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延政 2015-12-03
来源:魏延政智库
  本文是我在复旦哲学大会第23期(10月18日)的演讲,“哲学的一万种可能”,第三部分:管理的哲学。
  华为流程管理的精髓
  以前在英国电信研究院工作的时候,公司出资让我读伦敦大学的MBA课程,当时没多少工作经验,坐在一群老头中间听不懂商业的事情,以为管理就是管人,其实不是这么简单。下面讲一些做实体产品的公司管理经验,特别是大公司产品周期长的行业,我总结了以下几条作为公司老大或者一个完整项目老大最关心的几件事,这和前述【哲学的一万种可能 ⑴ 从0到1:创业/企业/项目负责人必须时常反思的几个问题】创业角度那7个问题的视角有所不同,也有重叠交错,放到其它不同行业可能又会有所不同,但商业背后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可以说我曾经工作过的华为,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上说,是国内企业最领先的,没有之一。国内许多企业都想学习华为从市场到研发的规范化管理,都听说过华为从IBM学习过来的IPD (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ement 集成产品开发) 流程管理,但如果没有掌握其精髓,照着里面的标准动作一步步做下来,保证忘掉自己原本要干什么了。下面我就讲讲我是怎样理解IPD这套企业管理的,当然IBM和华为的IPD章程里只有一堆堆看不完的纷繁复杂的流程图和标准动作,并没有我说的以下4条这样的说法,下面这几条不是哪本书里抄来的、实际上也没的抄,每个人怎么理解见仁见智,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套教材不同的学生考出不同的成绩。那些冗长的细枝末节的流程图是给执行每个具体动作的螺丝钉看的,必须是细节到不用动脑子的标准而机械的动作,这是西方人发现机器的效率远高于人的效率而发明创造的西方管理学的一条精髓;而作为将军元帅,我的哲学依然是——如同本讲座的前两部分创业和经济的哲学——站在更高的层面、放到更大的时间空间尺度里看问题:现在换了一个领域,“管理”;也换了一个问题,跳出IPD来看IPD如何做产品、卖出好价钱。
  
  第一,盈利、不断产生现金流是公司存在的终极目的,IPD也一样。再大的公司,也可以细分成不同的事业部、产品线、最终到项目,IPD的第一条精髓就是把产品项目当作投资来评估、管理,那么作为公司老大首先要决策的就是把有限的资本在众多潜在的项目中挑选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少数几个。投资回报率=边际利润率×资金周转率 R=M×V,可以帮助我们做产品的投资决策。一个产品的边际利润率越高越值得做,但如果投到这个产品的资金周转率太低,就不划算,A产品一年交易一次赚100,B产品一年交易三次每次赚60,投资A不如投资B。
  第二,闭环管理好客户需求是IPD第二条精髓。决策好了投资(即产品)方向,就认清了目标客户是谁,有限的资源和精力要从优配置到这些客户上而不是那些客户上,然后一切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遗余力的在整个产品周期——需求管理、规划设计、开发测试、交付运营、后期维护——满足好客户,产品要有完整性(integrity)或者叫闭环管理。营销团队在前期多花一分力把产品规划得恰如其分,就能减少后期交付维护团队花十分力去补救、甚至卖不出去;或者前期设计得好后期交付维护不好,都会产生额外成本。要在各个阶段避免额外开销,最大化每个投资项目(产品)的边际利润率、投资回报率。
  用华为内部价值观的语言说就是“一切以客户价值为导向”、“奋斗者为本”、“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说得都是这一条。为什么华为价值观语言里鲜有体现第一条(把产品当投资管理R=M×V)的呢?因为那是老大思索的问题,不是给员工看的。斯大林派几个军守卫斯大林格勒不会提前告诉他们什么时候才会从远东调回来军队反攻的。
  第三,作为老大,谈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站在更高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看每一笔投资项目,就是全局观——内部看部门之间/项目之间/单项目不同阶段之间/财务等资源沟通、外部看竞争/合作/法规等资源协调——避免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保障项目成功、实现投资回报。作为老大不可能事无巨细的亲自执行每一个问题,这就需要以上资源紧密配合执行到底,IPD的第三条精髓就是让不同部门不同角色的人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阶段做同一件事、做到底。比如说,需求不是sales一个人的事,规划也不是marketing专家一个人的事,研发也不是R&D一个人的事,交付维护也不是技术服务一个人的事,盈利也不是财务一个人的事,品牌也不是branding一个人的事,这些都是所有人共同的事。没有亲自执行过IPD的人不一定明白我在说什么。实际上,IPD会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成不同阶段,那么一个完整的产品项目就划分成上述活动几个重要的子项目,而每一个子项目的团队都是由所有其他子项目的人员共同参与组成,比如规划团队里就会包括sales/marketing/R&D/交付维护/财务/品牌不同角色的人,让“信息、知识、经验”的合集最大化,这样的合集的经验和技能会远大于任何一个单一部门角色的专家的能力,避免第二条中所说的规划阶段遗漏掉客户需求满足、财务盈利指标、测试交付维护、上市品牌宣传等任何一个环节的纰漏或重大缺陷,把产品做到极致。到产品后期阶段,上市,品牌团队的成员组成和关键决策评审活动亦然,也不会只是品牌部门自己的事。这种不同部门不同角色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同一件事的精髓,并非IBM和华为IPD独有,GE/沃尔玛叫作Social Operating Mechanism,丰田叫作One-Piece Flow,戴尔和海尔叫作人单合一,都是一回事。
  第四,企业财富的积累除了第一条里说的投资回报率R这个变量,就是时间变量Y,在“经济是哲学”(【哲学的一万种可能 ⑵《21世纪资本论》说了些什么?财富、经济有恒常吗?】)那个话题解释“贫富分化的成因”时已经充分说明了回报率R作为基数、年数Y作为指数的显著性:Y越大,财富积累翻番越多。这个Y就是前面“从0到1”(【哲学的一万种可能 ⑴ 从0到1:创业/企业/项目负责人必须时常反思的几个问题】)章节里彼得蒂尔说的第六个问题duration的问题,我的公式里用的是大白话NumberOfYears年数,谁都知道年数越大财富翻番越多,但是怎样把Y做大就是成功者的秘密了,这就是“从0到1”里的第七个问题Secret。很多企业开始做一个产品卖得火,有了钱后就做更多产品涉足更多行业,然后在更多的产品之间选择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几个(R=M×V),然后来什么单子做什么,自己预测什么时兴就做什么,结果各式各样的功能需求迫使一堆堆订单到期关键技术突破不了,要么延期交付甘愿罚款(既降低M也降低V)、要么性能大打折扣、交付大大降低破坏商业信誉,而后出现危机生意做不下去。“从0到1”的第六个问题duration有两面,一则是指创业者选择的商业模式或行业能存在多久,二则是这里讨论的另一面:商业模式依然存在,你自己的企业能存在多久?你自己的Y能持续10年、20年还是100年?下面我就说说把变量Y做久做大的秘密。任何一笔生意都是长期的,对于有能力包揽整个市场的企业,技术储备就是作为时间变量的最重要的一项长期投资,技术储备就是Y里面的核心秘密:技术储备就等于降成本——核心竞争力无非是要么成本低、要么不一样——怎么解?要满足一整个行业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就需要提供不同性能不同价格组合的多样化产品族,如果来一个需求就定制一款产品,这样的做法会很累成本超高。如果将产品和基础技术相分离,打造一个中间件平台,各种客户需求和各种基础技术分置平台上下两侧,平台中是各种研究成熟的中间件模块,这样就能快速的组合出不同客户需要的多样化产品、快速响应市场。这样的平台将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分离开来,关键技术可以独立于产品在市场未到来阶段就提前投入研究,避免产品订单交付期限已过、关键技术还没突破造成违约罚款的局面,也降低市场预测错误和做了卖不掉的产品的概率,这就是结构性降成本、最大的降成本,而不是选择劣质物料苛扣员工福利的降成本。很多企业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是同一个团队,叫研发部,每到技术攻不了关产品迟迟不能交付而挠头,其实研究和开发是两回事。在同一个行业中,谁能持续打造中间件平台,将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相分离,技术储备得越久、中间件平台就越健壮、命中市场千奇百怪需求的概率就越大、M×V就越大、投资回报率R就越大、Y就活得越长,这就是技术储备如何转化成Y并使之最大化的具体实现,这就是IPD流程的第四条精髓。
  
  我是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以上这些问题的,企业管理浓缩到最后,就两个数学公式:
  R = M × V  F = C × ( 1 + R ) ^ Y  这两个公式中其实只有三个变量,M、V、Y。能静下心来在一个行业沉淀几十年不动摇,不到各种投资乱像中瞎扑腾的企业不多,瞎扑腾的往往过于在乎产品边际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就是第一个公式M×V,却忽略了第二个公式(1+R)^Y,《21世纪资本论》说得很透彻,长期指数效应才是财富的真谛。用第一个公式指导公司就只是做买卖做生意,用第二个公式指导公司才是做企业,所以中国不乏生意人、少有企业家。华为只聚焦电信产品、长年力出一孔技术储备打造平台,这就是华为如何打败欧美对手、最大化M、V、Y的公开的秘密。华为内部价值观“力出一孔”说得就是这第四条。
  制约一个企业发展的要素,彼得蒂尔《从0到1》总结的7条,换个角度说,其实都隐含在我总结的这2个数学公式的3个变量和4条流程管理的精髓里。两个数学公式是从投资的角度看企业管理,四条流程管理的精髓是从人的角度看企业管理,角度不同而已。管理的精髓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一样,总结起来其实也没几条:聚焦、精益、客户导向、艰苦奋斗、力出一孔,把任何一条做到家必能成事。
  我在【读书吧,虽然这些知识终将随着我们的生命而去】一文中说,读书要联想、要触类旁通,那篇文章中我讲到了金庸《笑傲江湖》独孤九剑和王羲之《书论》“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再次说明了万物相通的道理,《从0到1》讲创业、《21世纪资本论》讲财富分配、“IPD流程”讲企业管理,本质都是 F = C × (1+R)^Y 这一个数学公式而已。把不同领域的现象提炼出本质的逻辑和数学,这已不仅仅是讨论创业、经济、管理本身,更是在探讨哲学。传统的哲学多是本体认知、人伦道德,因为工业革命以前的人类社会只能认知到这些层面。21世纪,每个大学的哲学系都应该成为最智慧最壮大的系,把近两百年来的经济、管理、科技、创业都囊括进来,把所有这些领域里人类的进步都提炼出一些纯粹的本质,哲学无所不包,这就是哲学的一万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