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损耗对比
1. 损耗类型
PCB损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介质损耗:在电场作用下,绝缘材料由于介电传导和极化滞后而产生能量损失。部分信号的能量被PCB的基板吸收,类似于食物在微波炉中吸收电磁波。
- 导体损耗:当交流电流过导体时,会产生趋肤效应,使电流集中在导体表面附近的薄层上。高频电流的趋肤效应更严重,通常沿着导体表面流动,减少了有效截面积,增加了电阻。此外,铜箔的表面不是完全光滑的,细微的不规则增加了电流路径长度,进一步增加了串联电阻并导致额外的损耗。
- 辐射损耗:任何电线都可以等效作为天线,辐射一部分能量并导致信号衰减。
2. 影响损耗的因素
- 材料选择:
- 基板材料:不同基板材料的介电常数(Dk)和损耗正切(Df)不同。一般来说,Dk和Df越低,插入损耗越小。例如,FR-4的介电常数为4.2-4.8,损耗正切为0.014-0.02,而Teflon的介电常数为2.55-2.94,损耗正切为0.001。
- 铜箔类型:采用低粗糙度铜箔能显著降低信号传输损耗。例如,搭配HVLP铜箔时损耗值比HTE铜箔小12~16%,比RTF铜箔损耗值小4~12%。
- 玻纤布类型:与E-glass相比,采用NE-glass后损耗值可降低4%~22%,且信号传输频率越高,NE-glass对损耗性能的改善越明显。
- 阻焊油墨:覆盖阻焊油墨后外层线路损耗值增大约50%~70%,且信号频率越大,阻焊油墨对损耗的影响越大。与常规阻焊油墨相比,采用低损耗油墨可使外层线路的损耗值降低10%~20%左右。
- 工艺选择:
- 背钻设计:通过背钻减少过孔的残桩长度,可以显著减少信号反射对于损耗测试的干扰,改善内层线路的损耗性能。
- 表面处理工艺: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对PCB损耗影响不同。沉金工艺后损耗值最大,沉银工艺最小。在10 GHz和20 GHz时,沉金处理后损耗值分别增加19.32%和25.07%,而沉银处理后损耗值分别增加2.12%和0.96%。
- 设计优化:
- 缩短走线长度:PCB的走线长度越短,插入损耗越小。
- 减少过孔数量:减少过孔数量可以减少信号反射和损耗。
3. 测量方法
- 频域法: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VNA)测量传输线的S参数,直接读取插入损耗值。频域法测量准确度的差异主要来自校准方式,常见的校准方式包括SLOT、Multi-Line TRL和Ecal。
- 时域法:使用时域反射计(TDR)或时域传输计(TDT)测量信号在传输线中的传播特性。
4. 实验对比
- 材料对比:
- FR-4 vs Teflon:Teflon材质的PCB板的插入损耗低于FR-4材料。例如,在3GHz频率下,FR-4材料的插入损耗为1.4dB,而Teflon材料的插入损耗更低。
- 不同等级材料:按损耗因子的高低,基板材料可分为五个等级:Standard Loss(Df:0.015-0.020)、Mid Loss(Df:0.010-0.015)、Low Loss(Df:0.0065-0.01)、Very Low Loss(Df:0.003-0.0065)和Ultra Low Loss(Df:<0.003)。Df越小,介质损耗就越少。
- 工艺对比:
- 铜箔粗糙度:采用低粗糙度药水处理后的损耗值比传统粗化药水低5%左右,且PCB的可靠性满足要求。
- 表面处理工艺:沉银工艺对微带线损耗影响最小,而沉金工艺对微带线的信号损耗影响最大。
5. 结论
高速PCB材料的选择以及加工制作工艺对信号损耗特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选择合适等级的材料,合理搭配铜箔、玻纤布类型、阻焊油墨等,并对加工工艺进行优选,可以获得电性能符合要求的PCB。具体结论如下:- 基板材料的选择对PCB的损耗影响极大,在不同传输频率下,不同等级材料之间的插入损耗值差异在15~30%左右。
- 采用低粗糙度铜箔能显著降低信号传输损耗。
- 与E-glass相比,采用NE-glass后损耗值可降低4%~22%,且信号传输频率越高,NE-glass对损耗性能的改善越明显。
- 覆盖阻焊油墨后外层线路损耗值增大约50%~70%,且信号频率越大,阻焊油墨对损耗的影响越大。与常规阻焊油墨相比,采用低损耗油墨可使外层线路的损耗值降低10%~20%左右。
- 采用低粗糙度药水处理后的损耗值比传统粗化药水低5%左右,且PCB的可靠性满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