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讲一讲我工作中曾经纠结的一些事情,希望大家有所共鸣。
不知不觉我的电子硬件工程师生涯满了七年。一路走来普普通通,波澜不惊,丝毫不起眼,但是也养活了自己和家人。我不能像牛人大咖一样自信满满地传授硬件工程师的经验,但是大约知道硬件工程师会遇到的那些纠结或者说吐槽,这些纠结是我遇到过的或是听到过的,我也不一定处理的好,但是至少我可以讲述一些思路,供大家探讨。一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已经不再有这些纠结和问题,但对于应届毕业生或许有一定的用处,对于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同学只当是共勉。
行业选择
人为了活着必须工作,所谓的工作只不过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相互协作的产物,而人类的协作千头万绪,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行业,因此如何选择一个行业,便成了一门学问,自古以来人们都一直很头疼。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不过是安慰人的,就算是真的,状元也只是极少数人。“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有时就算选对了一个行业,也难保就是金饭碗,如今行业瞬息万变,从朝阳到夕阳就几年的光景。即便曾经如日中天的行业也可能说倒就倒。
行业选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特别是对于应届毕业生,有可能一步错步步错,特别是对于硬件工程师尤为重要,也许软件工程师对行业不十分敏感,从一个行业跳到另一个行业差别不大,但是硬件工程师则不同,技能的兼顾面相对狭窄,而且需要多年的积累。但是谁又能选择一次性就能选中一个非常好的行业呢?可能极少一部分天赋很高的人在读书的时候就对某个行业有极高的兴趣及预见性,还有一部分人家庭渊源深厚,即使自己不怎么操心也有人帮忙操心。除此之外大多数人在刚毕业的时候,都是误打误撞,我本人就有极深的体会,也许从网络及各种媒体能了解一些,从师兄师姐,亲戚朋友那里了解一些,但都是道听途说,纸上谈兵。一个行业只有真正做进去了才会有体会。很明显行业是否景气受到技术成熟度、市场认可度、国家政策甚至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即使一些在某些行业浸淫很多年的大佬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更遑论我们这些普通的工程师。
作为硬件工程师,我认为只能做到两点。
一是不轻易换行,在一个行业里沉下心干个三五年,说不定就会有收获,不能因为行业一时的不景气或是个人没有受到重视就成天想着跳槽,跳到其他的行业说不定是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在一个行业里专心的干即便得不到自己想得到的,时间长了技术与人脉总会有积累,一些看不清的问题也会逐渐看清,相反在不同的行业不停切换,人很累,而且也都浅尝辄止,老板也不喜欢,刚毕业的几年也许无所谓,等到了一定年纪,家庭事务多,脑子和身体都不如刚毕业的时候,就会切身体会到得不偿失。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二是要时刻准备着换行,不可否认有些行业真的到了被新技术取代的时候,或者是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景气,我们必须私下做好准备,保证想走的时候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话说工程师是靠技术吃饭的,而技术是有一定共性的,可以在不同行业间迁移,收音机和电视机日益成为夕阳产业,但是上面用到的无线射频技术却没有过时,如今大热的无人机遥控就要用到。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频点及应用场景稍有变化,收音机射频工程师在业余研究下无人机遥控应该不是难事。
这是早几年的图,但是规律和排名应该没有大变化。
企业性质的选择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只有一种企业那就是私企。但是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前也只有一种企业,那就是国企,人们以进入国企为荣,但是如今,央企、地方国企,央企子公司,国资控股、国资参股、混合所有制、外企,私企等等不绝于耳。不管什么企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浮云,芸芸众生只不过是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养活自己而已,其实什么性质的公司,对于个人而言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但是因为有了不同,小伙伴们也忍不住比较一番,我本身亲身经历了一些公司,我的好基友小C是个不甘平凡、追求上进但又静不下心来的人,毕业后的七八年内把我国的各种企业试验了个遍。 目前在一家私企上班,一天他闷闷不乐地找我出来喝点小酒,我问他怎么评价这么多年工作过的各种企业,顿时他的话仿佛决堤的洪水喷涌而出。
提起国企,他说国企是他所呆过的企业中同事学历最高,毕业学校都还不错的,好点的国企都明确要求985和211学校毕业,一些职位明确要求硕士或博士,而且基本都是招应届生,社招的较少。国企的待遇中等偏上,稳定性不错,这些年面临着外企和私企的竞争,也有一定量的加班。晋升受到学校、学历等的影响大一些,当然还有一些大家传说中的关系。提起国企的关系,小C有些激动,说国企承担了国家重要行业,但是制度跟不上来,人治的色彩比较浓,效率低下,而且效益好坏都有国家兜底,领导最关心的不一定是经济效益,让他这个有些愤青的人恨铁不成钢。不过最后他说国企毕竟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中央的反腐值得期待,而且包括股权激励的各种改革也进行,还是有前途的。
接着说到了外企,他说外企这些年的光环不似早年牛逼哄哄,外企招聘时喜欢搞的那些高大上的排场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非专业的智力测验也被国内的不少企业学去,没有多少新鲜感,不过外企招聘不怎么看专业却是事实,因为外企的培训制度完善,也爱招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外企因为市场布局的早,还掌握着核心技术,再加上成熟的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还是很有竞争力的。特别是一些欧美的外企待遇略高于国企,而且工作强度也不大,基本上朝九晚五。谈到晋升,小C苦笑着说,基本上和国企差不多,高端职位都被老外占去,而且外企近来的扩张也不如早年迅猛,基本上没什么坑,更严重的是外企在业务不好的时候会裁人。但总体来说想过点小资产阶级生活的人来说是很不错的选择。
最后说起了私企,小C又激动了一把,他说这些年国家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私企,不过私企两极分化严重,知名的比如华为,知名度差一点的如步步高,还有互联网的BAT,薪酬基本上到达了行业的顶端,各种规章制度也非常完善,对各种歪门邪道管控较严,基本上能够做到按贡献获得对应的报酬和晋升。当然随着而来的就是加班多,竞争激烈,需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招聘要求也高,对有追求和渴望money的屌丝来说来说是不错的选择。然而绝大部分私企,特别是小私企的待遇不高,企业本身的生存压力大,这年头投资办厂不如炒房,利润率低,自然员工收入也就一般。
在吐槽完感受后,补充了一句,说其实当工程师在哪里都一样,就像穿鞋子一样,合脚就行。
大公司与小公司的选择
1987年的华为只是任正非带领几个人创立的小作坊,成立之初几个负责技术的工程师不论大小事务什么都做。如今的华为已成了分工严密的全球巨无霸,里面的绝大部分工程师都是流程上的一颗螺丝钉,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只用了不到三十年的实践。其实世界上也本无大小公司之分,只是阶段不同而已。然而对于工程师来说却是有一个现实的考虑,也是工程师伙伴们议论和纠结的焦点。
小公司毫无疑问成长性强,未来机会多,用句土话说就是有升官发财的机会,八几年的时候如果有机会跟着任正非干,如今的身价不言而喻,不说远的,话说几年前如果命运垂青跟着大疆的汪滔干,如今不一定能大富大贵,但至少也可以荣升货真价实的中产阶级了。而当时同时代的工程师之间又有多少的差异呢。相反大公司里的坑都被占满了,升官发财的机会自然少了,要想当将军就需要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当然还要靠一点运气,因此也成就了所谓的杜拉拉升职记这样的职场小说。当然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小公司可能没长大就倒在成长的路上,特别是一些跟风创立的小公司,最容易倒掉,而且大部分的小公司可能永远也长不大,挣扎在生死线上,能长成大树或在某一细分领域独领风骚的可能10%不到。而在大公司虽然难以当将军,但是可以保个安稳。当然这都是相对的,大公司也不能高枕无忧,话说诺基亚这么大的块头,说没就没有了,高通、思科也裁员。
小公司管理灵活,没有成文成册的条文,只要员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就行,不在乎员工用什么方法,员工有什么新想法可能会被立即重视起来。大公司里则规矩多起来了,有时一件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却要执行几个流程,几个领导审批,让人着急也没办法,这也为推诿扯皮创造了条件,也产生了所谓的“大公司病”,不少大公司的工程师一定私底下骂过公司繁文缛节的流程。但是话从两头说,小公司管理灵活,则必然带来管理的不规范,甚至公司领导的个人独断专行及凭个人意志瞎指挥。大公司繁文缛节多,却带来了管理的规范,做事情的过程被清晰地记录。有的人喜欢自由,且新奇的想法多,也许在小公司更合适,相反如果只是想老老实实做点事,可能大公司更合适一些。
单纯从技术的角度说,小公司对人员的要求较高且全面,拿硬件工程师来说,从方案设计、器件选型、原理图设计与仿真,PCBLAYOUT,到产品生产及售后技术支持都要管,工作的时候压力自然大,但另一面对人的锻炼也是全面的。而大公司所有的工作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按部就班,而且分工细致,同样以硬件工程师为例,原理图设计一波人,PCB又是另外的人,测试及转产的也有专门的人,这样工作起来人会轻松很多,但是个人的技能锻炼比较单一。如果一个工程师从小公司跳到大公司技术上的压力会相对小一些,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工程师想从大公司跳到小公司做技术可能还真不适应,失去了大公司的平台,一切从头来难度自然会增加许多,当然在大公司干过,视野开阔,流程熟悉,在小公司转型做管理也许不错。
搞硬件到底有没有技术含量?
硬件工程师无疑是个技术工种,最能引以为豪也是自己的技术水平,但是提起技术二字,许多工程师一定会哈哈一笑,所谓的技术是什么?常听工作几年的硬件工程师们说道这样一句话,“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硬件工程师的技术含量越来越低了。”记得我曾经也说过这样的话,而恰好被公司里的一位老工程师听到了,他很平静的问我,“公司附近的几个热干面馆哪个好吃?”我想了想说道,“左边的那家最好吃,每天排长队,右边的那家次之,后边的那家因为调料放的重,开始吃的几次还可以, 吃长了就让人反感,如今是生意最不好的。”老工程师笑了,说道,“那你说做热干面简不简单,这附近的几家面馆都存在好几年的时间,为什么有人做的好吃,有人做的不好吃。”我顿时有所悟,从此以后有人在我面前说硬件工程师越来越没技术含量的时候,我就拿热干面的例子来反驳。其实所谓硬件工程师越来越没技术含量的论调是个不攻自破的伪命题。首先芯片的集成度高,相应地PCB的面积也会做小,进而带来系统设计的各种问题,要想做好做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次出于成本考虑不是所有的器件都会集成到芯片里,即使强行集成也会减少通用性。最后即便一块芯片把电源、模拟、数字、射频全集成了,那么这个集成的过程也必然会用到硬件工程师长久积累的经验,当然这一天还会很遥远,面粉扔进锅里一晚香喷喷的热干面就放在眼前还很遥远的。
另外因为分工的不同,小伙伴们都不自觉地议论哪个职位有技术含量,比如研发、测试、中试,一般认为研发的技术含量高点,测试差点,中试再差点,经常听到一些刚毕业的应届生很自信地说,“我要搞研发,不搞测试,测试适合想稳定的女孩子去做,中试的事一个中专生就可以完成。”其实我当初也是这样想的,确实也有一些做研发的小伙伴似乎对做中试的很傲慢。
小伙伴们这样想必然有一定的理由,其实也是有着自己的小算盘,话说做研发与大学学习最接近,可以做到学有所用,对产品的了解也最为透彻,自然对产品的发言权大一些,相应地被新人替代的可能性小一些,即便被替换也要一个过程。另外是研发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将来跳槽也容易。而测试则只是要对产品性能参数,协议总体的了解,不需要知道产品的具体原理。而中试则是在测试的基础上对产品的进一步缩减,只关注量产时的一些性能,大部分工作只是在统计产品的指标分布区间,发现了问题则向研发反馈,自己想解决也解决不了,时间长了技术慢慢遗忘,感觉自己脱离现在岗位后干不了什么,人就像废了似的,找个新人过来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替代自己的位置。
其实职位的分工只是产品在不同阶段的需要而已,本没有区别,应该是平等的。这种理念在外企和一些优秀的公司里面执行较好,对应的职位重要性及小伙伴们最关心的待遇是大致平等的。说明了人家确实管理先进,话说产品若真的大批量出货,又要保证质量,中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一些小公司及国企里则不尽如人意,有时让某个人去搞中试其实是领导觉得这个人技术水平不行,该去干干打杂的事情。因此技术含量的高低其实与公司氛围也有一定的关系。
小伙伴们在意的技术含量其实是个人的前途问题,当然了若真论有钱途的职位,恐怕也不是搞什么研发,搞什么能赚钱,小伙伴们应该也都懂。
“是金子总能发光”,工程师,甭纠结。
文/红薯
来源:硬件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