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内核普及,生态为王
如果我们把Intel早期主导的的x51以及这个架构的前序架构称作为第一代MCU,那么AVR的发展史基本上代表了基于各家自定义架构的第二代MCU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Microchip的PIC系列、Motorola的MC68HC系列、TI的MSP430等优秀架构。
近10年,随着应用测对于性能要求和处理能力的提升,32位MCU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效仿在第二代8位MCU上的发展,各家主流MCU厂商纷纷推出基于各自架构的32位MCU,但绝大部分都逐渐被同一种内核代替,也就是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ARM处理器内核。
ARM处理器在20世纪90年代依然发展平平,进入21世纪后由于手机的快速发展,出货量呈现爆炸式增长,ARM处理器占领了全球手机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ARM开放的商业模式,在手机市场中充分验证的架构成熟度在MCU市场逐渐代替各家自定义架构,形成了第三代MCU的产品形态,即基于ARM内核的32位MCU。
这一趋势也引领着国产MCU厂商逐渐将主要精力从架构转向产品本身,其竞争力更多体现在对于产品定义的把握以及产品开发和迭代的速度。产品定义来源于应用侧需求,如何更精准的把握和预测下游厂商的应用需求。

      但是由于国产MCU生态欠缺 尚不成熟,这对于我们一味追求开发速率的工程师们来说着实是件难事儿,一般而言,都是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去接触和使用起一款国产MCU的呢?欢迎留言,提供宝贵经验 。
641.jpg

话题活动时间:即日起 - 2021/6/30
所有参与者将获得:20个 E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