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黄海之滨,水面波涛万顷,一排排百米高的白色风机迎风高耸。水下暗流涌动,硕大的风机桩嵌入海底,一个黄色的方形机器人正吸附在风机桩上,完成它的又一次水下巡检作业。

  水下环境恶劣危险,人的潜水深度有限,近年来水下机器人已成为开发海洋的重要工具。这款集目标识别、表面清理、无损探伤和湿法焊接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水下检修机器人,由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发成功,为海工企业未来的检修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

  “水下焊接的实现在现阶段还是依靠人力。”项目团队负责人、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生言淳恺说,焊接本身就是一个辛苦的工作,更何况是在水下进行焊接,其难度不言而喻。工人们往往需要经过专业的潜水培训,下水前,焊条焊机、潜水头盔、潜水服、铅块腰带、空压机、氧气瓶、对讲机等全部都要配备齐全。在水下,他们不仅要面临高水压和温度的挑战,如果水质污浊,还会成为“睁眼瞎”。

  智能机器人进行水下作业的首要步骤是进行目标识别。系统会根据图片原理,基于先验机制,依次划分海底线和目标结构件,实现粗定位。“我们曾经去江苏一家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发现海底的水比较浑浊,直接影响到水下能见度。”言淳恺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在原有的视觉识别基础上,运用声呐增强声信号,并且在机器上添加辅助光源和偏振片,在后期图像上也做了增强处理。

  由于长时间的浸泡,风电桩基础和船只底板的表面会有海洋生物附着,因此目标识别结束后需要用高压水射流清理表面后再进行无损探伤。一开始,团队尝试用单一的超声波技术进行探伤,但效果不佳。后来,他们将超声波和视觉探视相结合,有效提高了探伤精度。在智能水下检修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中,团队利用结构光来增强焊缝特征,以便摄像头快速找到缺陷处,离线焊缝跟踪后进行焊接作业。“因为操作相对繁琐,我们在湿法焊接方面耗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言淳恺说,通过不断试错推演,团队终于克服了水下焊接修复的难点,实现了水深小于5米的稳定焊接作业。

  “一代机器人水下作业时,水流影响较大,最初,我们设计了2个臂,通过磁吸附的方式将机器人固定于风电桩。通过实验,发现稳定性还有待提高。于是在机器人下方位置增加了1个臂,并将3个臂设计为可前后伸缩,三角形的构造让机器人更稳定。”指导老师、南通大学教师杨慧说,改进后的第二代机器人,相较于第一代有了不少改进,今年上半年,团队与大连中远海运海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通分公司合作,对万吨级船舶进行检修,大大提高了检修作业效率,在船侧板的检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转自:https://www.robot-china.com/news/202109/01/67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