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一个接着一个的经济周期中螺旋式上升的,眼前浮现出一个一个的周期就像一轮轮“波谷”到“波峰”的循环。自然也可以“无为而治”,但现代社会宏观经济加总因素复杂,政府往往通过宏观调控进行经济周期的调整,以实现最小的经济波动,最低的通胀,最高的就业率,以及生产力(GDP)高速增长。
政府反经济周期能采取两种措施:货币政策(货币流通量)和财政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进行控制基础货币发行量,调整商业银行准备金率,通过公开市场买卖债券;
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税收来调整。(拉佛曲线的税收概念)
政府会通过大型项目拉动经济,比如奥运会、大型公共设施等等,但是政府花钱效率低下。(正如,花自己的钱给自己办事,小心翼翼;花自己的钱给别人办事,不管效果;花别人钱给自己办事,特别慷慨;花别人钱给别人办事,容易浪费)
奥地利学派的观点认为,只有个人才能做选择,集体是“无意识的”,研究经济现象就要研究人的动机。社会机制的安排是行动的结果,不是事前计划的结果(即自发秩序),所以有些时候索性“让子弹飞一会儿”。
因为人是有远见的,你越保守,现实会越向相反方向发展。这一点在经济学上随处可见一斑。
经济周期往往如下形成:
经济出现萧条的时候自然感觉钱少了,政府就会加足马力造币发钱。
在短期内,由于钱多了人们借钱就容易了,借钱所需要付的利息就下降了,利息下降本身就发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未来商品变得值钱了。
利息理论中,利率是衡量人们耐心的一个指标,利率越高耐心越低,利率越低耐心就越高。真实利率如果下降,那就意味着人们觉得未来的前景更明朗,期货在今天看来就越值钱,于是人们就会觉得投资未来是有利可图的。

也就是说,政府通过大量发钞造成一个影响 --- 产生了一个并不真实的利率下跌的过程,而利率下跌会诱发人们增加对未来的投资。

一开始,社会会出现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制定长远的规划、筹措大笔的资金,雇佣那些本来不会雇佣的劳动力,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但不要忘记,此时政府增发的货币,也悄悄地像蜂蜜一样,向社会、向整个经济体的每一个角落慢慢地渗透。尽管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每一个人都必将逐渐感觉到增发货币所带来的的变化。慢慢的,人们感觉到物价开始飞涨了,原来挺好挣的钱,即使挣了钱也买不到原来能买到的那么多东西了。人们最后真切地感觉到,新一轮通货膨胀到来了。

这时候,政府就会遇到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继续增发货币,对通货膨胀袖手旁观,对民众的抱怨充耳不闻;要么就是得多少顺应民意,对增发货币的步伐放缓,甚至停住增发货币的步伐。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社会能够忍受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政府迟早要采取行动,收缩货币的发行量。只要那一天到来,当初人们制定的那些长远规划,就找不到足够的资金来维持了,资金链断裂了、泡沫破灭了。

这就是奥地利学派所理解的经济周期发生的过程。
要避免经济周期,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政府不要在一开始的时候乱印钞票,要抑制住政府乱印钞票的冲动。
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社会中的因果关系,经济学思维就是要善于看见“看不见”的因果关系,如果企图通过“提高银行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那么就完全搞反了利率和通胀的关系。
今天是2018年7月12日,6月份以来各大银行信贷打爆我的手机推销贷款,我隐约觉得这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始。

了解更多推荐阅读: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559348


回复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