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鸿海董事长郭台铭表示不再担任鸿海董事长,鸿海将在6月21日的股东会中,选出新的董事会成员,至于董事长大位人选,目前则传出是由负责半导体事业部的总经理刘扬伟担任。
不过,这篇文章并不打算讨论鸿海董事长人选是谁,毕竟6月21日大家就会揭晓。在此我想讨论的是,过去郭台铭希望「製造的鸿海」转型为「科技的鸿海」,半导体事业是否可以成为未来关键的转型方向?如果真的如此,鸿海原来业务是以电子零组件及组装代工为主,未来投入半导体业,将有那些机会与挑战?
鸿海投资半导体产业的两大机会根据日经新闻去年底的报导,鸿海集团与夏普在中国广东省珠海市计画兴建半导体基地,投资规模达90亿美元,预计从2020年开始动工。新厂将生产超高画质8K电视和相机影像感应器晶片组,以及其他工业用或连线装置用的感应器晶片。
据了解,时隔半年,鸿海的这个建厂计画仍持续进行,延揽业界好手的动作也没有停下来,显然鸿海投入半导体并非只是说说而已。我的判断是,
鸿海投资半导体产业有两个明确的理由,第一是半导体产业成熟了,第二是中国全力推动半导体业。
首先,半导体产业成熟了,摩尔定律已走到极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即使先进製程还会继续朝7奈米、5奈米及3奈米等发展,但能够切入这种高阶製程的公司少之又少,至于8吋厂及製程不那么先进的12吋厂,如今在技术、营运及设备等都已趋于成熟。
根据过去的经验,当一个产业成熟了,往往就是鸿海切入的时机点,因为鸿海最强的就是大量生产、靠规模经济赚钱,因此当成熟产业落到鸿海手中,就能够做到最有效率、最便宜,让竞争者无法超越。此外,半导体的高毛利挹注,可以对鸿海长期的低毛利有很大的提升效果。 鸿海选择切入半导体产业,最初应该是基于这种考量。
第二个因素则是中国。如今,全世界大概没有人不知道,美国和中国在打架,而且美国对中国发动的科技战,就直指半导体零组件,因此,中国要用尽所有资源与力气发展半导体,以对抗美国的全面封锁。鸿海投资半导体厂,就是在这种大环境的氛围下,取得政策奖励补贴及珠海政府出钱出力等支持。
其实,鸿海富士康一直是中国外销出口创汇的最大集团,当美中科技战已演变到今天的半导体对抗赛时,中国宣示要朝半导体方向转型,鸿海怎么可能不遵循政策走?更何况,相较于那么多投入半导体业的中国公司,鸿海过去累积的人才、经验及客户关係,都比其他人拥有更佳的优势,做成的机会也会高很多。
贸易战为半导体投资再添变数不过,有机会当然就会有挑战。鸿海若投入半导体业,一定也会遇到很多考验, 我认为至少会有两个。
首先,鸿海拥有许多大咖的代工客户,目前鸿海想做的半导体生意,比较像是鸿海对代工客户一条龙垂直整合服务的一环,也就是说,若鸿海客户(例如苹果)有半导体产品需求时,鸿海就协助其设计或生产,以此争取更多客户订单,让鸿海代工的产品,不要都是「毛三到四」的业务。
但是,若鸿海确定要以此模式切入半导体产业,势必会衝击原来的产业生态,打击到原来包括IC设计及晶圆代工厂的生意,如此树敌太多,鸿海的攻击战线拉长,初期会很辛苦。
除非,鸿海的客户已能自己设计IC,委託由鸿海进行代工生产,如此来自原有产业界的阻力可能会小一点。不过,这种可能性并不高,因为大客户想自己做的一定是高附加价值的品项,若是成熟产品,还是採用专业IC设计商的方案为主。
此外,美中贸易战与科技战愈演愈烈,未来美国、中国分裂为两大系统,供应链很可能也要跟著压一边,若供应商分裂成两大阵营,这让过去可以同时供应欧美及中国客户的台湾厂商,会感受到很大的不确定性,也把鸿海原本「中国生产、服务全世界」的如意算盘全部打乱。
因此,未来鸿海投资半导体业,势必要到全球各地去设厂,在中国投资的厂房,恐怕只能做中国客户的生意,至于要服务欧美客户,设厂地点一定在中国以外,这对鸿海目前集中在中国生产的管理模式,也需要重新调整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