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把电烙铁 我是一位退休的计算机高级工程师,曾经和乔布斯,比尔盖茨这些大师们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国度为计算机事业努力过,作为搞硬件开发和维修的工程师,电烙铁是必备的工具,随着技术的发展,用过的的工具也越来越好,有恒温调温的,防静电的,手动、自动吸锡的,微型的,还有室外气体加热的等等。不过我用的第一把电烙铁还是父亲在文革初期当“走资派”时为我亲手制作的,遗憾的是没有保留至今也没有留下一幅照片。
时间退回到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文革时期, 大多数同学去了东北建设兵团后,我因手疾没被批准,失去了火热的集体,没了学校,没有工作,成了社会的闲散劳力。后来学校又来了通知,我被哈尔滨郊区的农场批准了,还发给我一个注销户口的证明,当时我就很不乐意了,既然好地方不批准,坏地方就不论条件了吗。我坚持去问问招人来的干部,见到面后我伸出双手,问问可以从事农业劳动吗,对方担心增加当地负担,就直摇头,最后我又被拒绝了。这样我作为不合格的病残知青转到了街道。后来掀起了强迫动员下乡的高潮,街道、学校、父母单位来到尚未下乡的知青家中软磨硬泡,没日没宿地车轮大战,直至同意销户口为止。另外条件放松,地点也灵活了些,回乡下老家,到哥姐下乡的地方都行。至于我的情况不同,不是不愿去,而是不能去,所以没有作为动员对象,我手脚的皮肤不能长期接触脏水,并且右手发育变形,是显而易见的,那时有句话叫“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两只健全的手才是劳动的前提。所以先天的发育缺陷救了我,没能经历上山下乡的蹉跎岁月,但也很不光彩,成了见不得人的逃兵。当时社会上的年轻人都明显地减少了,不是上山下乡就是躲起来了。
我一时没了方向,不知如何打发青春好时光,要等多久,几年还是一辈子?这时妈妈及时为我转移了兴趣,找到一个努力方向。当时社会上一些知识分子因为荒废了业务,没有技术可搞,无所事事,就搞起了业余制作,其中以组装半导体收音机最为时髦。妈妈单位就有一部分人成了电子迷,买零件,自制线路版,一台四管半导体收音机,如果自己安装仅需一二十元,比买一台便宜一倍。所以妈妈就给我买了一套散件,教我学习组装。半导体在当时是个高档家电,高科技产品。学习无线电技术还需要很多综合知识,大学毕业生都未必能掌握,况且当时元器件非常昂贵,一只晶体管要三元,相当于一位正式职工月工资的十分之一。另外还需要很多设备,电烙铁、万用表,还有钻孔器等等许多必要工具,还要看懂很多相关技术书籍、杂志、电路图。光有空闲时间远远不够,还要有资金的支持、钻研精神和高手的帮助。我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这也是我从小对玩具、航模以及土木建设等实践手工劳动的新台阶。面对这些神奇的元器件,我欣喜若狂,仔细研究,反复端详、对照,恨不能一天就能安装好,马上就能掌握。
文革时期,我们家里的生活条件虽然已不再是捉襟见肘,但也谈不上富裕,大的投入是没有条件的,那时家中没有任何存款,生活费用要有计划。有时来了客人,招待过度还会造成生活拮据,需要借钱周济。所以对于我学习半导体技术的想法是好的,但真正做起来是要靠勇气和气魄的。置办上述必要的工具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要有持久的积累、攒钱来慢慢实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这对于知识分子的爸妈是责无旁贷、乐意为之的新鲜事物。触类旁通又动手能力极强的爸爸和妈妈伸出了援助之手。制作半导体收音机首先要有基本的工具,而这些必要工具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就像原始人从石器到机器的演变,先制作工具,后用工具做产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
首先我们从一把电烙铁开始。爸爸找了一段水管,打磨干净,又找到一个木铲手柄,从工厂下脚料中找到一截紫铜棒,买来成品的电烙铁芯,还有电源线,插头,经过一个晚上的加工,一把崭新的电烙铁在我家的小作坊里诞生了。小心地插上电门,不一会儿,外面的铁管变了颜色,冒着一丝青烟,接着紫铜烙铁头可以化锡了,我太兴奋了,大呼乌拉,爸爸太神奇了,简直是万能的天才。
第二天清晨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安装。事先早已熟悉了电阻、电容和晶体管的标称,什么R1-R10,C1-C7,Q1-Q4 等的位置和插孔,好在安装电路图的标示非常清楚明白,对号入座,将元器件插入相对应的孔中,再将反面的印刷电路板上的焊点逐个焊牢,切断多余的部分。经过一天的摸索研究,检查无误,可以接上电池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当我打开电位器,小喇叭里发出丝丝的轻微的响声,但没有信号!如何调谐,检查都无用,看来没有一次就能成功的。后来发现新安装的电池很快变软,用小灯泡显示,表明电池快耗光了。我百思不得其解,没有其它的检测手段,很难分析查找原因。周日,妈妈从工厂里的实验室里借来万能表,又教会我如何使用。一点一点地测量,最后发现了奇怪的现象,本来两条电路没有连在一起,可还是存在一个电阻值,还不太稳定。妈妈是个化学工程师,帮助分析了好久,最后结论是电路板上有酸性溶剂污染。原来我在焊接过程中用了一些平时修脸盆用的镪水焊料,这种酸性焊剂受潮后周围的绝缘体就导电了,所以存在不稳定的电阻,所以电路有短路的问题,所以电池很快耗尽,哎呀!那么多的道理一下子都弄明白了。经过重新清洗,晾干,使用松香类的中性焊剂,又重新焊接一遍,还发现了几个错误,最终我的第一台自制半导体成功了。接着,爸爸和妈妈又合作为我设计、制作了一台万能表,这在当年可以堪称奇迹。爸爸从废旧物品摊上购来一个微安电流表和一个多档转换波段开关(必须的),在妈妈的实验室里测得表头的内阻,随后又开始了复杂的计算。当时万用表可算是高精尖了,运用欧姆定律(这些当时我还不懂),串并联公式,根据表头内阻的常数,分别计算电压、电流、电阻档的分压、分流电阻,每个电阻值都要精确到四位数,所以计算量庞大,妈妈就在单位用手摇计算机来算乘除法,光是计算就用了一周时间,后来还制作了部分线绕电阻,有的电阻找不到,爸爸就用串联、并联、串并联等方法巧妙组合而成。爸爸还手工制作了小木盒作为万能表壳,用彩色绘图笔在面板上仔细写下各种刻度、量程,最后把两只用过的红蓝圆珠笔芯改成了测试表笔,这样一台上百元价值的万能表又在爸爸手中诞生,并且非常实用。这些看似简单,其实就是因陋就简,费劲脑汁的发明创作成果和实践过程,对我的启蒙教育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如今我们的物质条件富足,资金充裕,社会分工详细,无需工具制作的必要过程了,但也同时丧失了自己动手的宝贵机会,对于身边现代的物件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食品到电器,从材料到成品都是拿来就用,有人说人越来越聪明了,可我感觉人越来越笨了,一旦失去了基本的生活条件,万一落入鲁滨逊生活过的孤岛,很多人会无法活下去,而我们这些老人的适应性可能更强些。我的少年成长经历包括后来追随电脑时代的演变发展对于物质世界认知很有益处。后来我又开始了从五管到八管超外差中短波收音机的实践,同时还承担了全居民大院,乃至所有亲朋好友的半导体收音机修理、制作工作,有点小名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