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下,多模态大模型已成大势所趋
随着AI的技术和产业发展逐步走向深入,多模态大模型的趋势十分明朗,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AI自身的能力进化要求。
在单模态领域,例如归属NLP的跨语种翻译这类应用,机器可以说早已超越人类,实现了重要的技术和产业价值,如果要进一步往前走,多模态自然而然就成为AI技术和产业突围的新方向。与此同时,单模态本身也面临“知识冰山”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智能化也需要大模型来支撑,例如对“老王去吃食堂”的理解,单纯的文字数据很难让AI辨别“吃食堂”不是把食堂吃掉而是“到食堂吃饭”,但一张场景图片或视频就可以很容易解释清楚并关联起来。
然后,是“数据”供给的要求。
数据是AI发展的根本、是AI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市场上,互联网的出现帮助AI模型训练的数据量越来越庞大,它们让AI得到了快速的能量补充。
然而,目前互联网音视频数据高速增长,占比超过80%,单一数据类型例如文本只占不多的比例,这使得更丰富的语音、图像、视频等数据并未被充分利用与学习,以多模态的方式将更深度、更广泛地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反过来,大量的各种属性的数据投喂也将推动AI摆脱单模态,朝着多模态大模型不断前进。
最后,是产业需求的倒逼。
随着AI逐步落地,产业需求也在往深处走,更多场景应用需要多模态大模型来支撑,例如,跨模态检索、智能问答、文学艺术创作、视频配音、视频摘要等等。
可以说,越是在技术层面将图像、文字、语音相互融合,一个应用在场景中表现的价值就越为明显,也更能让AI的场景应用真正告别常常被诟病的“鸡肋”感。
转自:https://www.robot-china.com/news/202109/30/67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