为“文明人”的希腊和罗马人眼中的日耳曼人。塔西佗说:充满野性的日耳曼人有着蓝色的眼睛,微红色的头发,擅长争斗的强健体魄;民风务实而不求奢华,但尚武好战,性格较为古板,缺乏灵活性;他们对饥饿和寒冷不太在乎,但不喜欢在艰苦环境下工作,通常会在工作和起居前为自己营造舒适的氛围;他们十分惧怕饥渴和炎热,在恶劣环境下会不战自溃。古罗马人将日耳曼人看作是完全有别于自己的另类民族。古罗马历史学家在著述中并没有抹黑日耳曼民族的意思,反而还有许多积极的评价。比如说重视自由、对婚姻忠贞、崇尚高雅的家庭生活、喜欢喝啤酒、热衷狂欢聚会。这些都是比文明的罗马人更胜一筹的、富于人性的优点。


希腊债务危机:德国又一次成为欧洲命运的主宰

不管是必然还是偶然,除了尚武好战这个性格特点被带入歧途之外,日耳曼人不仅其他的几项优点坚守至今,而且发扬光大。德国是欧洲大陆最晚统一的大国,英国和法国已经统一了将近几百年后,德国于1871 年才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当时德国连个像样的首都都没有,柏林的常住人口还不足3 万,没有一条像样的大街,德皇威廉一世的登基典礼竟然要在法国的凡尔赛宫举行。为了加强同英国的同盟关系,并与邻国法国抗衡,德皇威廉一世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长女为妻。按理说婚礼应在男方家举办,但心高气傲的维多利亚女王言明不出国境的惯例,坚持在英国伦敦举行婚礼。对于德国人来讲,这是个带有屈辱性的条件——开国皇帝娶媳妇儿反而要到女方家办婚礼。无奈当时英国实在太强大,新生的德国皇帝又太想借英国人的势壮大自己的国家,所以不得不接受这个条件。

说真的,尽管同信新教,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上又都差不多,但英国人多少有些看不上德国人。英王乔治六世的妻子,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母亲生前一直称德国人为匈奴人,死不改口。然而时过境迁,孰能想到2012 年英国王子威廉大婚,几辆“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皇家宾利车竟然已是由德国制造。英国大人物坐德国车,其实早在邱吉尔时期就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1939年,丘吉尔在戴姆勒牌汽车上

2013 年春,一辆邱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乘坐的德制汽车在英国网上拍卖,经过114 轮叫价最终以40万英镑的高价成交。这款戴姆勒牌软顶敞篷车原计划生产23 辆,最后只完成了8辆,其中4辆毁于战争,可谓物以稀为贵。正如很多历史影像资料中所记载的,自1939 年始,邱吉尔就乘着这辆看上去很寒酸的德国车四处宣传他与纳粹德国作战到底的主张,英国人也没有因为它产自帝国将它砸个稀巴烂。而与此同时,德国空军已经把英国的许多城市炸了个稀巴烂了。

从商业间谍到德国制造

起底德国工业的发迹史

以时间划界,德国和英国在整整100 年的时间里有过无数次交锋,明争暗斗,兵戎相见,法国原则上只是配角而已。1850 年之前,当英国工业革命进行得轰轰烈烈的时候,德国还只是欧洲的农业国家,有限的工业水平只体现在纽伦堡的玩具和索林根的餐刀上。别说精密的钟表仪器造的不如英国,就连结构并不复杂的纺纱机也无从下手,至于采矿、冶炼、军事兵器、蒸汽机等先进的工业技术统统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要想买,一是缺银子,二是人家根本不卖,只有靠工业间谍走剽窃之路。
德国人自己也承认,他们的“近祖”普鲁士就是靠剽窃英国工业成果起家的。或许还真是“DNA”上的相近,英国人靠几百年打拼积累起来的本领,德国人非但一学就会,还能青出于蓝。19 世纪到上个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西方世界消费者眼中,德国货不是高质量的代名词,英文里有一个词“FRITZ(即弗里德里希的简称)”就是一个专门形容劣质德国货的外来词,可能是因为德国人里叫“FRITZ(弗里茨)”的人很多,故渐渐“弗里茨”成了德国人的统称。“弗里茨等于德国货,德国货等于劣质货”这一概念成了约定俗成的公式,在英美及法国人心目中存在多年。19 世纪,德国那时候还是欧洲的发展中国家,其物质生活水平比英国、法国、荷兰等国都低。寒酸的德国人戴不起贵金属首饰,竟突发奇想用黑细铁丝制造铁丝首饰,拿到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一鸣惊人。从此,“柏林铁丝首饰”风靡世界,天下称奇。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晚于荷兰、英国和法国,但由于日耳曼人固有的韧性和守法精神,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及其对文化的尊崇,很快后来居上,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到了20 世纪之后,德国人已经进入到原创的行列,德国货彻底翻身了。20 世纪初,石油消费量大增,德国不产石油,德国的化学家从煤里提炼;德国不产橡胶,就想方设法从石油里提炼人造橡胶,德国的化学家甚至还想从海水里提炼黄金用以偿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赔款。凡尔赛公约不允许德国制造重机枪,德国人就制造一种通用机枪,使用同一型号子弹,装上两脚架是轻机枪,换上三脚架就是重机枪,即使没架子端在手里也照样用,这个设计理念如今已成各国机枪的范本。世界各国的有经营头脑但缺乏创意的军火商们,都曾大肆抄袭德国人的设计。现在许多国家所采用的带有护耳的钢盔,其创意就是来自德国。就连著名的卡拉什尼科夫AK-47 冲锋枪也是二战后期一种德国突击步枪的翻版。此外,现在各国军队广泛采用的多款迷彩服图案、伞兵短裤、美军的M60 通用机枪、沙漠风镜、战场防寒靴、一体化军用水壶等等,都是在当年德国军用品的基础上再行研制生产的。

虽然德国货奉献给当今世界最大的果实是满街跑的汽车,但是德国货的神话应该说是从照相机开始的。汽车诞生在德国,把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却是美国,造汽车需要大量资源,这是德国所不具备的,它一缺钢铁,二缺橡胶、三缺汽油。在汽车“臭遍大街”之前,德国货一直没找到自己翻身得解放的位置,它的奢侈品不是法国意大利的对手,玩具和餐厨用品又赚不了大钱,最能代表民用品最高水平的钟表,到20世纪初英国早玩腻了,瑞士已渐持世界牛耳,德国再挤进来已没什么意思。这时,德国人终于发现了一个叫照相机的东西,它不需要大设备、大厂房,也不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料,特别适合在德国规模不大,手工艺人集中的乡镇企业生产。而且照相机定位于民用品,它的市场前景也较为广阔,仅次于钟表。剩下的问题就是:这个东西一旦被大量生产,有多少人能买得起?反正德国人自己够呛,那时德国的GDP 水平只相当于南美洲的阿根廷。精明的德国企业家立刻想到了一个能为昂贵的德国照相机付账的国家,那就是大西洋彼岸的暴发户美国。当时的美国人傻钱多,什么好什么新鲜买什么。德国货翻身的第一战场在美国,另外一个正是中国。北京整修一新的前门楼子和临时国会的礼堂,都是当年德国人的杰作。

不可小觑的民族

德国制造的腾飞

1936 年美国出版的《财富》杂志,用了大约20 张照片及配合详细的图表,向读者介绍了当年德国3 家著名照相机品牌莱卡、康泰克斯、如来弗莱克斯风靡美国的情景。其中最抢风头,至今还在高价出售的莱卡相机来自德国的偏僻小城市维兹勒,地方小得连大多数德国人自己都说不出具体位置。发明者奥斯卡·巴纳克一直以制造显微镜和望远镜为生。文章在介绍莱卡时这样写道:“这个机器可把照片记录在一卷电影胶片上,每次可拍邮票那么大的画面36 张。它的基本售价为145美元,另有可选配的其它相关附件,总价在450 美元上下。”双镜头反光的如来弗莱克斯还要更贵一些。145 美元在当时可是个无论怎么算都是绝对不低的价格(美国早些年推出的柯达简易相机只售5 美元),更何况还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当时在汽车城底特律,一座6 个房间并带两个车库的小洋房售价仅为2800 美元,而一块正宗的瑞士产浪琴牌手表的价格在50 至100 美元之间——也算是个贵东西。由此可见,高级手表和名牌照相机与生俱来就不便宜。但德国照相机的销售势头和瑞士手表一样,业绩骄人,每年不只翻一番。在欧洲地面上,英国人擅攻城略地,瑞士人主打手表,法国人长于服装和香水,意大利人钟情于艺术,而德国人渐渐在精密工业产品和原创设计上领先于世界。

一个国家和它的人民所创造出来的财富,拿出来向全世界展示,其他什么话都不用多说,是好是坏谁都看得明白。德国人和德国货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这个民族的荣辱兴衰,来世今生全都一笔写就。后来的德国倾其全力挑战英法秩序,最终酿成两次世界大战。在二战后期,仅两天的时间里,充满文化气息的德累斯顿市就有3.5 万人丧生,40 万人无家可归。美国人为了制造理想的轰炸效果,先在自己国家模仿德国的民居结构建了一个小德国城,然后试用各种炸弹去摧毁它,最后得出结论,用燃烧弹的效果最佳。德累斯顿是“有幸”被选中的一个德国中等城市,它是历史名城,既是军工重镇,也是一个生产名牌照相机和钟表的新兴工业城市。不出所料,德累斯顿被炸成一片废墟,当时有人断言,德国光是清理废墟,就需要至少20 年时间。这显然是小瞧德意志民族了,起码30 年后的德累斯顿完全旧貌换新颜。还是在那尊席勒雕像的眼皮底下,一个崭新的城市呈现在人们眼前,德国再一次用独特的方式向世界证明了它的非同凡响。



德累斯顿今昔对比

时过境迁,今天的德国已不是过去的德国;它不再尚武好战,不再生产廉价品(至少别人不这么认为),而是成为了高质量和高价值的象征。记得12 年前我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做客,接待我的一位女士开着一辆黑色捷达带我出去吃饭,还特别强调说“这是德国产的捷达”,潜台词就是“跟你们本国制造的不一样。在国际市场上,不能光实打实地做好东西,还要顾及成本价格,“德国制造”质高价高,所以销路反不及中国货,这个结果是德国的上一代人怎么也没料到的。但是,无论世界怎样变幻,对于德国来讲,都属于皮毛之痛,而筋骨未伤;抽空到那里去走走吧,你将发现,那里的天还是那样的蓝,水还是那般的清,建筑物上的钟声依然悦耳;满眼的德国人还是透着那股实诚劲儿。
         
来源: 金属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