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兴起原因
1、政策红利“加持”
在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其中在战略愿景里提出展望2035到2050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更加完善。其中包括:
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2、智能驾驶技术趋势推动
技术的变革,带来千行百业的变迁,百年未变的汽车产业,得益于5G、AIoT、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正在迎来商业模式的重构,传统的“硬件实力至上”演变为如今如火如荼的“软件定义汽车”。随着汽车智能化、车联网、安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智能驾驶/自动驾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汽车音响空调电子显示屏到安全系统、娱乐信息系统、车内网络、动力系统等汽车关键零部件供应商、汽车电子解决方案供应商、智能驾驶整车龙头等企业均有望受益。
特斯拉刹车失灵引热议,智能汽车遭质疑?
4月19日上海车展如时召开,而特斯拉展位现场一名女车主身穿“刹车失灵”字样T恤站在车顶维权,引发关注。据最新消息,车顶维权女子被行政拘留5日。特斯拉高管也第一时间就事件作出回应,这一事件也传导至资本市场,特斯拉盘前跌近3%,美股开盘后,特斯拉股价继续下挫,跌幅一度超过6%,总市值一度蒸发4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00亿元)。我们不鼓励不合理、不合法的维权方式,但也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问题。无论是维权女主没撒谎还是特斯拉声称自身数据没问题,智能汽车安全隐患巨大,智慧交通势在必行。
智能汽车未来发展何去何从?
日前,公安部起草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以下称《建议稿》),其中第一百五十五条中,在法律中对智能网联汽车及自动驾驶提出了规范意见,引起业内广泛关注。此次《建议稿》中,首次对自动驾驶汽车测试提出法律规范。要求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在开展道路测试应当在封闭道路、场地内测试合格,取得临时行驶车号牌,并按规定在指定的时间、区域、路线进行。经测试合格的,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准予生产、进口、销售,需要上道路通行的,应当申领机动车号牌。同时,《建议稿》也对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时驾驶员的行为进行规定。要求具有自动驾驶功能且具备人工直接操作模式的汽车,开展道路测试或者上道路通行时,应当实时记录行驶数据;驾驶人应当处于车辆驾驶座位上,监控车辆运行状态及周围环境,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对于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的责任界定划分,也是在立法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所在。
转自:https://www.163.com/dy/article/G8PJTP1I0527LQQ6.html
可见,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是两回事。前者是驾驶位有人,还别打盹,这很难,坐着不动手不动脚,就是两眼别走神,随时动脚动手。想想你能做得到吗?后者应该是没有驾驶坐了吧?智人只要手持遥控器,开门、上车、告知目的地、启程......一路顺风......到点、停车、下车。
前后到底安全不安全,就是要经历一个实实在在的大活人实验过程,所谓“临床”。新生事物没人保证百分之百安全,何况还有使用者和客观环境的不可预计因素。
我以为,制造商要实时向大众告知质量进度信息,比如,月度、季度、年度、汇总的在线使用量、事故量,车辆自身造成事故的缺陷分类如AQL缺陷等级即轻微、一般、严重。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总之让消费者有信心,自愿做为“临床”实验者。
总之,看来伴随着人类减人进行时,人工智能不仅仅在车辆,在各个领域都要应用直到完全取代智人自身,人类更新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