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技公司员工的中年危机:过了40岁该去哪里?
转自新浪科技 谭宵寒文
从一家公司,更准确地说是单位,待上30年直至退休,是60后们再习惯不过的职业生涯。但这对于他们如今在互联网科技公司工作的子女们,已不再有实践意义。
仍在经历频繁工作变动的更多的是80后、90后,60后、70后们已经很少再选择变换工作。更重要的是,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中的60后、70后变得越来越稀少。
“呆过几个游戏公司,多数员工都是年轻人,主管甚至多数高管都是四十不到。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员工多是二三十年轻人,那些在公司呆到四十左右的中年人都干嘛去了?转行?创业?” 一位网友在知乎问道。
40岁以后该去做什么,这是横贯互联网从业者几大年龄层的焦虑——对于入行不久的年轻人,他们需要判断自己选择的这份职业是否属于高增值,在未来的几十年是否能跑赢平均值;对于距离40岁不过数年的青壮一代,他们需要考虑已有的积累与行业职级是否能保证未来几年后对公司依旧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已过40岁、职业上升路径却已几乎被阻断、甚至面临裁员失业风险的中年人而言,这一切都让他们焦虑,40岁的门槛迈过,是否等同于已经失业?
互联网行业需要的也是廉价的劳动力
如今临近40岁的互联网科技行业从业者,算来大抵是2000年左右入行的。2000年,是中国互联网上的一个重要年份,互联网泡沫让互联网发展初期的繁荣与泡沫破裂后的萧条泾渭分明,但许多互联网公司也正是在那一时期成立的,被计算机吸引到行业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
一位曾有多年研发从业经验的IT老兵曾在2003年撰文叙述自己的经历,“98级的研究生是IT业最后辉煌的回光反照。当时,各大公司都发了疯似的要人,像华为,当时是来者不拒。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是一抢而光,本科生也供不应求。2001年毕业的我的师兄师姐们,平均每个人手头都至少有两三个offer,谈的工资没有低于每月6000的,许多人去了外企,工资在8000~10000每月的也有。”而当时,北京的房价也不过几千元。
在国内互联网起步之初入行,这些当初的年轻人如今大多已经拥有足够的资历与经验,但同时,公司需要支付给他们的月薪已经不再是十几年前的几千元。小型公司无力承担资深人士高昂的人力成本,若要留在互联网科技行业中,他们的流向必定是大公司。但出于管理体系的优化与管理成本的考量,整个企业中管理层和专家被分到的名额毕竟有限。
这也就造成了,既有多年行业经验,但经验的程度又不足以称为稀缺资源的中年人的尴尬。而同时,他们还面临着智力、体力、驱动力的下降,中年失业成了这部分人的焦虑。他们发现,过了40岁的从业者已经大抵分为两个群体,管理级、专家级群体,以及自己所在的群体。前者主导着公司的发展,后者面临着被公司抛弃的风险,而这一切,在十几年的积累中已经渐渐成了定数,几乎无法逆转。
互联网科技从业者的中年就业难
一年前,深圳某知名通信公司的一位员工发布的帖子让这种焦虑再度升级。在这个故事里,一个在深圳拥有两套房的三十多岁的科技从业者,在面临被公司辞退的情况下,也深感无力。“最近也在网上投过简历,我们这三十大几年纪,一般出去做不了高管,企业也不要,面试机会也很少,少数小公司面试过,基本月薪也是税前不到两万,税后房贷都不够,有的还看不上我。”
这不是个例。就着这位员工的帖子,许多到了相似年龄的人发了相似的工作经历——知乎网友@叶飞说,自己一开始觉得是再找工作也没啥问题,但这一找,半年就过去了。“35岁的老工程师,说实话,真是处处被白眼了。人也变得特别浮躁,脾气也变坏了。半年以后终于解脱,来了现在的国企。”而他一位也在35岁被裁掉的朋友,在此后的3、4年都没有找到工作,瞒着父母老婆孩子,每天背着双肩包开车到五环外某个咖啡馆一坐坐一天,然后晚上7点再回去。
这些故事也提示了互联网科技从业者中年后的职业走向——离开互联网进入不拼精力体力、更为安稳的国企;成为自由职业者,比如炒股;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选择自立门户。
但他们所说的失业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
一位曾在大公司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曾向记者谈起过他创业的由起——在一家公司呆了十几年,做到了管理层,但你发现,每天主要做的事就是开会、开会、开会,你会感到你的人生就这样被无端浪费。但在和他的交流中,他提到了选择创业的条件之一,就是他已经没有房贷的压力。过了35岁、40岁,有些人反倒是能够有资本去实现一些年轻时无力完成的事业。
这也是许多人在分享故事时没有提到的前提。这一代人是互联网科技行业最早的从业者,也赶上了行业的黄金时期,有房有车有一定的财富积累,但面对未来,无所适从。
毕竟,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科技行业里,几乎没有退休,只有辞职和劝退,到了40岁还未进入掌控公司走向群体的人们,时刻都在焦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