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智航目前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模式是,公司向医疗机构提供开展骨科机器人手术所需的骨科机器人及配套设备并提供技术支持,医疗机构按照开展骨科机器人手术数量向公司支付技术服务费。这一模式降低了医疗机构一次性购买骨科机器人的资金压力,降低了公司设备的入院门槛。
目前天智航已经全面进入中国的公立医院医疗体系。天智航方面表示,此次将骨科手术人机器人纳入医保,预计会对公司产品的推广和骨科机器人手术量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但在短期内不会对公司的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天智航公司发布的一份公告,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在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全节段脊柱外科和骨盆、四肢、关节周围等部位开展骨科开放手术或经皮微创手术和操作。术前规划,应用机械臂进行手术器械或植入物的精准定位、操作或置入。
上述项目的价格为8000元/次。天智航公司称医保支付标准自2021年10月23日起执行。
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8000元可以理解为手术机器人的“开机费”,但这只是手术费用的一部分。过去骨科手术中的耗材占据了大部分的成本,今年以来随着集采落地,骨科耗材的价格会降低,而通过手术机器人等新技术的使用,手术的整体费用预计仍会保持稳定。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科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往往无法实施复杂骨科手术,同时患者对完成高效安全的骨科手术需求更大,这两大需求推动了骨科机器人辅助技术加速落地。
“将骨科机器人纳入医保,将大幅减轻患者的负担,推动骨科机器人以及相关医疗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创新发展,造福更多患者。”一位医疗创新服务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作为医疗器械重要领域之一,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近年来不断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在2020年规模达13.9亿美元,预计2026年有望达到46.9亿美元的规模,成为继腔镜手术机器人之后下一个广泛使用的领域。
资本也在涌入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4个月,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就发生了至少5起融资事件。5G和AI技术的发展也有望加速精准技术从实验室到手术台的实现。
开机率低如何破?
不过目前手术机器人似乎仍然看不到盈利前景。根据天智航今年上半年的财报,净亏损超过3870万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13.62%。
“手术机器人肯定是未来的发展的方向,中国像天智航这样的企业其实都不错,但是要盈利还是需要时间,就连达芬奇这样的机器人公司也才刚盈利没几年。”一位国内专注于医疗领域的投资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上述人士还表示,商业模式闭环的形成也有利于实现手术机器人的盈利。目前,包括史赛克、捷迈、微创等高值耗材制造商,都效仿直觉外科公司“系统+耗材+服务”的商业模式。
康桥资本创始人傅唯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当然也非常关注手术机器人这一赛道,方向是好方向,但最终估值和市值怎么样,又是另外一回事。”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以脊柱手术机器人为例,天智航占据了中国市场90%以上的规模,在全国装机量超过百台。但据第一财经记者从各方了解,真正能够使用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的病例并不多。
“据我们了解,这些机器人的开机率并不高,可能在50%左右,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一位医疗器械行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简单的手术体现不出使用机器人的价值,而复杂的手术目前的机器人又难以完成。”
他表示,手术机器人目前在使用过程中仍然不成熟,比如定位不准,机械臂受损等发生率较高,此外,对于使用手术机器人专业医务人员培训的缺失也是目前制约国内手术机器人发展的普遍问题。
但业内人士仍然相信,手术机器人未来一定能够在复杂病症上发挥出超越具有初级经验医生的作用,从而体现出机器人的价值。
“这意味着现在国内在关注器械的创新和智能化的同时,对于术式和手术操作技巧的创新也不能落下,仍然要以临床为出发点。”同济大学机器人创新研究员齐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针对复杂型医疗服务的定价问题,在本周国家医保局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一份《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中特别提及。方案中称,复杂型医疗服务的政府指导价引入公立医疗机构参与形成。未列入通用型医疗服务目录清单的复杂型医疗服务,构建政府主导、医院参与的价格形成机制,尊重医院和医生的专业性意见建议。公立医疗机构在成本核算基础上按规则提出价格建议。
“由于公立医院的定价长期较低,也成为高端医疗设备器械在中国公立医院推广的瓶颈。现在国家提出了公立医院拥有医疗服务的定价权,那么未来也有利于先进的设备在公立医院的普及,同时医疗服务相关的劳动价值也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一位跨国医疗器械厂商手术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转自:https://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21-09-03/doc-iktzscyx20753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