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型产业搞得红红火火,而传统的制造业该何去何从,毕竟一切都是从制造开始的····现在的制造业面临着高投入(代表成本高)、低收益(利润低)、可移植性(竞争大)、用工荒等诸多不利方面。大家都在说,制造业不好搞了?那么,制造业该何去何从?
就我家所在的这个行业来看,用工荒、成本上升只是一个次要原因,顶多是导致利润减少和部分企业被挤出,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国内普遍的拖欠货款的行为,导致全行业资金周转困难。
请记住这句话:一个企业没有利润是痛苦的,但没有现金是致命的。
我父亲从95年开公司以来,从事重型机械(母机)制造已经有21年了,属于入市比较早的一批制造商。我们本地机械制造能力不错,曾经一度占领了全国七成的市场。家父的公司属于本地规模中等以上的一家私营机械公司,拥有比较完整的整机生产线,可以实现核心部件自产,并供应部件给其余技术能力不足的同行企业。本行业是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壁垒的,不像制造锅碗瓢盆的制造行业,它们完全依靠成本优势。基本情况介绍完毕。
不客气的说,今年是21年来最差的一年。当地私营机械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倒闭三分之一左右,直接导致了母机价格下跌。而能活下来的就算不错了,能活下来的,都是些有两把刷子的老牌机械公司。这也直接导致了今年地方政府入不敷出,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出现了拖欠现象,这在往年是从来没有的。
仅仅就制造业下面的重型机械制造分支看来,导致行业衰退的最重要原因并不是什么因为技术落后而被淘汰,因为这个行业具有特殊性,它的技术比较稳定陈旧,不需要有什么革命性的变化,并且革命性的变化也只能由领军企业来主导,中小企业做不到,实现全数控也不现实,根本性技术革新的代价太大;也不是因为没有订单,生意虽然淡了一些,但总体尚可;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由于银行贷款和客户货款的双重缺位,导致全行业资金链的普遍断裂。由于本行业较强的关联性,一家企业出现了偿债问题,往往会把上下游的多家供应商和客户拖下水。
重型机械制造这种行业是必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因为通常是单件或者小批个性化生产,一套设备价值量大,在生产期间,可能需要六七百万的瞬时流动资金,而本行业规则是客户不会全额垫资,顶多交三成订金,待设备安装到位以后,再偿付其余资金。因为行业的这个特殊性质,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完全做到依靠自有资金完成整个循环过程。如果在这样一个资金循环链中,由于银行不放贷,或者客户拖欠货款,那么企业就有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诸位可能要问了,有这么严重吗?当然。曾耳闻过某资产近百亿的公司,由于账面周转不开2000万的款项而破产的案例。
所以现在国家发布一些政策,其本意在于让银行贷款给资信状况好的实业企业,淘汰资信状况差的企业,来支持实体经济的整合与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再赘述),银行早已把制造业划分为利润率低的“传统行业”,不愿意放出贷款,哪怕是给资信状况好的企业。国家管不了银行贷款的具体方向,所以国家的助力其实也仅仅流于纸面,工业企业没有得到多少实际的好处。这样就造成了企业在生产阶段的资金缺位。
即使企业利用各种手段拆借完成了生产过程,也可能会存在着某些资信状况不佳的客户利用赊销,在到货后拖欠货款的现象。这种违约成本是非常低的,大家都知道,现在欠钱的是大爷,债主是孙子。重工业企业本大利微,贷款多,一旦出现拖欠,通常是拖欠三个月保本,拖欠半年以上就一定会亏损了。而据我所知,这个行业内拖欠一到两年的客户比比皆是,且由于行业资金密集的特殊性质,客户都不是很小的企业,甚至有些客户是大到员工几十万、可以绑架几个省经济的五百强国企,省政府为他们撑腰张目,所以他们客大欺店,而私营企业常常拿他们没有办法,更不要谈讨债。这样就造成了企业在销售阶段的资金缺位。
在生产和销售资金缺位的双重挤压下,制造业尤其是代表本国先进民用工业技术和研发活力的私营重工业制造业,筚路蓝缕,却举步维艰。
我不是在为制造业说话或者为制造业的不景气推卸责任,制造业确实也存在着许多乱象,但我相信,大多数工业企业还是有基本的敬业精神的。我只是觉得,如果制造业被消灭了,那么对于一个迫切地想在科技尤其是工业实力方面独步全球的谋求独立和强盛的大国,后果无疑是毁灭性的。
转型升级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靠有意识地收紧政策来谋杀一部分企业的方式进行,而只能靠有序引导,给研发和企业的经营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来进行,并且要注意给转型的企业以适当的实惠。转型升级本应该在一个资金比较充裕、研发宽松的条件下进行,然而现在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在邂逅经济危机的同时开展。这对中国工业来说无疑是双重打击。制造业不像短平快的互联网和房地产,十年可以完成n个生产和技术升级的循环,制造业实现技术积累和领先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要培训出一批有经验的工人,产学研结合,渐进式地提高技术水平,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对现有技术不断实行修补式的改进,这需要以十年甚至一百年为单位。简单粗暴地认为所有的传统制造业都应该在几年内依靠自身实力实现颠覆性的技术升级,否则就是没有前途的夕阳产业,而不对具体行业逐一甄别,对症下药,无疑是十分愚蠢的。有的行业没有能力也不需要进行颠覆性的生产技术革新,有的行业有技术革新的必要,却需要国家的扶持,有的行业因为其落后性需要淘汰或者转移,这都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绝不能认为“传统制造业就是夕阳产业”,搞一刀切。
在国家面前,民营企业永远都是弱者。国家可以消灭企业,企业恰恰相反,企业非大到相当可怕的规模,就很难绑架国家。房地产和金融会使一个国家富裕,但并不会使一个国家强大,所以小国(地区)适合搞金融,比如香港,瑞士等;但如果一个大国想保持独立自主,在富裕的同时追求科技和自强,不被人家牵着鼻子走,那么强大和完整的工业生产能力是必须具备的。现在国家的注意力集中在发展互联网和金融上,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在挣快钱上。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以稳定蓬勃的实体经济作为铺垫,否则,再发达的金融,也只是泡沫而已。为了一时的快钱,毁了苦心经营多年的民族工业体系,无疑是愚不可及的。食肉者的观念不转变,不切实为民族工业尤其是占民族工业绝大多数的中小工业企业解决资金链问题,中国工业就很难走出困局,实现国家所期望的那种发展。
有感而发,想到哪写到哪,可能有不对的地方,请多多批评,谢谢。
——————————————————
关于制造业的流动资金哪去了,从民营工业企业的特点来看,我认为有两个重要原因导致了资金漏出:
一,不当存货。由于长期以来的飞速扩张和几年前四万亿的影响,许多企业在几年前因为对形势的误判导致了大干快上,因此留下了堆积如山的存货,而近两年来实体经济不景气,造成了难以去库存,许多企业是有资产无现金,苦不堪言。
二,财务上的混乱导致许多企业主将原本归属于企业的资金投资于个人消费,而且是过度的个人消费,比如买房买车,这就造成了流动资金漏出生产循环,从而造成了企业资金的青黄不接。许多不思进取的小老板获得利润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投资于技术改造和更新研发,而是买个车买个房子,买金项链金表,甚至是贷款买豪车。这样在经济萧条来临的时候,这部分人的企业会首先发生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并且影响到上下游的诸多关联企业。
那么,工业企业资金的流入有哪些途径呢?很不幸,除了投资以外就只有依靠企业自身的盈利了。至于国家技改升级补贴之类的,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确实有部分企业能够得到这种补贴,但都是国企,从来就没听说过有民营企业真正领到手。说到投资,这两年全国唱衰实体经济,没有哪个投资者会往这个方向投资,所以企业绝大部分资金只能来源于自身盈利。可惜由于银行贷款困难,客户结账困难,盈利与否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别说获得充足的资金进行完全自主的生产与技术升级了。
推荐看本书,《钢贸风云》,干货满满。虽然是写钢贸商的,但其中许多弊病和问题,也同样存在于制造业界。再说就多了,打住。
作者:雷老豆,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48664/answer/8918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