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中国证监会网站上挂出富士康股份的招股说明书,富士康的上市计划正在加速。根据公司招股书,富士康整合的资产,年营收能力达到3500亿元,若A股上市成功,有望市值达到5000亿元,公司市值上将一举超过阿里腾讯,跻身世界前五。
富士康的股权构成
印象中,富士康与台湾首富郭台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在A股上市的实体,并无老板郭台铭的身影。
在招股书中,富士康公布了在第二次增加注册资本之后的股权结构(前六大股东控股详情):
第一大股东为中坚科技持股72.93亿股,占比为41.14%,这是一家由鸿海精密间接持有其100%股份的投资型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注册资本在申请A股上市的时候突然增加,让人怀疑,是鸿海集团想依托大陆子公司对公司的资产进行战略转移。
台湾投审会官员透露,最大股东的中坚科技100%属于鸿海精密,鸿海精密承诺未来持有富士康至少85%股权,仅释放10%股权给陆资。由于鸿海精密不存在实控人,所以富士康也不存在实控人。当然,鸿海精密创始人、台湾首富郭台铭的影响力是无以复加的。
据富士康的招股书显示,在富士康的业务中,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和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三方面的收入就已经达到了90%以上,通信网络设备业务(及传统业务)在2017年度的占比达到了60.75%,同比上涨了6.42%;而其一直宣称的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业务仅占0.27%。
而对IPO的子公司募集的资金,似乎表明了富士康希望能撕去外界一直贴给自己的,传统的代加工的工厂的标签,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科技公司。
但由于身处无核心技术的下游制造业,利润十分的微薄。2017年富士康毛利为359亿元,毛利率为10.14%。
表面上看,富士康与我们熟知的欧非科技等产业链下游公司,似乎并无不同。其实则不然,富士康的IPO招股书里“雷”还不少。
富士康IPO能过吗?
从两个层面上考虑,第一成立时间未满三年;第二身披多条行政处罚。
此次富士康给自己换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做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3月,至今未满三年;证券法规定,IPO企业的开业时间必须在3年以上,且最近3年连续盈利。不过,市场盛传富士康股份已取得有权部门豁免。其实取得豁免的案例不是没有,但多见于国有企业,如招商证券、中国北车、中国一重等。
事实上,2017年12月,富士康子公司宣布申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消息公布前一周,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的注册资本有1.3亿变更为177亿元,暴涨了136倍。当时市场人士便猜测,富士康已经将部分大陆资产划转至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
另外,除了成立三年时间不满足,富士康身上还有一大推行政处罚,受海关、国家税务及出入境检验检疫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共计15笔。
首发管理办法规定写明了:最近36个月内违反工商、税收、土地、环保、海关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受到行政处罚,且情节严重的,不得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犯了1条就不让上市,何况是15条。所以为富士康的IPO捏了一把汗,有人认为虽有瑕疵,但是这是传递积极的两岸经济关系的好事,能够提高A股的全球影响力,可以宽限。
所以,乐观者认为富士康必然过会,而且速度会非常快。那么让我们畅想一下,富士康成功上市后,又是一番什么样的场景,它在图谋什么?
撕不掉的苹果代工标签
2017年12月,郭台铭在参加《财富》全球论坛时,曾表示其实富士康在二十年前就已经不是只有代工了。但是从富士康披露的招股书中,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便早在20年前就已经不只有代工业务的富士康, 20年来,始终没有被撕下“代工”标签的富士康, 20年后,依然相当依赖代工业务。
通过此次谋求A股上市,郭老板似乎有意识要改变外界对富士康的固有印象,然而从主营业务构成来看,富士康A股上市主体的主要利润仍然来自代工。
如是背景之下,转型真的是迫在眉睫。
2018年1月31日,郭台铭在鸿海精密临时股东会上表示,“外界都认为鸿海是代工厂,把公司跟苹果联系在一起,但鸿海将从硬件转型成软件公司。”
转型靠什么?在强调一遍,靠烧钱。烧钱也许失败,但不烧钱一定失败。远虑近忧之下,本次IPO就显出战略意义来了。
所以,若是IPO成功了,富士康能否借此机会踏上和以往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些尚需要时间和市场的考核。
(来源 功夫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