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应用差点毁了防疫大业。0 ^% Q% ^' K6 X; y" g, O: Q

1月11日,微博用户@路诞先生反映,他在浏览应用商店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款“神奇”的应用。在这款名为“健康码演示”的应用中,用户可以自动生成各地不同种类的健康码、复工码和通行码,地区、城市和姓名均能够自定义,在@路诞先生反馈之前,这款应用的下载量已经破千。6 j% |6 C) G9 p, N* ~& u
  h$ @0 h0 k" |& p9 B0 }
1.jpeg
# `' v, x7 y3 N$ ?. Q, @& h0 g
. T* y4 }8 T4 Y( h) d& N4 G. p# r/ K
万幸的是,有关部门迅速对此作出反应。1月13日,权威平台@杭州发布公布了相关结果:解某某(男,41 岁)于2020年4、5月份擅自研发 “健康码演示”App 并上传至应用市场,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目前已被西湖区公安分局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b  a' E* a  o2 S
! A; f$ l2 G/ t1 m- R8 f2 [
2.jpeg


由于下载量较少,这款“健康码演示”应用在酿成大祸前就被迅速取缔。有关部门的速度固然令我们拍手称快,但它却引起了小雷对“截图信息”更深一步的思考……! e! n' k. ?4 }8 ~7 C

层出不穷的应用造假

其实说难听一些,在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的现在,许多人高度绷紧的神经已经开始松懈。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大众,就连部分本应负责防护的工作人员也没有树立起常态化意识,开始在常规检查上疏忽大意,有人在健康码上浑水摸鱼不过是时间问题。
- m1 |5 F; Q# v- Y) n6 [* K% C6 S9 N# W
3.jpeg
4 G5 E: w% K2 d7 G! a

如果说健康码还可以通过强制登记来避免的话,那么聊天记录造假几乎已经是常态。相信不少人都会在论坛中看到过几个“内部人士”在QQ群杜撰出来的小道消息,可悲的是,在辟谣发布之前,这些谣言就有着相当高的浏览数和转发量,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9 b' e+ G8 d% h7 L0 N8 s

而更加“先进”的是,早在几年前,微信和支付宝等应用截图造假产业就有人做了。虽然苹果等国内各大应用平台都先后对其进行下架,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P图的低成本让这些造假应用肆无忌惮。如果仅局限于调侃还好,但这些截图如果被用于网暴等行为的话,就很容易会催生“北大学姐”这种伪造证据,故意构陷对方性骚扰的罗生门事件。9 J$ r6 z# `! y; U8 x7 y! |, q

4.jpeg

7 _: F- R% e3 M5 ]: W9 Y6 r6 r
某个在线微信与支付宝截图生成器$ U% f( D) H+ M* f% Z# j/ I

除了微信和支付宝是重灾区外,不少网站的关键信息也能通过修改,进行一次谣言的“官方认证”、事实上,不少外网/机构网站的假新闻都是由此得来。虽然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站都开始主动关闭用户的文本框修改权限,但不少比较老的大众平台依然容易中招。5 m2 C6 Q% @$ W: T6 @
2 b* P8 B4 ]- C( R0 ~, X+ H  F
5.jpeg
; c8 e* L; e, D) H, U% G) H
( Y7 P. \( U3 [, J/ Z( a+ l$ @
伪造背后的黑产

虽然应用平台也会对伪造截图的应用进行下架处理,但平台也管不住背后的需求。根据爱范儿的调查,“健康码演示”的应用已经更新十余次,其背后的开发者联系信息均为假冒,虽然它的下载量并不多,但开发者冒着风险锲而不舍地更新,可能意味着部分用户已经与开发者产生了金钱关系,而这只是互联网黑产的一角。

6.jpeg
- o$ v# X0 K/ C& f
  S, y8 |# \% u, W
小雷在浏览关于伪造微信截图的信息中,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和很多修图软件一样,伪造截图的应用也有“白嫖版”和“升级版”的区别。白嫖版的截图通常带着水印,次数也有限制,只有付费升级,你才能自由的享受全套服务,有些应用甚至还玩起了88一年的订阅制。5 W$ `6 u6 y8 T# X

平台的频繁下架和正统应用的界面改版,让人们对应用造假长了心眼,却也让背后的黑产链条拿到了盈利机会,而使用他们的主要用户,八成是金融诈骗者和微商。" C- ]0 `3 r3 R

7.jpeg

6 C6 F' |7 }7 Y/ N  V
目前的造假应用广告,基本都瞄准的是微商群体

不过万幸的是,对于这些造假应用开发者,他们不仅面临着被“正主”起诉侵权的问题,其法律效力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随着互联网信息电子举证制度的逐步完善,微信聊天信息等互联网证据虽然可以被采纳,但必须要经过多番证明才会被认可。以微信聊天证据为例,它需要双方当事人的信息界面以及两方客户端上的完整聊天信息,普通的截图造假根本不足为据。
1 V# g) F/ \0 z/ F
信息的不可靠性 % r8 e, _  N! v
# K+ I. h9 u8 A* t
讽刺的是,虽然信息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拓宽了眼界,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普通人又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个新的牢笼。如何甄别信息,摆脱“信息茧房”,成为了一门功课。利用SVM进行情感分析等算法的加入,开始让信息摆脱真假辩论,一切以流量为优先,为虚假信息的泛滥铺设了道路。

8.jpeg


图片来自:AllSides0 v) E1 D" x5 J# I2 C
. f+ h3 X  K! {$ q7 d- ~: Y
例如近期发生的某应用公关事件中,不到半分钟的回答截图,其内容的真假成为了整个互联网的争论焦点,若不是官方下场证实,大家还莫衷一是;应用远程删除照片上了热搜,但谁都知道这种事每个企业都能做到,如何自证成为了难题;互联网公司以“煽动”为由Ban掉总统账号,虽然符合内部规则,但也让大家看到了互联网巨头的操控能力,真相和辟谣之间左右摇摆,堪称信息时代下的一个奇景。- m# B# W/ U! {% H- n+ [
9 {* l" @+ z, G  A) w
9.jpeg
6 k( R( F, t6 j2 y; X9 K
  ?9 X% K) u; ]# {+ J" ?- q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健康码造假”等行为,在短期内不可能彻底根除,我们反而应该庆幸它只是出自个人之手。比起法律和“后续辟谣”,我们最需要的,其实是主动拓宽信息检索的能力,主动靠近那些我们以前可能不感兴趣的内容,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搜索。

10.jpeg
* G$ [" d1 J$ ^* H
9 }9 B" o+ e% V& b
当你看到部分截图的时候,请先保持吃瓜态度。如果有条件的话,请多多利用搜索引擎找出信息源头,并主动搜索部分图文中的关键字,尽管这样依旧不能保证新闻报道中的偏向性,但你也能根据这些信息构建出一条独特的知识网,在之后类似的新闻中受益。

少用刷新,多用搜索,是我们这个时代逃离信息茧房的重要法则。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