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人们熟知的长三角,以全国1/26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工业基础雄厚、集群优势明显,机器人产业占据国内“半壁江山”。这里,也是让人满怀期待的长三角,攻克国外技术封锁,打破“洋垄断”,聚“智”成群,助力国产机器人等自主品牌在全球产业迭代的大趋势下分得更多“羹”。

  “长三角不但是中国经济的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对接世界的舞台。”在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诸春华的办公室里,有一幅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链地图,上面标注着上千家上中下游企业、工厂以及院所……

  竞逐“领跑集团”

  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消费国,而2014年被业内称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元年”,从这一年起,中国机器人产业走上发展“快车道”。长三角,则早在20多年前就已开始布局。

  那时候,拉订单、磨技术,国内机器人企业大多走得踉踉跄跄。“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在极小的市场份额间拼出一条生路来!”在诸春华的回忆中,1993年公司成立之初,机器人产业链上几乎所有的关键技术,都被国外垄断、卡脖子。家底不足、处处不通的窘境下,只有以市场换技术,早期埃斯顿不断通过融资收购,对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件一一布局,“举步维艰”地完善着整个产业链。

  这样艰难的起步故事,在长三角各地上演着,但机会也正蕴藏其间——1999年,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合肥成立,从智能语音起家的科大讯飞,20年后已经横跨十几款智能产品领域;2010年,一家名为上海擎朗智能的公司在上海成立,那时还在计算机软硬件各项业务中寻找市场方向的擎朗智能,如今已成为全国服务机器人企业中的佼佼者……

  业界认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有三个必要条件——用以设备材料更新的足够资金投入,随时量变崛起的强大技术积累,满足持续创新需求的人才和研发机构储备。而这些,正是长三角的优势所在——几十年在制造业和经济领域的探索,为长三角积累了资源、资金、人才各方面的基础,以及工程机械、汽车、飞机、轮船、电子制造等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也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推动力。

  如今,长三角集聚了ABB、库卡、安川等国际机器人巨头,以及新松、埃夫特、埃斯顿等国内机器人领军企业,已覆盖整机、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应用等机器人产业全链条。经过30年的漫长竞逐,在机器人产业“赛道”上,长三角各地已然形成“领跑集团”。

  低端制造之困

  然而,到了国际赛场,仍然相形见绌。

  2014年以前,国内市场上国产机器人占比还不足10%,中国机器人产业和国外相关产业相差几个“代际”,控制器、减速器和伺服电机等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全部被国外垄断。

  打破“洋垄断”,成为长三角的共同期待。不过,行之惟艰,由于机器人产品往往卡在技术、成本等环节,导致市场上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这一尴尬现状的背后,是很多企业无法兼备强大的研发和生产两项能力,其中,研发是最大弱项。

  即便有了高端产品,开拓市场又成为新的“难关”。国际领先的机器人企业不愿使用中国生产的关键零部件,国内企业也更愿意相信“洋品牌”。更大的竞争来自国外品牌也开始“放下身段”,一边加强在中国各地的布局,一边在中国市场降低产品价格。一系列“操作”之后,国内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了。

  在从系统集成走向高端制造的大势之下,机器人产业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破题”的思路也愈发清晰——在产业规划时走差异化之路、在突破核心技术“卡扣”时则合力攻坚,共同推动高端产能发展,实现良性竞合。

  “以前,各地都在发展机器人产业,企业各干各的,产业之间往往竞争多于合作。但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行业已达成共识——关键技术的研发、检查设备的共享、政策资源的互通、产业标准化的规范等都可能实现。”浙江硕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灵对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合作充满信心。

  携手强“链”突围

  “当前,公司掌握了机器人全链85%以上的核心技术。”诸春华透露,去年,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达5600台,但他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协同创新、握拳出击,会让整个市场越做越大。

  去年初,埃斯顿与浙江企业双环传动签署战略合作,前者列技术需求并提供验证场景,后者紧盯关键技术,共同攻克“RV减速机”。今年4月,合作传来新进展——关节机器人“减速机”已基本攻克技术瓶颈,有望国内实现国产替代。

  “我们的谐波减速机合作伙伴在苏州,伺服电机合作伙伴在苏州和上海,铸件和齿轮合作伙伴在常州。”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事业部总工程师肖永强介绍,公司核心零部件一半以上来自长三角区域,国产化率已达80%以上。

  在同一个区域大市场下,这样企业间跨省布局、协同创新的场景,正愈发频繁。“三省一市的产业优势各不相同,上海有资本优势,江苏有产业研发优势,安徽有产业集群优势,而浙江机器人市场推动力度和能力相对较强,我们相互借力,能实现优势互补。”作为长三角智能制造联盟机器人专委会理事长的诸春华认为,随着国内机器人市场朝着技术更高、产量更大、需求更多的方向发展,未来,长三角各地必将走向更深层次的产业协作。

  合作的突破口,正在“链”字上。

  就在上月,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链协同工作推进会在上海召开,在现场,今年1月刚成立的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创新平台联盟发起倡议,联盟成员未来将从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技术攻关合作、功能型平台共建合作三个维度深化协同。此前,一个汇集了国内超过90%机器人相关企业的“巨无霸”科创平台——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也已落地上海普陀区,成为技术分享、转化的大本营。

  “长三角地区作为先行示范区,从去年起就将机器人产业链高质量协同发展作为区域建设的重点任务。”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建明表示,下一步,长三角将共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一批高质量国产精品品牌,形成一批关键环节“链主”企业。同时,促进区域联动,组织更多供需对接活动,鼓励整机与零部件企业打造结对合作试点示范。

  “我们将加强机器人产业链发展跟踪评估,根据长三角区域内产业分工,引导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化、集聚化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互补、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江苏省工信厅装备工业处处长申高青期待,下个十年,通过四地政府、机构、企业携手,将长三角打造成世界级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高地,让“国产机器人”从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强势突围。

转自:http://finance.eastmoney.com/a/202105261937151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