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板做工优秀”,这是很多时候人买主板前看评测们听到或者看到的一句话。不过,你真的只凭这一句话就相信其所说属实吗?主板,究竟怎样才算是“好”,这要从两个方面谈起:芯片组性能以及主板做工。我们经常会陷入的误区是,主板芯片组好,主板必然会好;或者是主板电容高级,主板一定就高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认识主板 从这里开始

主板,主板,认识它自然需要从“板”开始说起。主板的基础就是这个板子,缩写为PCB,即Printed circuit board,意为印刷电路板,是电子元件的支撑基础,在这其中有金属导体作为连接电子元器件的线路。


什么是PCB?

在没有印刷电路板之前,所有的电子元件都是靠导电线(铜丝)连接成完整的线路,现在,印刷电路板已经成了近乎唯一的选择。这种印刷电路板一般是以玻璃纤维以及环氧树脂组成的绝缘预沉浸材料,再加上铜箔(导电)制作而成的。如何判断印刷电路板的好坏,其实是主板做工优劣与否的关键——这要比单纯的数电容明智多了。

这里也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设计,第二个部分是制作材料。所谓设计,主要指版图设计,如需要什么内部的元件、金属连线材质、通孔和外部链接布局(电磁干扰、散热)等,一个优秀的设计不仅可以有效把控生产成本,还能拥有良好的电路性能以及散热性能。

一般来说,主板的PCB主要分成几个部分,线路与图面(Pattern)、介电层(Dielectric)、过孔(via)、防焊油墨(Solder resistant)、丝印(Silk screen)、表面处理(Surface Finish)。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工艺,才能成为一块合格的PCB。

我们以一块4层PCB的主板为例,最外正反两面的两层叫做信号层,第二层是接地层,第三层为电源层。6层PCB则可以根据设计需要,或是增加信号层,或是增加接地层、电源层。理论上PCB层数越多,布线越方便,电磁干扰等的性能也越好。但是结合单板的总厚度,刚性要求以及成本,总层数不可能无限的加大,这个权衡的过程硬件需要掌握。

当然,一般对电脑主板来说,入门及中端产品多为4层PCB主板,高端产品为6层、也有部分采用8层PCB设计的;注意,所有ITX主板因为尺寸限制,必须增加PCB层数以容纳足够的电路设计,因此绝大多数都是6层PCB的产品。板层越多,电气性能越好,但是费工费料;板层越少,就更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信号干扰等等问题,也很考究设计实力。


走线设计是重点

既然说到设计,就不得不提走线设计这个事情了。一款优秀的主板如何体现优良?走线十分关键。多层PCB板大大增加了可布线的面积,有助于降低布线密度从而提高稳定性,但更为重要的事情是,走线是否合理也至关重要。

从PCH芯片出发,芯片到CPU、内存、PCI-E插槽的距离多是相等的,也就是“时钟线等长”,如果PCB上的走线长短不一,理论上会影响性能甚至导致电脑工作不够稳定。例如内存插槽,如何能让DIMM1和DIMM2,甚至加上DIMM3、DIMM4之间的线距等长,这就非常考究设计师的设计能力了。

通常,我们将这种走线设计称之为“蛇形走线”——你可以观察一下自家电脑的主板,PCB上的走线并不是规则的线条,而是蜿蜒曲折的。具体说,这些走线转弯角度不应小于135度,而且过孔应(via)尽量减少,因为每一个过孔相当于两个90度的直角,转弯角度过小的走线和过孔在高频电路中相当于电感元件,CPU到PCH附近的布线应该平滑均匀,排列整齐,过孔少。而且这些线路多以200MHz左右的频率“高速通行”,他们对线路的长度十分敏感,如果不等长势必造成信号不同步,信号不同步自然会对稳定性甚至性能造成影响。另外一点就是,蛇形走线的好处还可以减少电磁辐射对主板其他部件以及人体的影响,因为高速且单调的数字信号也会干扰主板上模拟器件的工作。

但是,蛇形走线也不是越多、越繁复越好,过多过密的布线会让主板不堪重负,布局稀疏不均,反而对主板的稳定运行造成负面影响。观察一款主板的走线设计是否优秀,如果单纯从肉眼判断其实并不科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它是否均匀布局,线路规划是否清晰来初步判断主板的优劣。

除了这些,在主板上还有很多小细节可以判断主板的优劣,而这些又是主板介绍页面上不会告诉你的事情——毕竟主板厂商在宣传自家产品时,除了芯片组性能、功能性设计以及做工用料之外,其他方面没有办法告诉用户。


丝印字迹

所谓丝印,就是印刷在PCB上的文字内容,用来指示元器件的位置或者功能,诸如开关机前面板跳线,SATA、内存接口等。一般来说丝印为白色(无论PCB的颜色是什么),好的丝印字体字迹都很清晰,即便元件密集也十分有序(例如小巧的ITX规格主板),而劣质主板在这方面能省则省,字迹不清晰就算了,很多地方也不清楚标识。除此之外,一些贴片元件的标识位也多有丝印字迹,为的是方便维修人员查看,劣质主板或者山寨主板根本不考虑这方面的需求,往往是寥寥草草。


补油痕迹

所谓补油,其实是一种补救工艺,在制作过程中,PCB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覆铜层裸露,这就需要使用补油工艺来“修补”,但是它并不容易看出来,一些劣质主板往往才会采用这种PCB。如何分辨主板是否补过油呢?其实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使用强光照射主板PCB部分,看是否色泽一致,如果差异较大,多半是经过补油处理的,无论是黑色还是其他颜色的PCB,这种方法都可以观察得出来。

另外,质地优良的PCB除了走线部分会有些微凸起,但是在主板PCB的其他地方都应该是平整而且光滑的,如果你看到一款主板“油光锃亮”,且有些许的不平整,证明这块主板的PCB生产工艺并不精良,并不推荐选择。


生产工艺不可忽略

除了以上的问题,还有两个是值得观察的。第一是焊盘的平整度,一般来说,主板的元器件焊接都是依靠表面贴装技术(SMT)和回流焊接来“安装”的,当然,如果个别元器件有轻微的位移并不要紧,精确度不是要求一丝不苟。但是,回流焊接的元器件并不是“焊点饱满”来判断它的优劣,相反,一个生产工艺优良的主板,其元器件的焊接呈现给视觉观感的体验是焊点极薄,但是又恰到好处,没有焊锡的淤积,这才是生产工艺优良的体现。


元件用料看这里

主板的电路元器件的用料、主板本身的用料多寡,确实可以某种程度上判断主板是否上乘优良。距离来说,很多主板都存在空焊的情况。厂商有时候为了节省成本,在近似型号的主板上会统一使用一个PCB版型,低价或者入门级的主板,必然在主板元器件上有所减少,如功能性的接口,等等,我们将其称之为空焊。这种类型的空焊,只是针对功能性的减法作为,主板的做工未必就是不佳,这一定要有所了解。


但是,如果发现电阻、电容位的元器件空焊,那么就要格外留心了。例如有些主板为了节省成本,会减少压敏电阻的使用——要知道,压敏电阻的作用主要就是提供过压保护。只要在这条“线路”上工作的元器件工作在正常的电压值范围内,压敏电阻的阻值不会有变化。一旦电流发生变化或者电压剧烈波动,压敏电阻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阻值,第一时间保护重要的电子元器件和芯片,说穿了,压敏电阻的作用非常像我们常见的保险丝,只不过它设计得更为精密。压敏电阻别看小巧,但确实是判断一款主板用料是否上乘的一个观察点。


接插件的牢固程度

接插件的牢固程度也是我们判断一款主板好坏的重要因素,可别忽略掉这一点。很多杂牌或山寨主板,使用劣质接插件,时间久了很容易松动不说,接插件的触点部位还可能因为氧化等问题造成接触不良。你不知道的是,根据主板产商对返厂维修产品的统计,大约有60%以上的故障都是由于接插件问题引起的,诸如芯片、电子元器件损坏的问题并不是主要维修原因!

品质优良的主板接插件,多选用LOTES、FOXCONN、TEKCON、AMP等著名主板接插件供应商的产品,品质过硬毫无问题。而杂牌、山寨主板使用的接插件多是不知名小厂的产品,他们的接插件产品ABS塑料材质的硬度、延展性都不好,而且金属触点、弹片质量也不佳,时间久了或者多次插拔很容易造成接触不良甚至变形的问题,这样很容易损坏其他硬件,或是造成系统故障——你肯定看到过有的主板因为内存接触不良无法正常开机的情况,这种问题多半就是因为内存DIMM插槽插拔多了以后造成的,根本症结还是在接插件的用料上。


可能有人会说,接插件成本并不贵,为什么有的主板厂商还要冒险使用更为劣质的接插件呢?因为在批量生产中,数量的累积实际非常可观,0.x元的成本再乘以生产基数后就变得相当可观——本着“又不是不能用”的心态,山寨、杂牌主板生产厂商肯定会逐利而为。


质量优良的主板,甚至会通过加强部分接插件来提升产品质量,例如不少主板都会提供加强PCI-E插槽设计,通过更牢固的金属框架支撑为PCI-E接口加固,显然这要比只是使用ABS塑料材质制造的PCI-E接口结实不少。


另外注意一点,不要以芯片组来判断主板的好坏,这都是上游厂商Intel、AMD提供的芯片功能,根本不是主板自身质量优劣的判断,芯片组只能用来判断主板的功能性,而非质量。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数供电模组——智趣东西认为,在非超频主板(或者没有超频需求)上过分强调供电电路设计毫无意义,现如今的主板在基础供电设计上几乎都没有难度,只是依照主板的市场定位来区分设计。因此单纯的数供电模组,越多越好这样的判断标准并不适用。


来源:智趣东西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7738524373095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