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从行政上划分,有多达199个国家,而从经济角度来看的话,有些跨国公司,在特定的领域里,更可以称之为“帝国”,英特尔就是这样的“帝国”,一个已然辉煌了近半个世纪的传奇。她同样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惊心动魄的历程,同样经历过各种危机与机遇,有过惊世骇俗的胜利,也有过让人唏嘘的失利。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这本几乎可以代表半导体产业发展史的“帝国”历史书,以历代“帝王”(CEO)的视角,来看看这段传奇历程。
  “帝国”的建立

  公元1955年,“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创建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并吸引了很多富有才华的年轻科学家加盟。其中就包括后来创建英特尔的罗伯特·诺伊斯与戈登·摩尔。肖克利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但对于公司运营并不擅长,有八位才华横溢的但又苦于无法实现诸多愿景的年轻人很快决定辞职,他们是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朱利亚斯·布兰克、尤金·克莱尔、金·赫尔尼、杰·拉斯特、谢尔顿·罗伯茨和维克多·格里尼克。他们被肖克利称为"八叛逆"。
  
  史称“八叛逆”的这些年轻人开创了“仙童半导体”, 仙童公司以硅取代原材料锗的晶体管发布后,世界电子产业的转型步伐大大加快,人们迎来了自动化信息化时代。
  在迄今为止硅谷大约70家半导体公司中,有一半都是这家公司直接或间接的后裔。
  从这个被后世称之为“半导体西点军校”的“仙童半导体”走出来的新一代创业者们,一个个声名鹊起,有领导美国“国家半导体”NSC实现飞跃的查尔斯·斯波克,有带领7位仙童员工创办“高级微型仪器公司”(AMD)的杰里·桑德斯……当然,这些出走仙童的硅谷先驱们,最有名的当属创办了英特尔的罗伯特·诺伊斯与戈登·摩尔。
  公元1968年,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来到工商局注册,原本他们新公司的名称是两人名字的组合——Moore Noyce,但他们却发现这个名字已经被一家连锁酒店抢先注册(也有传闻是觉得名字不好听)。不得已,他们采取了“Integrated Electronics(集成电子)”两个单词的缩写为公司名称。自此,“英特尔帝国”成立了!
  “帝国”的经营者们

  一.罗伯特·诺伊斯
  罗伯特·诺伊斯(公元1968年~公元1974年,在位时间6年)即“英特尔一世”,集成电路发明者之一,仙童半导体公司和英特尔共同创立者之一,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格林尼学院文学学士,那句话怎说的?德艺双馨?文才兼备?雄才武略?文武双全?……总之,诺伊斯人格魅力强大,具备领袖气质,才华横溢的他,可以说开启了现代硅谷的IT产业历程。
  
  诺伊斯不但善“开拓”,在学术方面也十分卓越,这是一个两次擦肩诺贝尔奖的天才,第一次是他在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时形成的“负阻二极管”概念。然而,他的BOSS,美国固态物理界最有名的威廉姆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对此毫无兴趣,诺伊斯不得不终止研究。后来,日本科学家江崎玲于奈(Leo Esaki)发明了该器件,并获得诺贝尔奖。
  第二次是在几年之后,诺伊斯和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共同发明集成电路,即将电路所有元件嵌入单片半导体中。集成电路性能超群,批量生产成本低廉,若没有集成电路,便没有今天的电脑行业。基尔比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奖,可惜诺伊斯已去世,不能共享这一殊荣。
  
图为英特尔于1971年生产的第一代微处理器:intel 4004。
  虽然诺伊斯在个人生活、信仰及家庭方面并没有为世人做出表率,但都无掩这位伟人的光芒,其最大的功绩便是在位期间,开发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微型处理器intel 4004,开创了一个集成电子新纪元。
  二.戈登·摩尔
  戈登·摩尔(公元1975年~公元1987年,在位时间12年)即“英特尔二世”,英特尔联合创始人,半导体业传奇人物,摩尔定律发明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学士,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化学博士,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位专业性极强的“帝王”,如果说罗伯特·诺伊斯是帝国的大脑,那戈登·摩尔就是帝国的心脏。
  摩尔不同于诺伊斯的热情奔放,他是一个务实派,技术流,他没有类似诺伊斯那些开飞机划大船般的冒险激情,与之相反的是,他性情相当沉着、平静。他有两大爱好:一是在岸边执杆垂钓;一是在湖上滑船游憩。一动一静,这样的互补性,应该就是帝国这两位元勋之所以可以成为好搭档的原因吧。
  
  公元1965年的一天,摩尔在当年第35期《电子》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摩尔定律”,成为迄今为止半导体历史上最具意义的论文。
  该定律指出:微处理器芯片的电路密度,以及它潜在的计算能力,每隔一年翻番。为了使这个描述更精确,1975年,摩尔做了一些修正,将翻番的时间从一年调整为两年。实际上,后来更准确的时间是两者的平均:18个月。
  摩尔定律就好似一个最优秀的指挥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指挥着英特尔以及全世界的IT从业者共同演绎出一首现代计算机产业的交响曲。
  
  公元1981年,在存储芯片遭遇来自日本的强敌狙击之后,摩尔以其独到的眼光,指导了英特尔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略转移,放弃已经失利的存储芯片市场,主攻微型计算机的大脑——CPU,正是这一次战略转移,成功奠定了日后英特尔帝国的霸主地位。
  公元1987年,摩尔功成身退,但仍保留主席席位至1989年后光荣退休。公元1990年,摩尔从当时布什总统的手中接过了美国技术奖。
  三.安迪·格鲁夫
  安迪·格鲁夫(公元1987年~公元1998年,在位时间11年)即“英特尔三世”,英特尔第三任CEO,如果说,将前两任CEO比喻为英特尔的大脑与心脏,那么格鲁夫就是名副其实的双手,一个强硬的行动派!他仿佛就是个天生善于经营的企业家,他的犹太血统也似乎在佐证这一点。
  一个身上没有传奇创业背景的匈牙利商人之子,如何领导英特尔这么庞大的商业帝国?他靠的是铁腕与纪律,靠的是果决与“杀伐”,而这些,恰恰都是前两任CEO所缺少的。
  
  公元1982年,美国经济形势恶化,公司发展受阻,铁腕格鲁夫为了应对来自日本同行的竞争,拿出了著名的“125%的解决方案”,以激励雇员发挥更高的效率,也因此让英特尔成为了血汗工厂,这位对迟到无法容忍的CEO也因此被杂志评为全美最为严厉的老板。
  公元1984年,存储器业务仍旧遭受日本同行的压迫,库房里堆积如山,资金周转失灵,危机之下,格鲁夫继续推行其目标式管理,顶住了压力,并为接下来的转型赢得了时间。
  公元1985年,格鲁夫与摩尔摩尔讨论:“如果我们下台了,另选一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业务”。格鲁夫说:“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动手?”一场战略性转移就此拉开帷幕。
  公元1986年,新口号“英特尔,微处理器公司”的宣布,同样昭示着这个帝国已经顺利渡过了转型期,为未来几十年铺就了成功的基石。
  公元1992年,英特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且远远抛开第二名,格鲁夫的传奇色彩也逐渐加深。因为英特尔已不仅仅是微处理器厂商,它逐渐成了整个计算机产业的领导者。
  
  公元1996年,身兼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的安迪·格鲁夫出了新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这是他一生理念的总结,核心就是战略转折点问题。“穿越战略转折点为我们设下的死亡之谷,是一个企业组织必须历经的最大磨难”。
  这本书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出版传播,成为了激励很多企业家的座右铭。然而即使再强的勇者也会跌倒,在1997年英特尔达到辉煌之际,因为对低端产品重视度不高的问题,在次年业绩就遭受挫折,而格鲁夫本人,也因此挫折外加癌症的侵袭,选择了激流勇退,将公司大权交给了下一个接班人。
  
  另外一方面,在格鲁夫掌控帝国期间,多年来为人们所称道,但却始终被予以否认的“Wintel联盟”已经崭露头角,尽管微软初期的弱小与英特尔的合作并不对等,盖茨本人也对格鲁夫的刚硬个性无法欣赏,但基于各种原因,双方的合作仍然是硬着头皮开始了。
  与近年来“Wintel联盟”相对默契的表现相反,在双方合作开始的时候,其实是各种“相爱想杀”,既要合作,也要竞争,傲慢的盖茨与刚强的格鲁夫甚至曾经在饭桌上大吵过一架。
  
  据说,微软后来走向强盛时,曾担心英特尔自己打造操作系统排挤掉自己,曾考虑过收购国民半导体公司或AMD。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在商业上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无论如何,在格鲁夫手里,英特尔帝国完成了19亿美元至260亿美元的蜕变,成为了业界领导者,书写了历史的他虽然在后期有过错误,但仍不改世人对他的高度赞誉。
  四.克雷格·贝瑞特
  克雷格·贝瑞特(公元1998年~公元2005年,在位时间7年)即“英特尔四世”,斯坦福大学科学学士、科学硕士以及材料科学博士,贝瑞特博士发表过40多篇技术专著,并撰写过一本材料科学教科书《材料工程基础》。
  很显然,这又是继摩尔以后,又一个以技术见长的“帝王”,相比前任的铁腕管理手法,贝瑞特要平缓得多,在加入英特尔之前,一直在斯坦福大学任教,之后在英特尔埋头苦干了二十多年,近花甲之年接掌英特尔。
  
  可以说,帝国在贝瑞特执掌下,进入了一个发展平和期,但切莫觉得这是不作为或者混日子,要知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更何况,前任格鲁夫当时的一些遗留问题,解决起来并不简单。他努力将帝国的根基一步步夯实,并且带领帝国进行过两次成功的转型。
  公元1998年,贝瑞特刚刚执掌帝国,前任CEO留下来的境况实在不堪,当年英特尔失利低端芯片市场,一边面临着10年以来首次利润下降,另一边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垄断指控使得公司股票下挫32%。“降低成本,节约开支”成为贝瑞特上任后狠抓的核心管理任务之一,并细分产品策略,使英特尔度过了艰难的6个月,公司股票及业绩在该年年末上升到空前的高度。
  
  或许是因为英特尔与微软都开始专注于自己的特有领域,在贝瑞特执掌英特尔期间,“Wintel事实联盟”的稳固性更胜以往,在商业上展开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双方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均成长为世界级一流IT企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贝瑞特有过十五次中国之行,除了对于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给予极大重视,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也是给予了很大帮助,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贝瑞特更是亲自前往灾区,访问了灾后的四川小学,启动“i世界计划”。
  公元2005年,“英特尔四世”——克雷格·贝瑞特将帝国交给接班人后,又作为英特尔董事会主席继续为帝国服务,2009年正式退休,与夫人芭芭拉居住在亚利桑那州天堂谷。退休后最喜欢的活动仍是钓鱼,这与摩尔何其相似,他常说:“热衷于自己喜欢的、有乐趣的工作吧!这就是我每天早晨起床的最大理由。”
  五.保罗·欧德宁
  保罗·欧德宁(公元2005年~公元2013年,在位时间8年)即“英特尔五世”, 旧金山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硕士,英特尔第一位“非技术出身”的CEO,与略显粗鲁且直率的前任CEO贝瑞特相比,保罗·欧德宁相对更加温和、敏感而体贴。
  欧德宁没有理学博士学位,甚至没有学习工程的背景,还是一位“屠夫”的儿子,他如何执掌“英特尔帝国”?面对种种质疑,欧德宁没有退缩,他与之前所有CEO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欧德宁凭借的是销售上的天赋,而销售领域也与欧德宁的经济学专业相符。
  
  公元2005 年6月份,苹果公司宣布他们将会在一年之内,让旗下的 Mac 设备从 PowerPC 过渡到 Intel CPU,这条消息震惊了整个Mac行业。
  公元而 2006 年1月份,发布会上,乔布斯隆重介绍了苹果公司的第一款Intel Mac,当时,欧德宁身穿白色防尘服,手托圆晶走向乔布斯,两人共同向世界宣布了一个新的Mac时代,也是一个新的英特尔时代,这个新时代,英特尔迎来了自己一个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而欧德宁也凭借此举,赢得了更多人的认同,打消了之前针对自己的种种质疑声音。
  事实上,欧德宁向来都是说服苹果公司共同合作的重要力量,同时相比传统的Windows更喜欢Mac OS,并在Windows Vista发行时说:“我们已经接触Windows有一段很长时间,应该是要跟苹果公司更加亲密了。”
  
  自2006年苹果公司放弃了IBM芯片,与英特尔达成合作之后,MAC电脑便一跃而起,几乎重塑了当年乔布斯经典时代的辉煌,在个人计算机行业里,越战越强的MAC与传统PC分庭抗礼,为苹果公司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同时,也为英特尔带来了同样的收获。
  公元2007年,iphone横空出世,虽然在个人电脑方面,欧德宁抓住了苹果的订单,但是在风靡世界的iphone上,欧德宁却错失了一个天大的好机会,他在退休后,曾对媒体表示:“必须得说的是,在iPhone面世前,没人知道iPhone可以做些什么......总归事情是这样,当时他们对一款芯片有兴趣,想出价买下来但不肯讲价。这个价格低于我们的预算成本。我很不理解,他们的报价不能用出货量来弥补。”“不过现在看来,当时的预算成本是错的,(iPhone)出货量比任何人能想象的要高上100倍。”
  
  除了对外积极合作以外,欧德宁从上任伊始就开始着手对英特尔的重组计划,在对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组织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之后,欧德宁立即采取行动对英特尔进行重组,将公司分成5个市场板块——数字家庭、企业计算、医疗卫生、移动计算和频道。他预计,重组之后,2007年英特尔可节省成本和经营费用20亿美元,此后每年可节省30亿美元左右的成本。成本的节省主要通过裁员来实现。
  公元2006年,欧德宁把员工人数裁剪到了9.5万。除裁员之外,英特尔还新招聘了2万名左右的员工,这些人主要是软件开发人员、社会学人员、医生和人种学研究人员以协助公司开发新产品。通过裁员,英特尔提高了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并改进了产品设计方法和流程,同时也裁剪了冗员。为英特尔在未来几十年成为一家更具效率的公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2013年,“英特尔五世”——保罗·欧德宁退休。董事会主席安迪·布莱恩特(Andy Bryant)称:“欧德宁是一位优秀的企业领袖,也是英特尔成立45年来的第五位CEO,他成功地带领公司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行业变迁的挑战。董事会对其为公司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在过去8年作为CEO的出色表现表示感谢。”
  六.布莱恩·克兰尼克
  布莱恩·克兰尼克(公元2013年~20XX年,在位时间X年)即“英特尔六世”, 圣何塞州立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99年荣获英特尔成就奖,且拥有一项半导体制程方面的专利。这位早在1982年就加入英特尔的老员工,在执掌英特尔之前,就已经在英特尔工作了超过30年,基本上他的职业生涯也都是在英特尔渡过的,从情感层面来说,英特尔就是他的全部。
  
  外界对于克兰尼克的理解是保守派,可无论如何,变革总是要发生,仅仅上任12天后,路透社就报道了英特尔收购意法爱立信的卫星导航业务,意法爱立信的卫星导航系统包含了手机接收器,与美国的 GPS 系统、俄罗斯的 GLONASS 系统交互。通过收购,英特尔将会把这一功能集成到移动芯片上,让产品更成熟。此举被认为是进一步增强英特尔在移动通讯方面的实力。
  公元2015年,英特尔完成公司史上最大的收购,斥资167亿美元收购了Altera公司,意在拓展公司产品线,提高工厂利用效率,布局物联网,还可以顺带打击竞争对手。
  同年,英特尔收购威盛旗下的手机芯片厂威睿电通(VIA Telecom)部分资产,目的则是为了CDMA2000专利技术,自此,英特尔在移动通讯领域的布局已经初见成效,实现与竞争对手高通一样的全网通基带。
  
  公元2016年,英特尔宣布收购视觉处理芯片初创厂商Movidius公司,其关键产品正是其倾力研发的视觉处理芯片(VPU)的公司,可应用于VR处理领域以及无人机等物联网视觉处理应用。
  种种迹象都表明,克兰尼克上任以来,英特尔不断通过收购等各种手段来获取最新的移动通讯技术,以及不断追赶最为前沿的物联网、5G通讯、AI、无人驾驶、可穿戴智能设备、无人机、VR等诸多新兴技术发展方向。英特尔将高通视为移动通讯领域里最大的对手,希望通过整合资源的方式,寻求突破。
  
  就在一切向好的时候,2016年年中英特尔突然宣布退出移动处理器市场,直接宣布撤掉 Sofia 和 Broxton 的 Atom 移动移动处理器,并停止针对此细分市场 Atom 处理器的开发,这简直无异于对高通和联发科说投降不干了。
  随后不久,英特尔又表示,退出只是暂时的,英特尔会在合适的时机重返移动处理器市场,未来可能许可ARM设计,推出一款基于ARM而非x86架构的手机芯片,在手机芯片市场上卷土重来。
  很显然,对于市占率只有1%的移动处理器部门,英特尔可以说是“鸡肋心态”,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于回报率如此低的项目,相比英特尔多年来大幅的投入,实在让管理层感到心寒与惋惜,但继续死撑下去显然又不是个办法,那么暂时关停,重新规划再来的话,就是一个相对理性的选择了。我们期待现任CEO克兰尼克可以稍稍休整后,在移动处理器有更大的作为。
  尾声:
  研究机构IC Insights公布2016全球前二十大芯片企业预估营收排名,其中美国有八家半导体企业入榜,日本、欧洲与中国台湾各有三家,韩国则有两家挤进榜。英特尔2016年预估营收563.13亿美元,依旧稳居半导体业龙头。且大幅领先于韩国的三星(435.35亿美元)。
  这一预计数据,让英特尔的半导体霸主地位再一次得到印证,这个叱咤半导体行业近半个世纪的伟大“帝国”还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创造何等的辉煌?还能否在移动处理器市场上重拾信心?能否在新兴产业中找到属于自己核心价值的发展方向?这一切,留给时间去检验,留给以后的“英特尔七世”、“英特尔八世”……我们只希望,“偏执狂”的基因可以永远遗传下去。
  本文由“毒鸟数码控”原创,转发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