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工作中,国企、外企、民企供应链管理呈现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企业的成长背景、企业竞争态势、管理成熟度等决定的。
目前的国企,主要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都是地方或中央直属企业,具有相当的规模,他们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在计划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虽然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变革。
但管理上还是遗留很多计划经济的管理痕迹,并且国企还承担着很多社会变革时期的一些特殊任务,尤其是在应对经济危机时,国企在关键时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国企还处在垄断地位,国家还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民企的逐步壮大,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领域向民企开放,准许民企参与竞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企呈现下面的管理特点:
1、 大量采用招标采购,但往往是走形式。
为求公开、公平、公正,很多国企都规定规定要招标。想法非常好,但由于这些国企派生出来的子公司、三产、改制企业等等需要吃饭,因此这些国企或受累于社会稳定、或利益相关,往往招标是有倾斜的招标,如近年频繁出现在报端的武汉地铁招标案、上海静安房地产招标案、广州财政局格力空调招标案。所以,国企招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标企业与招标企业的隶属关系。
2、设采购委员会,或相应的集体决策机制,但往往是领导说了算。
由于国企的人事任免决策机制、由于国企的等级观念、由于国企的管理习惯,虽然有集体决策机制,但往往权责不清,集体负责导致集体不负责,最后还是领导说了算。
这种背景下,很多时候人们研究领导的“心智模式”,要不怎么会有“用人失察”这个说法呢,我们看一下,哪一个任命不是组织部门考察、集体讨论决定的,但为什么被任命的干部出了问题,就说是主要领导用人视察呢。所以,国企的事还是主要领导说了算,供应链上的事,跟领导个体的管理风格、学识水平、职业道德有很大关系。
3、组织架构矩阵式,但职能条线和业务条线指挥链不明确。
现在存在的国企,都是非常大型的企业,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都有很多分子公司,或由于客气、或由于推诿、或由于干部考核权限、或大家不习惯矩阵式管理,往往形式上有矩阵式组织架构,但往往失灵,没有信息共享、权责不明,没有操作平台,还是“人治”。缺乏管理共识、缺乏适应矩阵式管理的系统有效的流程。国企,流程意识较弱,事情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此事的人的能力和“情商”。取决于人与人的关系。
当然,外企、民企也有类似的问题,但外企,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成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他们都具有非常成熟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流程,流程意识已经成为发展的基因。供应商选择评估有完整的流程体系。
从评估的标准、选择的策略,从供应商数据库的建立,但供应商的进入、淘汰、提升、发展都有完整的路程,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人的因素。管理信息化。从预算管理、采购申请、供应商选择及绩效考评,到价格的确认、下单及材料入库,都是信息化管理,企业有成熟的ERP系统、甚至SRM(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
矩阵式管理条线清晰,虽然有多个上级,但总体权责清晰,因此,虽然沟通层级、沟通环节多些,沟通慢些,但还是畅通有效的,并且由于多角度沟通、决定经过了充分协商讨论达成了共识,所以,决策也比较科学、也容易推进。通过强大的审计保证流程的运转。在这些公司,流程就是纪律、就是“天条”,外企普遍把流程看的非常重,如果违反,处罚非常严厉。
民企,这些企业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基本是“草根”,并且是在非常恶劣的市场环境下生存的,有些像“杂草”,带有随意性,但生命力极其旺盛,生存是其第一法则。这些企业还带有明显的老板文化,因为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家庭作坊或家族式成长起来的,因此,创业者的管理习惯和管理认识就是这个企业的管理文化。这些企业的成长主要是人的因素,因此管理上也主要靠人,所以人之间的信赖关系很重要,从管理决策到职责分工、流程执行都带有很大的“信赖”特点。有流程,但还是老板说了算;有流程,但利益优先;流程虽简单,但也实用。
国企、外企、民企在采购管理上各有特点,不能简单评价其优劣,因为这些特点都符合他们自身的需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随着国企对市场的不断融入,随着民企的发展壮大,随着外企的逐步本土化,这些企业间一定会相互学习,尤其是国企、民企向外企学习,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企业国际化的要求、是自身发展阶段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