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SD:材料微观结构分析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依托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作为一种尖端的材料分析手段,能够深入探究材料的微观结构,实现对其组织结构的分析、成像和量化。
EBSD技术,偶尔也被称作“EBSP”(指代电子背散射衍射图案)或“BKD”(代表背散射Kikuchi衍射),允许我们在微观层面洞察材料的内部构造。材料的内在特性,例如晶体构造和相态分布,是决定其性能和反应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材料微观结构的详细表征对于全面掌握材料的特性和功能至关重要。
微观组织的重要性
“微观组织”一词涵盖了晶粒的鉴定和表征、材料中不同相或化合物的研究、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晶间和晶内界面性质的分析。材料的加工过程控制着微观组织的形成,而微观组织又直接影响材料的性能。
因此,了解材料的微观组织在工业和研究领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涉及到金属研究和加工、先进制造技术、可再生能源和太阳能电池的开发、微电子学以及地质研究等多个领域。
为何选择EBSD
EBSD作为SEM的成熟附件,用于表征微观组织,其采集的数据呈空间分布,可以用面分布图和图像显示,从而详细检查不同样品的局部特征。EBSD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技术,现代商业系统能够每秒分析数千个衍射花样,使得利用高空间分辨率扫描样品表面、采集所有需要的数据、进行整体微观组织表征成为可能。EBSD通常与能谱仪(EDS)结合使用,补充分析测量样品的成分。
EBSD的数据分析能力
集成了EBSD和EDS的测量系统,提供了包括相鉴定、相分布、晶粒尺寸数据、晶界表征、织构(晶体择优取向的程度)和局部应变变化等在内的全面微观组织表征。所有这些信息都可以从一个EBSD数据集中导出,其空间分辨率可达纳米尺度,样品分析区域可覆盖数平方毫米。
EBSD的工作原理
EBSD工作时,稳定的电子束与倾斜的晶态样品相互作用,产生的衍射电子形成衍射花样,可以用荧光屏检测到在电子束与样品相互作用的点(或体积)位置上,衍射花样携带了样品的晶体结构和取向的特征。因此,衍射花样可以用来确定晶体取向,区分晶体学上的不同相,表征晶界,并提供局部晶格完整性的信息。当电子束以网格形式在多晶样品上扫描时,可以测量每一点上晶体的取向,得到的面分布图揭示了晶粒的形态、取向和晶界。这些数据也可以用来显示样品中的晶体择优取向(即织构)。因此,EBSD可以轻松建立一个完整和定量的微观组织表征。EBSD技术以其高精度和全面性,在材料科学的微观结构分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