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邮电设计技术》授权发布
简介:本文介绍了5G基站的硬件架构、核心器件及产业发展状况,分析了基站硬件架构的未来发展趋势。


        1

        5G基站硬件架构

        5G基站设备的整体架构可分为2类:


           
  •                
                            BBU+AAU/RRU  2层架构               

           
  •                
                            CU+DU+AAU/RRU  3层架构               


        其中,CU、DU为基带设备,共同完成5G基带协议处理的全部功能。

        CU负责高层基带协议处理,并提供与核心网之间的回传接口。

        DU完成底层基带协议处理,并提供与5G AAU/RRU之间的前传接口。CU与DU之间通过F1接口交互。

        BBU集成了CU与DU的全部基带处理功能。

        目前,5G基站设备主要采用BBU+AAU/RRU 2层架构。因此,下文主要分析了5G BBU与AAU/RRU的硬件架构。

        DU设备架构与BBU类似,主要基于专用硬件平台实现。而CU设备,则一般基于通用硬件平台实现。

        1.1  5G BBU硬件架构
       

        5G BBU是基带设备,硬件架构如图1所示,包含基带处理单元、主控传输单元、电源模块以及接口单元等功能模块。
        图1 5G BBU硬件架构
       

        其中,基带处理单元主要完成基带协议处理,提供与AAU/RRU通信的接口。主控传输单元负责基站的配置管理、信令处理、资源管理、数据传输,提供传输、时钟、LMT接口。电源模块,主要用于设备内部直流供电的管理。硬件实现方面,5G BBU内部集成了多种半导体器件与芯片。主控传输单元与基带处理单元内部的核心器件如图2所示。
       
        图2 BBU内部核心器件
        处理器(CPU),主要用于高层基带协议以及控制信令处理。基带芯片(ASIC),是BBU的关键芯片,负责底层基带协议处理以及软件算法的实现。FPGA芯片,用于基带协议处理中的硬件加速,实现加密/解密或接口转换等专用功能。光模块,负责完成光电信号转换功能,用于前传接口处理。交换芯片,用于与外部接口之间的数据交换。高精度晶振,用于支持BBU内部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同步。

1.2  5G AAU/RRU硬件架构

5G AAU/RRU,主要完成基带数字信号与射频模拟信号之间的转换,以及射频信号的收发处理功能。

对于6GHz以下频段,AAU设备主要分为64T64R、32T32R、16T16R 等主流规格,分别支持64、32、16个射频收发通道。

随着通道数的增加,CPRI接口的带宽需求大幅上升。为了降低前传接口的带宽需求,5G AAU采用eCPRI接口,将BBU的部分底层基带协议处理功能上移到AAU。

对于2通道、4通道等低通道数的5G射频设备,仍采用传统的“RRU+天线”的设备形态。设备内部无内置的天线阵列。

5G AAU与RRU的硬件架构基本相同,如图3所示。

        图3  5G AAU/RRU硬件架构
       

        设备内部包含了接口、数字基带、数字中频、收发信机、功放、双工器等主要模块与器件。其中,接口模块主要用于前传接口信号处理。数字基带模块负责底层基带信号处理。数字中频模块实现上下变频、预失真和波峰系数降低等功能。收发信机模块,完成数模/模数转换(ADC/DAC)以及模拟信号的接收与发射信号处理功能。功放/低噪放分别,完成下行与上行信号的放大。滤波器,用于发射及接收信号的选频,以及干扰抑制。双工器,用于接收与发送通道的信号滤波与收发切换。


        2

        5G基站核心器件及产业现状

        2.1  5G BBU核心器件
       

        5G BBU主要基于专用硬件实现,内部集成了ASIC、CPU、FPGA等半导体器件。

核心器件的产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BBU设备的性能。

一方面,核心器件的性能与工艺水平,决定了BBU设备整体的硬件处理能力与集成度。另一方面,半导体产业发展,也可推动专用硬件平台代际更替,优化BBU硬件架构,提高设备性能。

5G BBU内部,基带芯片是最关键的器件之一,可以反映不同设备的性能差异。

基带芯片,一般采用设备厂商自研的ASIC架构。业界主要采用14nm或7nm工艺,5nm芯片正在技术导入阶段。

台积电和三星,已具备5nm量产能力。

BBU使用的处理器,主要以ARM架构和X86架构为主,采用高性能的处理器芯片,以提供更强大的运算性能、更低的功耗,支持5G基带的复杂处理功能。

FPGA,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相比AISC,具有可编辑、更灵活、产品上市时间短等优势。

5G BBU使用FPGA以更好地支持设备软硬件的后向升级。

由于行业技术壁垒高,FPGA核心技术被Xilinx、Intel、Lattice等头部公司垄断,国外三巨头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90%。

2.2  5G AAU/RRU核心器件

5G AAU/RRU使用的核心器件主要包括基带芯片、数字中频芯片、收发信机芯片、ADC/DAC、功放、滤波器等。

其中,5G基站使用的功放,主要采用LDMOS和氮化镓2种技术。

在高频、大带宽、高功率的工作条件下,氮化镓功放的性能优于LDMOS。

一般,5G高频段设备使用GaN功放。而低频设备,则2种功放并用。

LDMOS器件工艺比较成熟,主要采用8英寸140nm工艺,主流供应商有NXP、Qorvo等。

氮化镓器件成本较高,制造工艺更加复杂,主要厂商包括住友、Wolfspeed、Qorvo等国外厂商以及能讯、创元达等国内厂商。

高速高精度的ADC/DAC,是5G基站的不可或缺的芯片。

目前,ADC/DAC市场份额分别被ADI、TI、MAXIM、等国外厂商独占。国内厂商在ADC/DAC芯片领域起步晚,能够量产高精度、高速度ADC/DAC的厂商较少,产品线比较单一。

基带与数字中频芯片的能力,需满足100MHz载波带宽、64路射频收发通道以及复杂的波束赋形算法处理的需求。主要采用主设备厂商自研的ASIC芯片,目前采用14nm或7nm工艺,下一代芯片将支持5nm或3nm技术。

收发信机芯片,用于收发链路的信号处理,可集成数字变频、混频、多通道ADC/DAC、放大和滤波等功能。

目前业界主流的芯片供应商为ADI和TI,单芯片支持四路射频通道处理,后续随着制程水平发展,可进一步提高单芯片的处理能力,降低AAU体积与功耗。
4G RRU使用的滤波器,主要以金属腔体滤波器为主,工艺成熟、价格低。但由于金属整体切割,导致体积较大。

5G时代,AAU天线数量大幅增加,对滤波器的尺寸与发热性能也有更高的要求,使得金属腔体滤波器应用受限。

陶瓷介质滤波器体积小、温度稳定性高,成为较好的解决方案。

因此,5G AAU前期采用工艺成熟的小型化金属滤波器,后期将主要采用陶瓷介质滤波器。

目前,规模较大的陶瓷介质滤波器厂商主要有灿勤、国华、凡谷等。


        3
        基站架构的未来演进

        3.1  演进方向分析
       

        在多样化业务需求的驱动下,5G网络需要具备更加弹性、灵活的业务提供能力,这就对5G基站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设备硬件平台迭代更新、基站架构持续演进。

5G基站架构的演进分,为专用硬件增强与架构通用化2个方向。

a)专用硬件增强。

现阶段5G基站设备主要在专用硬件平台上实现,通过定制化器件与配套软件,高效地实现BBU与AAU/RRU的特定功能。

后续,随着5G产业链的发展,核心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将不断提升,专用硬件平台的性能也会逐代增强。

对于5G BBU设备,未来可通过升级5nm/3nm工艺、优化ASIC设计、增强基带芯片能力、引入更高性能多核处理器、FPGA等芯片等方式,提升载波与数据流处理能力,支持多模共平台。

对于5G AAU/RRU设备,通过优化架构设计与算法、提高数字与模拟芯片集成度、引入新材料等手段,使设备向着小型化、绿色节能的方向不断增强。

b)架构通用化。

通过将基站软件功能与硬件解耦,结合硬件资源云化、基站功能虚拟化等技术,可逐步实现基站架构通用化。

与专用硬件设备相比,通用化架构的基站设备支持灵活的软件部署与修改,硬件资源完全共享并可以由上层应用按需灵活调用。

同一硬件平台可兼容不同制式系统,支持按需开通,实现通信网络的敏捷部署。

同时,通用硬件平台支持后向平滑演进,可提高设备利用率,延长生命周期,降低网络建设成本。

目前,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核心网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已经广泛采用了通用化硬件架构,满足上层应用对于底层基础资源的弹性伸缩需求。

在无线接入网领域,硬件通用化尚处于尝试探索阶段,相关技术及产业还不成熟,通用硬件平台的性能还无法支撑基站设备的全面通用化。

       
        3.2  两种基站架构的对比
       

        基于专用硬件与通用硬件的2种基站架构,存在本质的区别。如图4所示。
        图4 基站架构对比
       

        对于专用硬件架构,专用硬件层主要包含CPU、ASIC、FPGA、射频芯片等,通过内部的高速交换接口或专用背板实现互联。上层配套软件系统实现协议栈基本功能以及设备商私有算法。软件系统与底层硬件紧耦合,设备内部接口对外不可见。

对于通用硬件架构,基础硬件层主要由通用计算、存储、网络等硬件资源以及FPGA/ASIC等硬件加速器构成。

其中,硬件加速器主要用于完成基带物理层协议、加/解密或接口交换等功能,卸载通用处理器的负荷。虚拟层提供对底层硬件的抽象、动态重构与管理,完成对硬件资源的灵活调配与控制,为上层应用提供虚拟的计算和转发功能。网元功能层实现了各类虚拟化网元功能,比如BBU、CU、DU等基站功能。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网元功能可根据业务需求灵活编排,并支持向更高层的应用平台开放底层设备能力。

两种架构在硬件实现、开放性、扩展性、资源调配方式、技术成熟度、产业生态等方面均存在各自的优劣势,如表1所示。

        表1 2种基站架构的对比
       
        传统的基站设备基于专用硬件平台实现,从2G发展到5G,专用硬件的集成度与处理能力已经逐代增强,设备体积变小、容量增大。

但是,由于专用设备固有的封闭性,传统基站的软件与硬件完全绑定,采用基站设备厂商定制化的ASIC架构以及配套软件系统,设备内部实现对外不可见。

这种高度固化、集成化的设备在能效、体积方面存在天然的优势。

但另一方面,这种黑盒化的设备存在可扩展性差、资源调配不灵活、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同时,封闭的系统不利于扩大产业生态圈,造成一定的行业壁垒。

通用化的基站设备,基于通用硬件平台与虚拟化技术实现,天然地具备开放、可扩展性强的优势。

支持软硬件解耦、硬件资源按需调度、软件功能灵活定制,进而支持弹性扩容、软件快速升级,同时可根据业务的潮汐变化灵活调配资源,获得资源池化共享增益,提高资源利用率。

此外,通用化设备的开放架构,便于吸引更多厂商参与设备开发,丰富产品形态,繁荣产业生态。

但是,目前通用硬件的处理能力,还不足以完全满足5G基站的性能要求。特别是基带物理层功能与射频处理模块,对于算力、处理实时性、功耗等方面的要求较高。x86或ARM等通用处理器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ASIC或FPGA电路。

另外,虚机、容器等虚拟化技术方案,在基站中的应用还不成熟,有待逐步完善,满足电信级应用的需求。

在5G基站演进过程中,两种架构将并存。

对于容量、能效等要求较高的宏基站设备,专用硬件架构还将继续发挥其技术成熟、集成度高的优势。

对于体积、功耗较小的微站设备,则可先行实现通用化架构演进,充分发挥其开放、弹性灵活的优势,以更好应对各类垂直行业的多样化部署需求。

       

        3.3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基站硬件架构的通用化演进,将给5G产业链带来诸多影响。

不仅会推动原有的基站产业链上下游加强技术创新、加速产品迭代,也会吸引更多的厂商参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基础硬件、虚拟化软件、业务平台、系统集成等各个领域,构建更加开放、融合的产业生态,催生新的商业价值。
基站架构的通用化将会是一个分阶段演进的过程。

现阶段,基于通用硬件架构的基站设备,可在CU、DU分离架构的基础上实现。通过将高层基带协议功能部署于CU,将底层基带协议功能部署于DU,进行5G协议栈切分。

在此基础上,基于通用硬件平台,实现CU设备的全面通用化,DU、BBU设备通过进一步功能划分实现部分模块的通用化。

未来,随着硬件性能的提升以及虚拟化技术的发展,逐步实现DU、BBU设备的全面通用化。

由于5G RRC、SDAP、PDCP等高层基带协议对硬件处理实时性的要求相对宽松,易于移植到通用硬件平台来实现。因此,CU设备可完全基于通用硬件平台实现。

而基站物理层协议功能对硬件的运算速度、处理时延等要求较高,现有通用硬件及虚拟化技术还无法满足要求。

此外,与专用的ASIC或FPGA架构相比,通用硬件在集成度、功耗方面也存在不足。

因此,DU/BBU设备,还无法完全基于通用硬件平台实现,还需要经历从部分通用化到全面通用化的发展过程。

现阶段,DU/BBU设备需要在通用硬件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专用的物理层加速器,通过标准的PCIe接口,支持在通用硬件平台上即插即用。

未来,随着通用硬件性能的提高,DU/BBU设备可完全基于通用硬件平台实现。

在通用化演进的基础上,基站架构还会进一步向着开放、融合、智能等方向发展。

首先,传统基站的架构是封闭的,设备内部接口私有化,网络资源、信息与数据不开放。在通用硬件平台之上,可进一步定义标准化的开放接口,支持不同虚拟化网元之间互通;同时通过微服务化架构将网络能力抽象为服务,以服务的形式对外提供开放的资源,支持网络能力按需定制,打破传统网络的封闭性。

其次,随着网络的发展,目前运营商面临着多频段多制式并存、设备类型繁多、部署维护复杂的问题。随着基站架构的通用化演进,可基于统一的云平台,实现各类虚拟化网元功能,简化在网设备类别。此外,通用架构的基站设备还可与移动边缘计算单元、核心网单元共平台部署,构建一张端到端的融合网络。

另外,网络的智能化演进也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基站,增强协议实现算法,优化处理流程,提升资源调度效率,实现基站内生的智能,使得设备性能达到最大化,促进网络与业务的协同。

在基站侧引入AI技术,对于设备硬件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算法模型越复杂、训练数据量越大,对于算力的要求越高。在基站架构通用化演进后,基础硬件支持池化共享、弹性扩容,硬件资源不会成为瓶颈,可充分发挥出基站内生智能的潜力。


        ——The End——为便于阅读,本文略有删减。

       

        参考文献:[1].吕婷 曹亘 李轶群 李福昌. 基站架构及面向5G的演进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7(08): 46-50.[2] 吕婷 曹亘 张涛. 5G基站架构及部署策略研究[J].移动通信,2018(11): 72-77.[3] 3GPP TS 38.300, NR; NR and NG-RAN Overall Description (Release 16)[S]. 2020.[4] 3GPP TS 38.401,NG-RAN;Architecture description(Release 16)[S]. 2020.[5].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CPRI):eCPRI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2017[6].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CPRI);Interface Specification[S].2015田霖,翟国伟,黄亮,等.基于集中式接入网架构的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技术研究[J].电信科学, 2013(6): 25-31[7] Zhai Guowei, Tian Lin, Zhou Yiqing, et al. Real-time guaranteed TDD protocol processing for centralized super base station architecture[C]// IEEE WCNC. NewOrleans, Mar. 2015: 989-994[8].张浩.浅谈. 5G组网和基站云化[J].通信技术,2020(4): 918-922.[9].赵小璞 陈俊可.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开放式基站体系架构研究[J].移动通信,2013(08): 64-68.[10].Chengchao Liang, Yu F Richard. Wireless virtualizationfor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ellular networks[J]. IEEETrans. Wireless Commun., 2015, 22(1): 61-69[11].HAYES B. Cloud comput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8, 51(7): 9-11.[12].ETSI. 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sation (NFV); use cases: GRNFV 001 V1.2.1[S]. 2017.[13].MIJUMBI R, SERRAT J, GORRICHO J L, et al. Server placement and assignment in virtualized radio access network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and Service[14].Management, Nov 9-13, 2015, Barcelona, Spain. Piscataway:IEEE Press, 2015: 398-401.[15].ORDONEZ-LUCENA J, AMEIGEIRAS P, LOPEZ D, et al.[16].Network slicing for 5G with SDN/NFV: concepts, architectures,and challenge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7,55(5): 80-87.
       

作者简介:吕婷,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5G网络技术及基站设备研究工作;张涛,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移动网通信技术标准化、组网应用方案研究工作;李福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审查技术专家,主要从事移动通信及固网移动融合等专业的标准制定、测试验证、课题研究等工作;曹亘,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移动网通信网络新技术、标准化研究工作。


本文由编辑推荐,原出处:https://www.eet-china.com/mp/a122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