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目前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和发展,美国对中国AI人才的监控、技术封锁和企业打压造成美国的“技术歧视”(tech discrimination)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人工智能的焦虑,长期来看,对双方都会带来伤害。

现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可能会遭遇60年前钱学森回国时的困境。

美国当地时间2月15日,前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著名机器人研究专家席宁在密歇根州立大学附近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以诈骗罪逮捕。五天以后,中国另一位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对象,知名科学家王春在,于迈阿密一家联邦法庭被判刑,其被控在美国商业部下属的的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工作期间接受别国的酬薪。

席宁与王春在是美国“控制”中国科学家最新的两个案例。

实际上,除了科学家以外,中国的企业如华为、中兴、大疆在近一两年内均在美国市场遭遇政策等阻力,美国对中资公司在美科技领域的动作异常敏感。

美国媒体认为,随着目前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和发展,美国对中国AI人才的监控、技术封锁和企业打压造成美国的“技术歧视”(tech discrimination)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人工智能的焦虑,长期来看,对双方都会带来伤害。

科学家离职状态下被拘捕与获刑,美国担心人才回到中国?

第一起案子中,联邦法院记录显示,FBI指控席宁欺诈。对象包括密歇根州立大学及总部在纽约的非盈利机构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FBI特工Bruce Fowler称,席宁虚报旅费报销申请及其他费用,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期间,欺诈金额已经超过42.9万美元,而这些欺诈金额被用于支付了巨额的信用卡账单。

值得注意的是,两位华人科学家在被捕与获刑时,其实早已经处于离职状态。

席宁1997年到密歇根州立大学,工作15个年后于2015年10月正式离职。而王春在则于2000年开始在AOML任职,2016年结束。离职后,二人的去向并未正式披露,但一直有市场消息说,“或回国发展”。此后,的确也在香港大学官网和中国大陆相关机构信息中查到了二人部分信息。

席宁案子前后,值得详细说说。

职业发展方面,席宁和密歇根州立大学其实早有多次分歧。

早在2011年初,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机器人及自动化实验室供职已久席宁开始休假,并去了香港,随后他致函密歇根州立大学,表明自己不会继续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工作。而密歇根州立大学则要求席宁限期返校,席宁最终于2014年6月返回密歇根州立大学。而2015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再次得知席宁在香港接受了第二个职务,二次违反校方政策。在校方借入调查后不久,席宁于2015年10月从密歇根州立大学辞职。

对于席宁此前与校方的纠葛,FBI特工Fowler在此次的联邦法庭上指出:

“校方2014年就对席宁的活动展开了一次内部调查,认为他接受第二个终身职位以进行‘不可接受的研究’任务,在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申请联邦拨款时,也未透露与中国有关的研究及资助。“而对于2015年二次违规,Fowler说,席宁当时对密歇根州立大学询问的态度显得非常“不合作”。

不过,据了解,席宁当时否认了其在申请联邦拨款时,故意隐瞒任何与外国合作机构有关的研究、资助或薪酬这一说法。

时至一周前,案件关键人席宁出席了当地的联邦法庭,但席宁及其代表律师,均未披露更多信息和回应。

席宁事件爆出前后,另外两个事件也引起了业界关注:

“美华裔科学家王春在获刑”和“美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听证会上,FBI局长把所有华人留学生,学者和科学家都视为美国的国家安全威胁。”

科技成海外人才回国最大吸引力,科研人员被逼中美“二选一”?

以上三件事密集发出,引不少业界人士质疑,并揣测背后或另有隐情。

昨日,有刚从硅谷回来的投资界人士称,“美国现在正在通过各高校相关机构,核查大量中国科学家身份背景,或与千人计划持续带来的科研人员站队压力有关。”

现在的大背景是,有美国科技巨头工作背景的中国(或华人)人才正在成为推动中国企业全球扩张和国家主导下一代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关键力量。并且,科技已经取代了金融,成为海外华人回国的最大吸引力。

据全球化智库(CCG)和职业招聘网站智联招聘在2017年对1821人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科技领域的人才占回国留学生的15.5%。这个数字较2015年数字上升了10%。

与此同时,在海外科技公司就职的高管与留学生群体一同掀起近年来的归国潮。以京东为例,去年一年,京东先后挖来了前 IBM Watson首席科学家周伯文、前亚马逊首席科学家薄列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 计算机科学学院彭健等,成为海外AI人才归国的“收割机”。

另有消息人士在非官方渠道发言称:“事情复杂,远不是案中FBI所说的经济问题,其主要目的是杀一儆百,阻断华人科学家和中国大陆的联系。”并提到,原美国国家气象局水文专家陈霞芬和天普大学超导专家郗小星的案件当时是以间谍罪给予起诉。

中企在美频受阻:科技领域行为触碰到美国的敏感神经

不仅是AI人才回国难,近年来,中国科技企业进军美国受阻的情况也频繁发生。上周四,美国半导体测试设备商Xcerra称,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阻止该公司以5.8亿美元出售给中国半导体投资基金湖北鑫炎。知情人士称,CFIUS阻止该交易,是因为使用Xcerra设备的芯片制造商与美国政府和军方有合作。

自特朗普出任总统以来,负责审查可能存在国家安全问题交易的CFIUS一直对中国公司表示不满。该机构去年还阻止了有中资背景的基金Canyon Bridge收购位于俄勒冈州的莱迪思半导体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Canyon Bridge的收购案被否是由特朗普亲自发布行政令,澎湃新闻称,这是近27年中,罕见的第4起由美国总统出面阻止的外资收购案。

种种迹象表明,特朗普竞选时的口号“America First”正在发挥作用,在这种思路之下,中企进军美国市场受阻事件频发:

去年5月,美国陆军发布禁令,要求下属单位一律停用大疆创新生产的无人机及相关产品,理由是大疆的产品存在“网络安全漏洞”;9月,Canyon Bridge的收购莱迪思案被否;今年1月,美国AT&T等电信运营商撤回与华为的手机销售协议;2月,湖北鑫炎收购Xcerra受阻。美国对中资公司在美科技领域的动作异常敏感。

“大部分的美国人说实话不希望中国强大,(两者)有点竞争性。”百度COO陆奇去年底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时候称。

美国“技术歧视”的背后:对中国人工智能的焦虑?

陆奇此前在微软担任全球执行副总裁,去年1月正式加盟百度。在回国原因中他提到,人工智能对中国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机会,因为中国制造业将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规模是美国不具备的。另外中国国家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国家愿意投入基础建设,可以加速人工智能发展。

相比之下,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人工智能显得很“淡定”。纽约时报曾以《中国拥抱人工智能之际,美国日渐沉默》为题发表文章,认为特朗普领导的白宫几乎没有在人工智能领域采取任何行动,中国与美国长期领先地位的差距已开始缩小。

面对这种现实,对AI人才的监控、技术封锁和企业打压造成美国的“技术歧视”现象。

中国官方对美国阻止中企收购当地企业的回应是,美国依旧有“冷战思维”。而更现实的情况是,随着中国上下一心投入人工智能,“技术歧视”的背后更代表的是美国对中国人工智能的一种焦虑,但这种焦虑表现出的“歧视”无论是对中国还是美国来说,都是不利的。

以华为为例,华为以销售比竞争对手更便宜的网络设备而闻名,阻止华为之后,美国运营商最终可能会花费更多的钱来建设他们的5G网络,而这些增加的成本将以更高的手机话费形式转嫁给消费者。

此外,阻止中国企业进军美国市场之后,这反过来却让西方同行以较低的门槛与美国企业竞争,长期来看,这种低门槛的竞争会导致创新衰弱和价格上涨。


参考链接:

https://www.thenational.ae/business/china-tech-discrimination-by-us-is-hurting-all-sides-1.708201
http://tv.cctv.com/2017/12/30/VIDE7dlUKTShj1R5cpysaIqa171230.shtml


来源:新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