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采购生涯,充满荆棘的专业路

1

十年前我离开了工作六年的质量部门,转身来到了采购部。

从采购下发订单开始,我的采购职业生涯正式开启了。

起初,我也是带着采购人都有的困惑,慢慢行走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采购之路上。

我发现,在大家眼里:

□采购就是“花钱”,是“成本中心”;
□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
□采购是个“肥差”;
□采购头上写着两个字“回扣”;
□采购职业生涯不过三年。

比如每年的采购降本,原本可能需要花10元买到的东西,经过采购人的分析、洽谈,最终仅需8元就买到了。

为了按照要求能够少花钱买到想要的东西。一到采购部,我就先把公司所需的物料按照BOM炸开,每个零部件称重量,大到桥壳总成,小到一个垫片,一个螺母,一一称出重量。

每天,我都会搬着电子称和磅秤在仓库里“移动”。经过两个月的时间,我把20多种桥型,800多个零部件全部进行了称重。

有了各个零部件的重量和单价,很多事情就事倍功半了。

我只要简单的测算出零部件的公斤价,然后按照产品的属性进行分类,将同类的产品、同样的材料做公斤价对比,公斤价高的产品再从加工工艺和技术要求上找出相关差异。

在此过程中,我发现桥上使用的齿轮,不同速比,不同规格,公斤价的差异较大。

带着这个疑问,我前往供应商现场了解生产过程和工艺流程。

经过分析、核实,我发现锻造的工艺,以及原本每个规格型号的材料利用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于是,我从前期的成品称重数据中,进一步添加了下料重量,以此算出正常的材料利用率。

有了产品型号、下料重量、成品重量、产品单价以及产品定价的材料基准,包括废料的基准加上主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要求,这些数据和资料就形成了一个产品数据库。

通过这个基础数据库以及后续完成的产品价格组成的分析,我清楚了一个产品材料占售价的比重,制造费用占售价的比重以及管理费用等。

而只有分析出合理的成本,我们才有底气和供应商进行商务洽谈。

成本分析加上有技巧的商务谈判,每年的采购降本目标势必能达成。

2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一些稀缺资源,尽管价格很不合理,我们也无法干涉,但作为采购,我们必须知道产品的成本构成,供方的利润点在哪里。

用心做过后我们就是某一个类别产品的小“专家”。

采购在公司内部经常会受到来自领导、各个部门的“价格挑战”,比如这个产品的价格太高了,那个零部件太贵了等。

经过实践积累和数据的推敲,采购可以建立各个模板的成本模型,一旦有类似的新品开发,在不能及时报价的情况下,可以将技术要求和基础数据要求套在模型里,从而估算出产品价格。

有个成语叫“见多识广”,见过的多了,自然就知会多了。

在日常的采购过程中也是如此,平时累计的产品数据多了,采购自然而然就对产品质量有一定的了解。

我做过质量工作,对类似产品质量方面也略知一二,可以发现质量缺陷,同时也能帮助供应商改进工艺过程,提高质量水平。长此以往,也就变得相对专业和职业。

如果有这样的机会,采购人能更深入地了解不同供应商的工艺、能力以及实力,提升业务水平。

3

任何一个岗位只要经过三年的打磨和历练,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类似采购这样无大小事之分的特殊岗位也一定能收获很多别人学不到的知识和待人接物的技巧。

在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同时,采购人潜移默化地实现了“知识结构化,能力显性化和个人品牌化”。

在采购这个领域中,我经过了十年的学习和历练,经历了公司各种产品开发、物料短缺、应急物资等的特殊采购情形。

我越来越热爱我的职业,同时也很珍惜我的岗位。

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下一个十年即将开启,我对今后十年的采购工作更加坚定。

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和了解采购这个行业、这份工作:

□采购是花钱的“成本中心”,更是赚钱的“利润中心”;
□买则优则卖,买的“精”才可以卖的“精”;
□采购是个“肥缺”,肥在专业买手,肥在利润中心;
□采购头上写着两个字“专业”。

十年采购职业生涯已过,第二个十年我更清晰、笃定、期待。


来源:宫迅伟采购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