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BT模块采用不同的封装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寄生电感(又称杂散电感)。在IGBT的开关过程中,寄生电感的大小不仅会影响芯片的瞬态电压和电流,同时也会影响芯片的损耗和热。今天就此话题,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1. 寄生电感的含义与分类
就寄生电感而言,在IGBT相关的功率主回路和驱动回路都有分布。图1是主回路典型的寄生电感示意图,除了IGBT模块内部LModule (即LCE),还有连接模块与DC-link电容的母排电感LDC,以及DC-link电容本身的寄生电感LCAP。为了减小IGBT开关回路的寄生电感,除了使用叠层母排以降低LDC,也有在IGBT模块的正负接线端子处,并联寄生电感低的Snubber吸收电容,如图1(b)所示。
70a341f00a724f319936b82bf18644ec.jpg
(a) 不含吸收电容的主回路寄生电感
87097865e6804ff8b903e7a4cb69f343?from=pc.jpg
(b) 包含吸收电容的主回路寄生电感
图1 典型的IGBT主回路寄生电感示意图
模块本身的寄生电感LModule (即LCE)主要取决于内部的IGBT和续流二极管(Free Wheeling Diode, FWD)在换流时所包含的回路面积大小。以赛米控 SEMiX3p封装的半桥模块为例,当主电流从AC端子流出时,如图2(a)所示,即IGBT电流从模块的功率端子正极,经过上管IGBT流到模块AC端子,在FWD续流时,电流从模块的功率端子负极,经过下管FWD流到模块AC端子。同理,当主电流从AC端子流进时,如图2(b)所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图2(a)和图2(b)的寄生电感在DBC区域是不一样的,考虑到该寄生电感占比不大,同时模块在设计时也会尽量让两者趋于一致。所以,这里就简化为相同的寄生电感进行分析。
263f7d8fb0ff4294b3785a4cb62b3f49.jpg
b42428418c2f48328b7f6086d272a15e.jpg
(a) 电流从AC端子流出
19aa7147bbfb4ab2b800405a7e49bae6?from=pc.jpg
57f0ff752af446dcbe909d77d24503ef.jpg
(b) 电流从AC端子流入
图2 SEMiX3p换流路径与寄生电感
在IGBT模块内部除了功率回路的寄生电感LCE(LCE=LC1+LeE1+LE1C2+LeE2+LE2),还有驱动回路相关的寄生电感,如内部的门极电感Lgi1和Lgi2,以及公共发射极电感LeE1和LeE2,如下图3所示。
d205fb54c4db4eaf8c7134b442372aea.jpg
5368fd36c25d4424b0e834271920c8c2.jpg
图3 SEMiX3p模块的寄生电感及其简化等效电路
2. 模块主回路寄生电感LCE对IGBT特性的影响
通常而言,模块的LCE越小,IGBT门级电阻Rgon/Rgoff可选取的空间越大,最终得到的IGBT特性越优。下面以上管T1开关和下管D2续流的双脉冲测试为例,简要分析LCE对IGBT特性的影响。
2.1 对IGBT开通(FWD反向恢复)的影响
上管T1开通,下管D2从续流进入反向恢复过程,如图4所示。在D2反向恢复的前半程,即电流从零到负的电流峰值,其电流变化率di/dt主要由T1的开通速度控制。而D2反向恢复的后半程,主要由二极管本身特性决定,其电流变化率dir/dt,将模块LCE上产生的电压尖峰∆VF,增加D2的过压风险,同时还可能带来D2电流的振荡。
42874d33218046dbbfb5d2d44800b7b7.jpg
图4 二极管反向恢复过程示意图

需要注意的是,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特性(dir/dt)也会随电路其他参数的变化而变化:


  • 电流IF:电流的测量须涵盖10%~200%的电流,有时小电流的反向恢复特性会更差;
  • 电压Vcc:电压越高,反向恢复特性也越差;
  • 结温Tj:大多数情况下,温度越高,反向恢复特性越差,而某些快速二极管则是室温下较差;
  • 前半程换流速度di/dt:不同厂家的二极管特性不同,大多数都是的前半程di/dt越大,后半程恢复特性也越广,即dir/dt越大。
考虑到二极管的过压与电流振荡的制约,常常需要以牺牲损耗Eon为代价,来降低IGBT的开通速度,以间接减轻二极管的风险;然而,在减小模块寄生电感LCE后,则可以继续选取小的门极电阻Rgon,在保持IGBT高速开通和低损耗的同时,兼顾二极管过压与电流震荡问题。
如表1和图5、6所示,其中VDC=400V,IC/IF=300A, LDCLink=20nH。仿真结果说明,当模块LCE从20nH降到10nH时,在FWD电压尖峰一定时,结合更小的Rgon,可使IGBT的开通 损耗Eon从9.8mJ降至6.8mJ(30%),同时保持FWD反向恢复损耗Erec基本不变。
表1 LCE对IGBT开通/FWD反向恢复损耗的影响
8aa561fe99ba49a2b5bbd1c1f3725964?from=pc.jpg
f73afd3563b44e0a8e6cbdb7d21672ad.jpg
图5 LCE对FWD的反向恢复过程的影响
408cb172f36b459694333c3adc69112b.jpg
图6 LCE对IGBT的开通过程的影响
2.2 对IGBT关断的影响

在上管T1关断时,同样会在模块LCE和直流母线LDCLink上产生的额外电压尖峰∆VCE,叠加到IGBT的CE两端。
13657981d46842a4a1480121baa9e36b?from=pc.jpg
其中,di/dt_off主要取决于IGBT芯片本身开关特性和芯片的门级关断电阻Rgoff。
同理,在一定的关断门极电阻Rgoff区间内,IGBT关断损耗Eoff与关断时电压尖峰∆VCE也存在折衷。即关断损耗Eoff越小,则关断速度越快,电流di/dt_off和电压尖峰∆VCE也越大 。因此,当模块LCE不变时,须增加门级关断电阻Rgoff,以牺牲关断损耗Eoff来抑制∆VCE尖峰电压。
如表2和图7所示,其中VDC=400V,IC/IF=300A, LDCLink=20nH。仿真结果显示,当模块LCE从20nH降到10nH后,可选用小的Rgoff,保持IGBT电压尖峰不增的同时,使IGBT的关断损耗Eoff从18.1mJ降至13.9mJ(23%)。
表2 LCE对IGBT关断损耗的影响
43a2735747c846a4a113af6dacd2c2d5.jpg
df04cb88d1b548ad9bc09f8cf2bd0561.jpg
图7 模块LCE对IGBT的关断过程的影响
3. 模块驱动回路寄生电感对IGBT特性的影响
3.1 内部门极电感Lgi对IGBT的影响
由于模块封装的限制,通常我们测试用的Vge引脚,距离内部IGBT芯片还有一段门极电感Lgi。如图8中所示,当大家测试时,看到Vge_out驱动波形(红色)前段的电压尖峰会比较紧张,其实不必惊慌,IGBT芯片的Vge_int波形(蓝色)远比外面引脚测的Vge_out波形(红色)干净漂亮。两者波形的差异,主要是由图8中的内部门极电感Lgi1所致。
361b444f09ac4184a750b4215800bcd6.jpg
图8 IGBT模块引脚与内部芯片的Vge驱动波形差异示意图

另外,关于模块内部门极电感Lgi1的大小,对IGBT开关损耗的影响,也不必过于担忧。Lgi只会对开关速度极快的SiC/GaN等器件的开关过程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于相对慢速的Si基IGBT器件影响甚微。如图9所示,电感Lgi1分别为40nH,80nH和120nH,仅对占比不大的开通损耗Eon有10%左右的影响(Eoff几乎保持不变),对于IGBT损耗Eon+Esw,则分别为103%, 100%, 97%,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虽然,从仿真结果可知,电感Lgi对损耗影响不大。但是,门极的内外部电感过大,会造成门极的震荡,需要综合考虑。
1bc94434bb364fbdb622dcbdbee8064a?from=pc.jpg
图9 IGBT模块内部门极电感Lgi1对IGBT开关损耗的影响
3.2 公共发射极电感LeE对IGBT的影响
公共发射极电感LeE,与米勒电容效应一起,作为IGBT寄生导通的两大主要原因。

所谓寄生导通,就是上管或下管IGBT主动开通瞬间,在与之相对的下管或上管IGBT的门极,会产生一个电压尖峰,超过该IGBT的开通阈值电压,使其从原本的关断状态进入短时的导通状态,进而形成短时间的上下管直通,轻则增加管子损耗,降低模块可靠性,重则直接导致IGBT过热失效。因此,应该尽量避免。

以下图10为双脉冲测试时,上管开通瞬间,下管驱动部分的仿真波形:
dddbe699886a4177bd51247b852599f4?from=pc.jpg
图10 IGBT模块无内阻和无LeE电感时的下管驱动波形
如图10所示,在零电压关断的下管驱动回路,外部门极驱动波形Vge_out与内部芯片门极驱动波形Vge_int几乎一致,其细微的差异主要来自门极内部电感Lgi2。此时主要受米勒电容效应的影响,即米勒电容Cgc两端电压Vcg_Q2波形的快速变化,米勒电流倒灌进驱动回路,在内部芯片的门极Vge_int产生了尖峰电压,当该电压超出阈值电压,就会引起下管Q2的导通。

在实际IGBT模块内部,或多或少,都会有电感LeE的存在,如下图11所示:
d1c95696d4de4df48ff90480729debcb.jpg
图11 IGBT模块无内阻和有LeE电感时的下管驱动波形
如图11所示,由于电感LeE2的存在,外部门极驱动波形Vge_out与内部芯片门极驱动波形Vge_int的前半部分会有所不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二极管电流I_D2在反向恢复电流峰值处的转折,导致电压的反转,会在内部门极电压Vge_int上叠加一段尖峰电压,如图中所圈,一旦超出阈值电压便会导通Q2。

值得一提的是,当IGBT模块有配置内部的门极电阻Rint时,此时内外门极的驱动波形又会有所不同,如下图12所示:
135f7456493f4cc8949b359f0ea5e75c?from=pc.jpg
图12 IGBT模块有内阻和LeE电感时的下管驱动波形
如图12所示,由于内部门极电阻Rgi2的存在,其两端压降Vgi2,会叠加在内部门极电压Vge_int的后半段里,如图中所圈。此时,从外部测量到的门极电压Vge_out会比内部的门极电压Vge_int低。

因此,仅仅依靠外部门极Vge_out去判断是否发生寄生导通是不全面的,建议增加下管强电的电流电压及损耗的监控,以辅助判断。

此外,驱动回路的Lgi和LeE,对IGBT内部多芯片的并联也会有影响,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4. 寄生电感对IGBT特性的影响小结
综上所示,模块寄生电感对IGBT特性的影响总结如下:


  • 模块的主回路寄生电感LCE,对IGBT开关电压电流应力和损耗都有显著影响。模块的主回路电感越小,门极电阻可调节的空间越大,最终模块的开关损耗越优。
  • 模块的驱动回路的内部门极寄生电感Lgi,对IGBT开关特性影响微弱。
  • 模块的驱动回路和主回路的公共发射极电感LeE,在二极管电流反向恢复的转折点附近,会产生尖峰电压,增加寄生导通发生的风险。
该内容是小编转载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