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概况
1、交换机定义及分类
定义:交换机(Switch)意为“开关”,是一种用于电(光)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它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从广义上来分析,在通信系统里对于信息交换功能实现的设备,就是交换机。最常见的交换机是以太网交换机。其他常见的还有电话语音交换机、光纤交换机等。
交换式集线器又称为以太网交换机、二层交换机(表明此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或直接简称为交换机。交换是按照通信两端传输信息的需要,用人工或设备自动完成的方法,把要传输的信息送到符合要求的相应路由上的技术的统称。
按照OSI划分:
二层交换机:基于MAC地址工作的第二层交换机最为普遍,用于网络接入层和汇聚层。
三层交换机:基于P地址和协议进行交换的第三层交换机应用于网络的核心层,也少量应用于汇聚层。部分第三层交换机也同时具有第四层交换功能,可以根据数据帧的协议端口信息进行目标端口判断。
四层交换机:它是一种功能,它决定传输不仅仅依据MAC地址(第二层网桥)或源/目标P地址(第三层路由),而且依据TCP/UDP(第四层)应用端口号。第四层交换功能就像是虚IP,指向物理服务器。它所传输的业务服从各种各样的协议,有HTTP、FTP、NFS、Telnet或其他协议。这些业务在物理服务器基础上,需要复杂的载量平衡算法。
四层以上交换机:第四层以上的交换机称之为应用型交换机,主要用于互联网数据中心。
按照网络层次划分:
接入层交换机:一般是固定配置的交换机,端口密度较大,具有较高的接入能力,以10/100M端口为主,以固定端口或扩展槽方式提供1000Mbps的上联端口。
核心层交换机:一般采用机箱式模块化设计,机箱中可承载管理模块、光端口模块、高速电口模块、电源等,具有很高的背板容量;
汇聚层交换机:可以是机箱式模块化交换机,也可以是固定配置的交换机,具有较高的接入能力和带宽,一般会包含光端口、高速电口等端口;
按照应用区域划分:
广域的交换机:是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完成信息交换功能的设备,它应用在数据链路层。交换机有多个端口,每个端口都具有桥接功能,可以连接一个局域网或一台高性能服务器或工作站。广域网交换机主要应用于电信领域,提供通信用的基础平台;
局域网交换机:应用于局域网络,用于连接终端设备,如PC机及网络打印机等。
2、交换机行业发展历程
自1989年第一台交换机面世至今,交换机已更新至第四代,转发性能、端口速率、交换容量都实现大幅度提升,交换机技术仍在不断迭代当中。
第一代:集线器:集线器是交换机的前身,集线器工作于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的第一层,即“物理层”,主要功能为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同时把所有节点集中在以它为中心的节点上。由于集线器收到报文会向所有端口转发,同时只能传输一个数据帧,通过集线器相连的所有主机处于同一个冲突域中,因此,当有多台主机同时发送数据报文时,大量的冲突将导致性能显著下降,以集线器为核心构建的网络是共享式以太网的典型代表。
第二代:二层交换机:交换机是在多端口网桥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89年第一台以太网交换机诞生,最初的交换机完全符合OSI定义的层次模型,即工作于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因而称为“二层交换机”,二层交换机识别数据帧中的MAC(媒体存取控制)地址信息,主要根据MAC地址选择转发端口,算法相对简单,便于ASIC(专用集成电路)实现,因此转发性能高,使得以太网从共享式升级为交换式,有效提高小型局域网性能。
第三代:三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即工作于第三层“网络层”的交换机,是在VLAN(虚拟局域网)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三层交换机是为IP设计的,接口类型简单,拥有很强二层包处理能力,适用于大型局城网内的数据路由与交换,它既可以工作在协议第三层替代或部分完成传统路由器的功能,同时又具有几乎第二层交换的速度,
第四代:多业务交换机:在万兆以太网出现后,各类高带宽业务开展和部署对网络设备的要求增多,包括数据的连通性、安全性、可靠性、服务质量等,同时为了降低组网成本和简化管理维护,网络设备功能开始出现融合趋势,多业务交换机由此诞生。多业务交换机支持多层转发,但由于ASIC的限制,当前多数多业务交换机为二三层业务叠加上层增值服务,本质上为多设备安装在同一机框。
3、交换机应用场景
交换机作为各种类型网络终端互联互通的关键设备,应用场景广泛。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可分为:
园区企业交换机作为连接个人、家庭与社会关系的纽带,横跨教育、医疗、金融等多个行业,对核心设备的超宽、融合能力提出更高诉求。
数据中心交换机主要用于支持数据中心网络组网,支持较为丰富的数据中心特性。
工业交换机针对工业应用需求提供组网设备,要求耐高低温能力强、抗干扰能力更强、更高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等,其广泛运用至工业控制、制造业、能源电力、智慧交通等领域。
4、交换机技术原理
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每一端口都可视为独立的物理网段(注:非IP网段),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都有自己的虚拟连接。假使这里使用的是10Mbps以太网交换机,那么该交换机这时总流通量就等于2×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时,一个HUB的总流通量也不会超出10Mbps。总之,交换机是一种基于MAC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帧功能的网络设备。
交换机工作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交换机内部的CPU会在每个端口成功连接时,通过将MAC地址和端口对应,形成一张MAC表。在今后的通讯中,发往该MAC地址的数据包将仅送往其对应的端口,而不是所有的端口。因此,交换机可用于划分数据链路层广播,即冲突域;但它不能划分网络层广播,即广播域。
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背部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MAC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MAC地址表中。使用交换机也可以把网络“分段”,通过对照IP地址表,交换机只允许必要的网络流量通过交换机。通过交换机的过滤和转发,可以有效的减少冲突域。
来源:投研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