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原理:EBSD技术的基石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作为EBSD技术的根基,其工作原理在于电子束与样品的相互作用。当高能电子束轰击样品表面,会激发样品原子释放出能量较低的二次电子。
这些二次电子主要源自样品表面5~10nm的深度区域,对表面形貌极为敏感,因此能精准呈现样品表面的微观轮廓。二次电子的能量通常不超过50eV,且与原子序数关联不大,故在成分分析方面并不适用。SEM的分辨率,即二次电子分辨率,可达到50-100埃,为观察样品表面细节提供了有力支持。
除了二次电子,电子束与样品相互作用还会产生背散射电子。当入射电子未与原子核外电子相撞,而是直接撞击原子核并被反弹时,便形成了背散射电子。
背散射电子的产生与原子序数密切相关,原子序数越大,反弹入射电子的概率越高,信号强度也越强。在背散射电子成像中,原子序数较大的区域因背散射电子信号更强,在图像上会显得更亮,从而可用于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分布情况。
EBSD关键知识点详解
1.EBSD技术概述
EBSD技术是在SEM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它借助电子束与样品相互作用产生的背散射电子来获取样品的晶体学信息。电子束进入样品后,部分电子因散射角较大而逃逸出样品表面,形成背散射电子。
这些背散射电子在离开样品时,若与样品的某个晶面族满足布拉格衍射条件2dsinθ = λ,便会衍射形成两个圆锥面,进而与接收屏交截产生菊池带。每条菊池带的中心线相当于晶面从样品上电子散射点扩展后与接收屏的交截线,多根菊池带组成的图像即为电子背散射衍射花样(EBSP)。EBSP经CCD数码相机数字化后传送至计算机进行后续处理,值得注意的是,EBSP来源于样品表面约几十纳米深度的薄层。
2.晶体学基础要点
晶体学是EBSD技术的理论根基,涵盖诸多核心概念。晶面族是晶体中原子排列完全相同的所有晶面,对分析晶体结构极为关键,可将晶体视为某一晶面(族)按一定序列堆垛而成。晶向族则是晶体中因对称关系等同的各组晶向的集合,用<uvw>表示。晶带是指空间点阵中所有平行于某一直线[uvw]的一组晶面{hkl}的组合,而晶带定律描述了晶面(hkl)和其所属晶带[uvw]之间的关系:hu+kv+lw=0。
晶体取向指的是样品坐标轴与晶体坐标轴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织构则是多晶体中晶粒取向集中分布在某一或某些取向位置附近的现象。单晶极射赤面投影涉及晶面法线与球面相交的极点以及晶面扩展与投影球相交的极线或基圆,极图与反极图则呈现倒置关系,极图用于已知晶面族的晶面位置求中心晶面及宏观方向对应的晶向。
EBSD技术的多元应用
1.相鉴定
通过细致分析EBSP图样,能够精准识别材料中的不同相,为材料的成分和结构分析提供关键依据。
2.晶体取向分析
EBSD可精确提供晶体的取向信息,这对于深入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掌握晶体取向,有助于预测材料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变形和断裂行为,进而优化材料的加工工艺和应用性能。
3.织构分析
利用EBSD分析材料的织构,对于控制材料的加工过程和提升材料性能具有重大意义。通过了解织构的分布和演变,可以优化材料的制备工艺,使材料在特定方向上具备更优异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4.晶界特征研究
EBSD能够识别和分类不同类型的晶界,如大角晶界、小角晶界和孪晶界等。不同类型的晶界对材料的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大角晶界通常具有较高的能量和较低的迁移率,而小角晶界则相对稳定。通过研究晶界特征,可以深入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为材料的设计和改性提供理论指导。
5.应力分析
分析EBSP图样中的晶格畸变,能够有效评估材料中的应力状态。应力的存在会导致晶格发生变形,进而影响EBSP图样的特征。通过对EBSP图样的精确分析,可以定量测量材料中的应力分布,为材料的力学性能评估和可靠性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6.材料加工研究
在材料加工过程中,EBSD可用于研究微观结构的变化,如塑性变形、相变等。通过实时监测加工过程中样品的EBSD图样变化,可以深入了解加工工艺对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从而优化加工参数,提高材料的加工质量和性能。
结语
EBSD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材料表征能力,在材料科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够全方位、多维度地揭示材料微观结构的详细信息,从晶体取向到织构分布,从晶界特征到应力状态,为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