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电源的PCB布局与电路设计同样重要
在设计开关电源时,实装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PCB板的布局设计与电路设计同样重要。如果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PCB的布局不合理,则可能无法发挥出电源IC本来的性能,甚至可能无法正常运行。在开关电源的试制阶段发生的问题很多是由于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PCB布局不当造成的。
PCB布局引发的问题有噪声(包括尖峰和振荡)、调节性能变差、运行不稳定等,尤其是噪声,涉及到近年来的EMC(电磁兼容性)合规性问题。这类问题通常可以通过正确的PCB布局来解决。
本系列文章计划介绍的内容如下:
- ・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电流路径
- ・PCB布局步骤
- ・输入电容器的配置
- ・输出电容器和续流二极管的配置
- ・电感的配置
- ・散热孔的配置
- ・反馈路径的布线
- ・接地
- ・同步整流方式
[size=90%]※具体内容可能会有所变更。
同步整流式升压型DC/DC转换器 BU33UV7NUX的评估板BU33UV7NUX-EVK-101的电路图、PCB布局图、实际的PCB板示例。
※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PCB布局图不包括作为评估板提供的跳线用底座和测试点等。
※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PCB布局图不包括作为评估板提供的跳线用底座和测试点等。
DC/DC转换器的PCB板布局概述
关于DC/DC转换器的设计,电路结构和元器件选型当然非常重要,PCB板布局同样很重要。即使电路图纸和元器件常量正确,如果PCB板布局不当也无法发挥预期性能,甚至无法正常工作。这样说好像很夸张,但事实上“试制了却运行不理想”之类的问题多数是由PCB板布局引起的。
另外,“噪声较多,但暂且动起来了”之类的状态,作为电源可能“暂且”还可以,但因产生的噪声导致系统的S/N下降,甚至发展到无法满足系统规格的问题案例也不在少数。
就PCB板布局引发的问题而言,包括输出噪声(含峰波和振荡)、调节劣化、工作不稳定。很多情况下,这些问题可通过恰当的布局来解决。本章就以下项目进行“恰当的布局”说明。
Figure 3-a. 理想的输入电容器配置
- 降压型转换器工作时的电流路径
- 开关节点的振铃
- 输入电容器和二极管的配置
- 散热孔的配置
- 电感的配置
- 输出电容器的配置
- 反馈路径的布线
- 接地
- 铜箔的电阻和电感
- 导通孔的电阻、电感、容许电流
- 噪声对策:拐角布线、传导、辐射
- 噪声对策:缓冲、Boot电阻、栅极电阻
首先是PCB板布局的要点。请注意这些要点的基础上阅读本章会更容易理解。
PCB布局的要点
- 将输入电容器和二极管在与IC引脚相同的面,尽可能地配置在IC最近处
- 必要时配置散热孔
- 电感可使来自开关节点的辐射噪声最小化,因此,虽然重要程度仅次于输入电容器,也需要配置于IC的附近
- 铜箔图形面积不要过大
- 输出电容器配置于电感附近
- 反馈路径的布线尽量远离电感和二极管等的噪声源
- 拐角布线圆弧状
接下来将介绍考虑布局时的基础–开关电源电路的电流路径。
[size=90%]
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电流路径
不仅局限于升压型DC/DC转换器,在很多产品的PCB布局设计中,了解其电路的电流路径和特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进入具体的布局讲解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电流路径。开关晶体管Q2 ON时的电流路径
下图是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电路示意图,红线表示开关晶体管Q2 ON时通过的主要电流。CIBYPASS是高频去耦电容,通常使用小容量陶瓷电容器。CIN是主要用来稳定的电容器,具有较大的电容量。在开关晶体管Q2导通的瞬间迅速流动的大部分电流来自CIBYPASS,其次来自CIN。在输入电流不是很大时,CIN可以与CIBYPASS合并,作为1个电容器复用。缓和变化的电流来自输入电源。在此期间,电能存储至电感L。开关晶体管Q2 OFF时的电流路径
接下来请看开关晶体管Q2关断时的电流状态(图中红线)。电感L的作用是即使开关晶体管Q2 OFF时也可保持在此之前的电流值。电感L的左端固定为VIN电压,并持续为VOUT提供电流以增加电压,因此VOUT的电压比VIN要高(升压工作)。因此,开关晶体管Q2的ON时间越长,积蓄在电感L中的电能越大,能够输出的功率越大。然而,如果开关晶体管Q2的ON时间不必要地延长,则向输出端供给功率的时间会变少,效率会变差。因此,ON/OFF时间比(占空比)的最大值是设有限制的。在输出电流小的电路中,如果COUT使用具有良好频率特性的陶瓷电容器,则高频去耦电容CBYPASS可以复用。开关晶体管Q2 ON时和OFF时的电流差分
最后来看开关晶体管Q2 ON时和OFF时的电流差分(图中红线)。每当开关晶体管Q2从OFF变为ON、从ON变为OFF时,红线所示路径的电流就会急剧变化。由于该系统的变化非常剧烈而出现含有很多谐波的波形。这种差分系统的布局是PCB布局的关键,需要格外注意。安装PCB板布局的步骤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在进行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安装PCB板布局时的基本思路,即与开关相关的电流路径。本文将在分别进行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PCB板布局的解说之前,先介绍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PCB板布局的整体步骤和要点。
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安装PCB板布局步骤
安装PCB板布局的步骤大致如下。右图为示意图。
- 1. 将输入电容器CIN、CIBYPASS配置在IC的附近。
- 2. 尽量使输出电容器COUT与开关MOSFET的接地环路更小。
- 3. 尽量将输出电容器COUT、续流二极管D2与电感L靠近配置,且要配置在同一面。
- 4. 尤其是电感L的铜箔图形面积尽量不要过大,以使来自开关节点的辐射噪声更小。
- 5. 必要时配置散热孔。
- 6. 反馈路径尽量远离输出电容器COUT的附近,布线尽量远离输出电容器COUT和续流二极管D2等的噪声源。
- 7. 部分设备需要外部补偿元器件RC、CC。将这些元器件配置到IC接地附近。
- 8. 需要反馈分压器时,请配置于IC接地附近。
输入电容器的配置
无论DCDC转换器的拓扑结构(升压和降压等)如何,输入电容器都是非常重要的元器件。在升压转换器的情况下,输入电容器不仅会流过相当于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比的大电流,而且还会因高频开关电流(电感纹波电流)而充放电。因此,为了应对这种大电流并确保对高频开关电流的高速响应性能,通常是采用2个输入电容器:大容量的CIN和高频去耦用CIBYPASS。
与降压型DC/DC转换器的输入电容器相同,如果1枚电容器就可以同时满足大电流供应与高速响应性的要求,则可以通过复用1枚陶瓷电容器来实现CIN和CIBYPASS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应优先考虑高频尖峰噪声。在这里,以1个电容器无法作为CIBYPASS和CIN复用为前提进行说明。
CIBYPASS必须配置在装有IC的同一面,并尽可能地配置在IC的输入引脚旁边。
特别要注意的是,配置和布线时要使GND环路尽量小。就像“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电流路径”中提到的,CIBYPASS是电流波形陡峭部分的源头,有可能发生高频尖峰噪声,因此特别重要。
理想的输入电容器配置示例如图所示。如果CIBYPASS是理想配置,那么CIN的作用就仅限于大电流供应,以此为前提,CIN也可以配置在距离IC约有2cm的位置。另外,也可允许通过通孔将其配置于背面。
理想的输入电容器的配置示例
输出电容器和续流二极管的配置
配置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输入电容器后,我们来配置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输出电容器和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续流二极管。
对此电路板布局进行解说的前提为升压电路的输出电流为1A以内。如果是这种程度的输出电流,则仅需要较小电容量的输出电容器COUT即可,因此同一枚陶瓷电容器还可作为高频去耦电容COBYPASS使用。这是因为陶瓷电容器的容值越小,其频率特性越好。但是由于陶瓷电容器的种类或厂家不同,其频率特性也不同,因此需要对实际所用元器件的频率特性进行确认。
将续流二极管D2配置在与IC和COUT同一个面的最近处。连接二极管和开关MOSFET Q2的节点是开关节点,因此是高频噪声的发生源。若此节点的布线过长,则因布线电感引起的高频尖峰噪声将会叠加在VOUT上。另外,通过尽可能缩小从开关MOSFET Q2到续流二极管D2、高频去耦复用输出电容器COUT的环路,来尽量控制高频噪声的辐射。以上的元器件配置和布线,必须在同一面上完成。如果经由通孔在背面进行配置和布线,受通孔电感量的影响,噪声会加剧,因此请绝对不要经由通孔。考虑了以上情况的理想布局示例,如右图所示。相关布局部分已使用深色进行表示。
理想的输出电容器和续流二极管配置示例
如前面提到的,开关节点过长将增加布线电感,从而导致高频尖峰噪声增大,大部分情况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为了改善此高频尖峰噪声,可采用增加RC缓冲电路的方法进行处理。
由于此缓冲电路需要配置在开关MOSFET Q2和IC的GND引脚的最近处,因此我们建议提前准备好用于缓冲电路的电阻RS和电容器CS的焊盘。
请注意,在缓冲电路的开关动作中始终会产生损耗,这是导致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一点请务必知悉。可能需要在降低开关节点尖峰噪声和确保效率之间进行权衡。
理想的缓冲电路配置示例
电感的配置
完成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输出电容器和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续流二极管的配置后,我们来配置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电感。
为了尽量地降低来自开关节点的辐射噪声,应将电感L配置在开关MOSFET Q2附近,并尽量避免扩大不必要的布线铜箔面积。考虑到降低布线电阻和利用铜箔散热,可通过采取扩大铜箔面积的方法,但是若面积过大,则可能起到天线的作用,从而增大EMI。
在考虑布线电阻、散热、天线效应的基础上,电流耐受能力是决定布线宽度的因素之一。在下表中,记录了因流过的电流和导体宽度而引起的温升情况。例如,当2A的电流流经导体厚度为35µm的布线时,如果要将温升控制在20℃以下,需要参考Δt=20℃的曲线(淡蓝色)2A时的布线宽度。此时,导体宽度只要有0.53mm就可以了。
从EMI的角度对布线面积进行优化的布局示例,以及扩大不必要布线面积的不良布局示例如下所示。图中已加深说明对象部分的颜色。
散热孔的配置
PCB的铜箔面积有助于散热,但通常铜箔不够厚,因此当超过一定面积时将无法获得与该面积相对应的散热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散热孔将热量有效地传导到PCB的另一侧以降低热阻。
为提高散热孔的热导性,建议采用可电镀填充的内径 0.3mm左右的小孔径通孔。如果孔径过大,在回流焊处理工序可能会发生焊料爬越问题。散热孔的间隔为1.2mm左右,配置于IC封装背面散热片的正下方。
如果仅通过将散热孔设置在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PCB板布局的背面散热板正下方无法获得足够的散热效果,则还可以在IC的周围配置散热孔。如果背面散热片具有接地电位,则即使铜箔图案面积较大也不会对EMI产生不利影响。
以下是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PCB板布局中散热孔散热效果的仿真示例。通过在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PCB板布局的IC正下方安设置散热孔,获得了预期的温度下降约15℃的结果。
反馈路径的布线
正如在“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电流路径”中所提到的,升压型DC/DC转换器的PCB板布局中的电路布线会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会流过与输入和输出相关的大电流,而另一种只会流过用来实现控制的小电流。通常,只有少量电流流过的路径是信号系统的路径。其中包括可将输出电压反馈至FB(Feedback)引脚的反馈路径的布线,还包括(因电源IC而异)到控制ON/OFF的使能和Shutdown引脚等的信号路径的布线。
在对信号系统进行布线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反馈路径的布线。反馈路径的布线是将输出电压从输出线反馈到FB引脚以稳定输出电压的布线,由于通过用来设置输出电压的分压电阻器连接到IC内部的误差放大器的输入端,因此是阻抗较高的线路。如果线路的阻抗高,就容易受噪声干扰,而如果反馈路径的布线受到噪声干扰,则输出电压将产生误差,可能会导致工作变得不稳定。
关于反馈路径的布线,请注意以下几点。左侧电路图单纯是表示连接的电路图,右侧电路图是标出了与(a)~(d)四个注意点相对应的位置和布线的示意图。
- (a) 输入反馈信号的IC的FB引脚通常阻抗较高,该FB引脚与R1和R2的电阻分压电路通过短线连接。
- (b) 检测输出电压的位置连接于输出电容器COUT的两端或输出电容器之后。
- (c) 电阻分压电路的布线要平行且接近,这样抗噪性能更好
- (d) 布线要远离电感L和二极管D2。请勿在电感和二极管的正下方布线,请勿与电力系统的布线并行布线。同样适用于多层PCB。
接地
首先,模拟小信号接地和电源接地必须分开。原则上,电源接地的布局无需与布线电阻较低、散热性好的顶层分离。
如果电源接地分开并经由过孔连接在背面,则受过孔电阻和电感器的影响,损耗和噪声将会恶化。旨在屏蔽、散热及减少直流损耗而在内层或背面设置接地层的做法,只是辅助接地。
使用同步整流升压型DC/DC转换器时的电路板布局
与降压型DC/DC转换器一样,升压型DC/DC转换器也分二极管整流(异步整流)和同步整流。在本章中,已经介绍了使用二极管整流IC时的电路板基本布局,但是由于近年来同步整流升压型转换器IC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因此在本文中将介绍同步整流型的布局要点。顺便提一下,在第一篇文章“PCB布局设计的重要性”中出现的评估板、电路图和布局示例都是同步整流型的。
在同步整流方式下,续流二极管D2被作为开关晶体管Q2H集成在IC内部,因此这里使用内置开关晶体管型的IC示例。为了便于比较,这里还同时给出了此前介绍过的二极管整流的布局。
关于输入/输出电容器、电感、包括电感在内的开关节点、散热孔、反馈路径及接地方面的注意要点,与此前介绍过的二极管整流的要点相同。另外,用来抑制高频尖峰噪声的缓冲电路相关的注意要点也是相同的。
铜箔的电阻
铜箔是一种PCB图案布线,具有电阻。在较大电流条件下,会因传导损耗而产生电压降或发热现象。对会流过大电流的线路,需要考虑铜箔的电阻值。
铜箔电阻通常按单位面积来考量。下图表示单位面积的铜箔电阻值。通常为铜箔厚35µm、宽1mm、长1mm条件下的电阻值。电阻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
铜箔的电感
铜箔中也存在电感量。铜箔中的电感量可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另外,右下方的曲线图是使用该公式,根据在0.2mm~10mm的布线宽度条件下改变布线长度时的电感量绘制而成的。
从公式可以看出,电感值基本上不依赖于铜箔的厚度。此外,从图中可以看出,即使布线宽度提高到2倍,令人意外的是电感值也不会下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缩短布线长度是抑制铜箔电感的有效方法。
假设电感值L[H]的印刷电路板布线中流过的电流在时间t之内的变化量为i[A],则将在其印刷电路板布线的两端产生以下电压:
来源:techclass.ro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